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马钇求++韦素兰++黄小明++陈翠兰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7.07.149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强护理模式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儿科住院就治的2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黄疸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强护理模式。干预后,对两组患儿的相关疗效性指标进行观测、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有131例、对照组有122例完成观察,完成观察的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生产方式、喂养情况、年龄、体质量、Apgar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为(4.02±1.01)d、黄疸消失时间为(7.05±2.20)d、胎粪初次排出时间为(12.94±4.06)h、经皮胆红素(8.98±1.31)mg/dL及血清胆红素(12.01±1.61)mg/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护理模式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有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关键词] 加强护理模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149-04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CHEN Qing, MA Yi-qiu, WEI Su-lan, HUANG Xiao-ming, CHEN Cui-l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Yongn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Methods 280 cases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jaundic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lated curative effect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fetal age, delivery method, feeding situation, age, body quality, Apgar score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22 cas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jaundice continuous time, jaundice disappearance time, first meconium discharge time,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02±1.01)d, (7.05±2.20)d, (12.94±4.06)h, (8.98±1.31)mg/dL and (12.01±1.61)mg/d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 Conclusion The nursing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is better.
[Key words]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Nursing effect
目前,新生兒高胆红素血症占新生儿住院病因第一位,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还未发育成熟,因此游离胆红素易通过该屏障[1-2],由于游离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是对大脑基底核及各种脑干神经核的毒性,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死亡率极高,50%~75%死于急性发作期,幸存者中75%~90%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造成患儿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及智力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呈增高的趋势[4],由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可逆性,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发生关键,也是新生患儿护理的工作重点。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采用加强护理模式干预13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4]。根据Bhutami等[5]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血清总胆红素列线图将患儿病情分为轻度(低危区)、中度(中-低危区)、重度(中-高危区)和高危(高危区),选取轻、中、重度为观察对象。排除高危患儿及产程损伤、先天性心脏病、胸部肿瘤、支气管异物、心力衰竭、胸腔积液等患儿。共入组280例,以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42例和对照组138例。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均参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4]给予相应的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新生儿黄疸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强护理模式,包括加强喂养护理、光疗护理、感染防控护理及排便护理。
1.2.1 喂养护理 患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常出现哺乳困难、肠蠕动差,胎粪排出延迟甚至出现胎粪性肠梗阻。对母乳喂养的患儿,指导产妇正确、合理的饮食方式及哺乳方式;记录哺乳时间,保证患儿的需奶量,在两次之间补充适量温葡萄糖水;若产妇乳量不足时,及时补充配方奶粉。对于母乳性黄疸及产妇乳量严重不足的患儿,采用配方奶粉喂养,奶液的配置严格按配方稀释,避免因奶液过浓增加患儿胃肠负担及过稀而导致患儿营养不足。
1.2.2 光疗护理 光疗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可通过改变游离胆红素结构,使之成为具有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而可通过胆汁、尿液排出体外,降低体内游离胆红素的浓度,而在护士在光疗期间的优质护理可明显提高患儿的依从性[6]。在进行光疗前先清洁光疗箱、提前预热、控制好箱内的湿度和温度。采用柔软的毛巾或衣服将光疗箱布置成一个类似于子宫内的舒适环境,提高患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治疗的依从性;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使患儿四肢舒展、暴露皮肤,对患儿眼及生殖器部位须用眼罩及黑布进行遮挡。在光疗过程中需加强巡视次数,若患儿哭闹需及时进行安抚,以保证光疗的顺利进行;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汗、发热及腹泻导致失水增加,须及时补充水分,记录出入水量及严格监测体温;光疗易引起患儿喉痉挛或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等低钙血症表现,须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及监测血钙水平;此外还需经常为患儿变换体位,使光照能均匀照射全身。
1.2.3 感染防控护理 感染是引起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重要病因[7],因此对患儿实施的相关护理操作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注意保持患儿皮肤、脐部及口腔的清洁状态,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后方可再次使用,对患儿暖箱进行定期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和脐带、皮肤颜色。
1.2.4 排便护理 新生儿肠腔内胎便约含80~100 mg胆红素,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如胎便排出延迟则可导致胆红素肝肠循环及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排便次数减少也可明显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8-9]。在排便护理中,首先应保证患儿营养供给充分,要足量喂养,可促进胎便排出。并每日二次进行腹部抚触按摩,刺激胃肠道、促进肠蠕动,增加患儿食量、日排便次数和排便量,以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对于食量正常,但胎便排出减少或超过3 d未排的患儿,采用开塞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217)+生理盐水(1∶1)灌肠,7~8 mL/次,1次/d,达到正常排便后即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黄疸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消失时间、初次排便时间及胆红素水平变化等相关疗效性指标。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完成情况及一般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11例患儿、对照组有16例患儿因家属要求转入上一级医院治疗,最后观察组131例、对照组122例完成观察。完成观察的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生产方式、喂养情况、年龄、体质量、Apgar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表2、表3。
