李芳
摘要:新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涵是“乡风文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新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是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浙江省正大力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两富”型新农村具有点睛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也有所进展。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进入21世纪,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多元化和多种价值取向深刻地冲击着农村群众的思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一些地方的农民思想道德出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文化中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愚昧消极、奢侈腐化等不良现象。
在新农村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更是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赵沁平教授认为,高校自诞生之日起,便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与科技精英。高校通过知识传承、科技创新,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责。地方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發展趋势,明确自身的社会服务责任,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当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自身也能获得发展机遇,这是一种互利共赢之举。因此,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新农民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永远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相对偏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全部农村人口的1/3,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培育会读书、有技术、会上网的新型农业人口。
2.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农村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事实证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得越好,新农村经济发展得就越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在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明确地方高校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不断提升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地方高校具有地缘优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地方高校离大城市相对较远,通常在二、三线城市,校区也建在城郊。地缘优势使地方高校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当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较为准确、系统地掌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诉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应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把服务新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制定相关政策。
2.地方高校具有人缘优势
地方高校以培养本地人才为目标,其招生对象以本地生源为主。地方高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村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培养高素质农村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当地农村社会特别是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为地方院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3.地方高校具有智缘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惜重金,大力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专业设置更加完备,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颇为丰厚。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及科研条件都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4.地方高校具有网信资源优势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和瞬息万变的信息资源。新农村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更需要网络信息资源的帮助。地方高校则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网络教育等方式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的策略
1.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要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置于地方高校发展的首要地位,从学校规划、政策制定、招生计划、教师考核、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要深入农村和农民群体,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将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农业技术传播到新农村,切实提高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效用
据统计,地方高校几乎一半的馆藏图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被社会共享。在强调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提高图书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只服务本校师生的传统观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要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而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从而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3.地方高校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地方上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完成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很明确,即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地方高校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设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要积极配合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把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列入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中,并要注重培训质量。
4.地方高校要大力挖掘当地新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农村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但部分文化得不到保护或逐渐失传。地方高校有责任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层次;要鼓励师生投身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贴近农村、农民,创造出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境界。地方高校要加强当地特色文化研究,创办专门的研究中心,提高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建立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地方高校要为师生及科研人员在新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创新研究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只有地方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制约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经济问题,才能切实发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使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2]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王晓娥.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7).
[5]赵江龙,袁茁萌.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6]梁广东.地方高校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3).
[7]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
[8]彭春燕,梁敏.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新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7(5).
[9]左信,李晶.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