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出来的滋味人生

2017-05-17 11:00刘燕
知识窗 2017年5期
关键词:豆汁小吃店里

刘燕

北京天坛公园老磁器口豆汁店里,有人在煮豆汁、炸焦圈、炒咸菜。寒冷的北京冬日,屋里屋外严寒彻骨,小伙却忙出了一身汗。当把所有小吃都做好,伙计们也都穿戴整齐时,他终于可以放心地微笑点头,示意开张。这位被顾客们戏称为“少掌门”的年轻人就是北京老字号豆汁店老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徐嘉祥。

“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清人所著《燕都小食品杂咏》曾大力赞叹过北京豆汁。徐嘉祥就生长在一个世代经营豆汁店的家庭。从祖父那一代起,徐家老字号豆汁店已经传承了三代,有上百年的历史。

从小耳濡目染祖辈为做一碗豆汁的辛苦与劳累,幼时徐嘉祥发誓绝不继承豆汁店。大学时,徐嘉祥选择了金融管理专业,并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证,打算走一条与父辈完全不同的路。

那年,金融行业危机四伏,一毕业,徐嘉祥就失业了。此时,徐嘉祥的父亲,从十二岁就跟着家里老师傅熬豆汁、做小吃的豆汁店老掌柜,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退下阵来。不得已,徐嘉祥答应父亲暂时帮忙打理。

当少掌柜并不轻松,传统小吃传承百年,自有一套规矩和经营方式。年轻的徐嘉祥为人处世却处处讲究新派,“90后”的他引进新式管理,上班讲究绩效、打卡,甚至想把豆汁做成像可乐那样的瓶装饮料。曾经为了在店里推行现代企业管理,他把一些只遵循传统的老师傅辞退了。但几番折腾下来,瓶装豆汁没做成,店里的生意还大受影响,很多顾客反映豆汁的味道不如原来了。

原本生意红火的豆汁店变得门庭寥落,徐嘉祥也懵了。关键时候,徐嘉祥的父亲重回豆汁店,从最基本的熬豆汁、点浆水开始,一点一点逼着徐嘉祥慢慢学。而那段时间,也成了徐嘉祥最辛苦、成長最快的一段时间。

烧火、加水、点浆、熬煮、加引子,再小火慢慢熬豆汁,父亲一一示范给徐嘉祥看,还告诉徐嘉祥:“就像豆汁要熬煮才能出味,人的一生也像熬豆汁一样,不经历一番生活磨炼,也难成大气候。”

听着父亲的话,跟着父亲慢慢熬豆汁,直到一锅原本稀糊的豆糊熬成了白中带绿、口感醇厚的豆汁时,徐嘉祥终于明白了父亲话中的分量。

此后,徐嘉祥把原先辞退的大师傅重新请了回来,从点心开始,学做传统的北京风味小吃。豌豆黄、焦圈、咸菜丝……他每天起早贪黑地琢磨诀窍。为了让师傅传授独门技艺,徐嘉祥每天赶在师傅起床前,泡好茶、揉好面,再恭敬地等待师傅。有时候为了省时间,他干脆住在了店里。

传统点心制作,火候是关键。为了早日掌握炸焦圈等油炸食品的火候,最高峰时,徐嘉祥曾连续3个月守在油锅边,连续不停地炸了1500个焦圈,才最终得到父亲和师傅的肯定。

徐嘉祥带着一身技艺重新出现在自家豆汁店南城分店。由他主持装修的南城老北京豆汁店一开张,就吸引了很多顾客。和传统封闭式后厨做法不同的是,隔着透明玻璃,顾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厨师等工作人员制作豆汁和点心的场面,这让顾客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吃得更放心了。

虽然经营方式变了,南城分店里传统豆汁的味道却没有变。顾客们赞不绝口,说这才是最正宗、最地道的老北京豆汁。

前面有阴影,是背后有阳光。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凭着一股吃苦耐劳、不服输的劲儿,“90后”少掌柜徐嘉祥,不仅熬出了一碗地道风味的老北京传统豆汁,也熬出了自己的滋味人生。

猜你喜欢
豆汁小吃店里
豆汁儿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开胃小吃“丝娃娃”
暖和一下
怕冷的小吃货 等
厦门品小吃
大家都爱吃小吃
豆汁儿
以为是跑路费
大盘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