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武
内容摘要:本文在集聚视角下对要素流动引起产业演化的微观机制进行研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演化理论,建立了单一要素流动模型、多要素互动动态模型和集群视角下产业演化模型,分析了多要素流动的微观动力和相互作用,以及在非流动要素调节下多要素流动如何引发产业演化和升级。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非流动性要素中,软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产业集群的“要素洼地”效应、“自我集聚”效应和“要素锁定”效应,促进要素集聚,引发产业规模增大;集群内“裂变”效应、社会网络资源和集群的开放性形成集群演化升级的基础;技术创新是集群能否升级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产业经济 产业演化 要素流动 集聚
引言
在演化分析框架下,企业作为产业内的微观主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微观主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系统涌现出特定的宏观结构,即表现为产业的演化过程。要素总量增减是系统中企业规模和数量变化的微观基础,要素流动是特定产业中要素增减的重要因素。要素流动一方面能够带来产业内部要素种类、数量和結构变化,另一方面激发闲置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活动。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要素逐利性使得要素流动在衡量目标地的收益和流动成本后做出选择。
“大推进理论”认为要素配置总是存在最优比例,单一的要素安排难以达到福利最大化状态。每一种流动性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存在最佳匹配,在达到均衡之前始终处于流动状态。然而非流动性要素中自然资源的相对价格在发生变化,经济与人文要素中的信息服务、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制度环境、根植文化环境、社会资本等具体要素始终保持动态变化,因此流动性要素达到帕累托最优是一种不稳定均衡状态,要素的动是其存在的常态。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自由流动能够加快要素集聚,从而改变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演化,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
单一要素流动动因机理分析
(一)资本流动动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可以随着多种直接和间接的投融资方式,从收益较低和风险较高的地区向收益较高和风险较低的地区流动。
假定目前企业经营地址为o,可候选投资点为i,区域内潜在顾客的需求点集合为J(j=1,2,…,n),模型目标是企业选址中实现利润最大化。设αj为需求点j的购买力,co和ci分别为企业在o点和i点单位吸引力成本;fo和fi分别为企业在o点和i点固定前期投资成本;φo和φi分别为企业在o点和i点运行成本;doj和dij分别为o点和i点到j的欧氏距离;bj为依据吸引力和距离对需求点j的总效用;μo和μi分别为企业在o点和i点最大吸引力水平。决策变量Qo和Qi分别为企业在o点和i点吸引力水平。
依据重力规则,当企业在i点投资且吸引力为Qi时,需求点j的顾客惠顾i处的概率为,进而企业投资i点的总收益为,
同理,企业在o点的总收益为。
在(5)式中,第一项是o地和i地总收益之差;第二项是i地和o地固定前期投资成本之差;第三项为i地和o地吸引力水平下可变吸引成本之差;第四项为i地和o地运行成本之差。
假定i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产业集聚,由于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吸引了需求市场的集中,因此与o地比较,Qi>Qo,d2ij 在(5)式的第二项中,由于目前企业经营地址为o,因此项目在o地的固定前期投资成本小于i地,即fi-fo >0,不利于要素从o地向i地流动。 在(5)式的第三项中,由于i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产业集聚,单位吸引力成本ci 定义(1):企业运行中,能够用数字确切衡量的成本称为显性成本。 定义(2):企业运行中,不能用数字确切衡量的成本称为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容易受到市场化程度、制度环境、传统、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文化、价值观、诚信意识、社会网络资本等的影响。 在(5)式第四项中,将运行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在企业决定要素转移与否的决策过程中,隐性成本带来的风险较难评估,因此隐性成本成为企业决定要素是否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劳动力流动动因分析 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或者政策优势的激励下,特定区域容易形成“资本洼地”,资本集聚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商业在特定地区形成规模经济,多样化、低价格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降低了该地区的生活成本,提高便利性。要素集聚为区域公共财政提供了来源,由公共财政所主导的各种集体消费品和服务供给量增加,有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要素集聚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具有教育培训需求的人口短期流动,接受培训者流动的心理成本降低。教育培训提高了流入人员的工作技能,更高职业梯级机会增加。 流出人员在就业机会、薪资水平、职业梯级提升、良好教育等因素影响下,与原区域劳动力相比获得了良好的流出声望,起到示范效应,进一步促进原地区劳动力流向产业集聚区。由此,就业机会增加、更高职业梯级机会增加、生活便利性、良好的教育及其由此获得的流出声望形成劳动力综合流动动力。随着劳动力在同一区域不断集聚,相互竞争趋于激烈,与此同时,每个人承担的拥塞成本将会提高,形成了劳动力进一步集聚的阻力。 劳动力流动使其生活成本提高,如交通费用、新环境的安家费用、与周围陌生人的交往费用、流动过程中放弃物品等,此外劳动力流动还将承担较大的心理成本。生活成本提高和心理成本增加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又一主要因素。由此,竞争压力、拥塞成本、生活成本提高、心理成本增加等形成了劳动力流动的综合阻力。
当流动的综合动力大于阻力时,流动收益为正,否则为负。当流動收益为正时,劳动力开始流动,流动收益越大,流动动力越强,流动速度越快,总量越大(见图1)。
(三)技术流动动因分析
技术流动源于其自身价值体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供给方面,技术发明者为了弥补投入成本以及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有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动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主要途径包括:发明者企业内部转化;寻求资本金合作开发;通过技术市场进行交易。前两种途径需要自行培养技术能手和产业工人,从而产生技术扩散,后一种途径则直接通过市场产生技术流动。需求方面,技术投入能够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发新型产品,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R&D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购买获得技术成果。对于技术市场交易需要如下几个条件: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买方企业具有能够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技术能手,即技术成果的转移梯度较小;具有成熟度较高的工人队伍,从而该项技术成果能够顺利地实现产业化,如图2所示。