2.2 两组患儿黄疸相关时间情况比较
在两组患儿的黄疸发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黄疸持续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黄疸消失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胎粪初次排出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 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经皮胆红素及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患儿体内胆红素产生增加或排出减少所引起,新生儿由于胎儿时期血氧分压低,红细胞生成数量较多,出生后新生儿血氧分压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的半衰期短,分解速度快,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红细胞前体多,使胆红素生成增多。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Bhutami等[5]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血清总胆红素列线图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而予以干预。血清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并积聚,从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而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致残的重要病因[10-11]。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不但与血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也与高胆红素血症持续时间相关[12-13]。马繁荣等[14]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4.33±0.78)d、血清膽红素为(54.64±15.32)mol/L、初次排胎便时间为(14.83±2.75)d,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采用早期护理、专科护理、抚触护理等综合护理方案可明显患儿的各项症状。李敏[15]也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消退时间为(4.0±0.80)d、血清胆红素为(50.7±12.40)mol/L、初次排胎便时间为(12.4±3.20)d,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喂养护理、专科护理、抚触护理等综合护理方案可明显患儿的各项症状。这两项研究中的黄疸消退时间相当于该次研究中的黄疸持续时间,此外初次排便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及初次排便时间,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改善预后。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大部分具有可逆性,对患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因此,应及早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专科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为患儿的预后提供强有力的护理支持,以期获得最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在该次研究中,在黄疸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喂养、光疗、感染防控及排便等几个方面的护理干预。喂养和排便护理有助于增强患儿的肠蠕动,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及胆红素重吸收,降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光疗护理提升了患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治疗的依从性,预防和减少了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感染防控护理,杜绝了交叉感染的发生。经加强护理干预的患儿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比较,黄疸持续时间由(5.77±1.28)d缩短为(4.02±1.01)d、初次胎粪的排出时间由(17.69±5.19)d缩短为(12.94±4.06)d,经皮胆红素水平由(10.98±2.18)mg/dL缩短为(8.98±1.31)mg/dL、血清胆红素水平由(13.56±1.56)mg/dL缩短为(12.01±1.61)mg/dL,显著缩短了患儿的黄疸持续时间、较好的促进了胎粪初次排出、降低了经皮胆红素及血清胆红素水平。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明显缩短病程而早日康复,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该次研究所采用的加强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但同时也应该加强新生儿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工作,许多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若能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是完全能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此关于该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可能会成为今后新生儿护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颜云,李清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1):101-103.
[2] 陈陆飞,吴坤海,刘琛,等.高胆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3):3173-3175.
[3] 范倩倩,王少华.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7):1186-1189.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10):745-748.
[5] Bhutani VK, Johnson L, Sivieri EM. 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r-term newborns[J]. Pediatrics,1999,103(1):6-14.
[6] 张德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2626-2627.
[7] 林一霞,王颖慧,李志宏.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雜志,2013,22(22):2424-2426.
[8] 陈昌粹.新生儿黄疸护理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4):279-285.
[9] 张宁.护理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及其措施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2):77-70.
[10] 许文波,周丽,陈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J].中外医疗,2015(15):62-63.
[1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学杂志,2012,50(5):331-335.
[12] 王艳丽,邹静静,汪惠琴,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情况[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108-110.
[13] 张恒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3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140.
[14] 马繁荣,单玲.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150-151.
[15] 李敏.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实施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58):209.
(收稿日期: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