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动态分析
此外,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系统,其与外界信息的交换和内部创新行为能够使集群内部保持一定技术梯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素向技术梯级高、获利能力强的环节流动,产业内部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
第三,技术创新是集群能否升级的决定因素。随着产业中同一价值链环节企业数量增多,企业间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此时如果集群内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研制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了代际飞跃,则集群内资源将重新组合,实现升级或重构。相反,大批企业将在竞争压力下退出,相应地产业也会出现萎缩,如图3所示。
案例分析
辽宁省瓦房店轴承产业演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83年瓦房店市出现了第一家乡镇轴承企业,企业技术骨干基本都是从瓦轴集团退休或停薪留职的技术人员。随后在该民营企业的示范效应下,资本不断流入该行业,到1985年,瓦房店市的轴承企业达到7家。资本的流入给劳动力带来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入相互促进,在集聚综合效应下,到2002年末,该地区有轴承生产企业166家,形成了以瓦轴集团为龙头,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光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为第二梯队,150余家中小型轴承企业和配套企业为辅助的雁行式格局,初步形成以瓦轴集团为核心企业的核心外围型产业集群。到2011年,区域内共有轴承及配套企业700余家,产品涵盖9大类型,畅销国内并远销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核心企业的瓦轴集团,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成立了国家大型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轴承产品检测试验中心。在瓦轴集团的带动下,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纷纷投入技术研发。例如,金峰轴承仅处于瓦房店的中等规模,却有着自己独立的研发室、实验中心,并创造了15项国家专利。集群中形成了以瓦轴集团为龙头,一些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为主干的创新型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依赖自身研发机构不断创新。瓦房店轴承产业伴随着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实现了由经济变迁到技术变迁的转化,完成了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到技术创新的内涵式演进。瓦房店轴承产业在产业演化过程中验证了核心外围型产业的集聚路径。首先,在集群形成初期,资本快速向瓦房店集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其次,随着资本流入和企业数量及规模的增加,吸引了大量轴承产业工人的集聚;再次,随着瓦房店轴承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瓦房店地域品牌;最后,核心企业瓦轴集团创新投入的拉动下,外围型企业加入创新行列,引领集群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
产业演化方面,瓦房店轴承产业在集聚综合效应下实现了产业经济变迁。瓦轴集团注重创新性发展,在配套企业竞争中,金峰轴承率先实现创新突围,形成了以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光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引领集群的技术变迁。不但符合产业演化规律,并推动了产业演化过程中创新层次化的理论创新。
结论
在产业演化过程中,隐性成本是资本流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资本洼地,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进入更高的职业梯级容易、生活便利性、良好的教育优势,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出声望,进而产生示范效应,进一步增强流动动力。供给方具有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动力,需求方具有通过技术投入形成竞争优势的动力,使得技术通过技术市场、合作开发、技术模仿、非正式组织交流、技术能手培养与流动等途径不断扩散。要素在流动过程中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集群演化的动态机理。
在非流动性要素中,软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综合性信息服务是吸引要素的基本条件;制度因素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要素降低风险的重要保障;社会网络资本是要素获利的有利条件。
产业集群的“要素洼地”效应、“自我集聚”效应和“要素锁定”效应,引发要素的进一步集聚,产业规模增大。集群内“裂变”效应、社会网络资源和集群的开放性形成集群演化升级的基础,技术创新是集群能否升级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卓,王敏.产业演化动力机制研究新进展[J].理论探讨,2002(4)
2.张幼文,薛安伟.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J].世界经济研究,2013(2)
3.赵儒煜,邵昱晔.要素流动与区际经济增长[J].求索,2011(2)
4.焦勇.生产要素地理集聚会影响产业结构变迁吗[J].统计研究,2015(8)
5.謝露露.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集聚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2013(1)
6.王宁.地方分层、人才流动与城市人才吸引力—“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探究之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7.张辽,宋尚恒.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J].当代财经,2014(3)
8.郭南芸.企业成长与产业网络自组织演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