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元老级的员工自恃功高,开始变得安于现状,缺少开拓精神;团队成员稳定,缺少活力和激情。
对于这种现状,企业老板该怎么去改变呢?其实,企业只需要几条“鲶鱼”,有了“鲶鱼”,大家就会产生危机感,就会跟着动起来,团队就会增加活力。企业就很容易被盘活。
什么是“鲶鱼”呢?
先来看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市场上活的沙丁鱼非常抢手,而且价格比死沙丁鱼高很多。可是,渔民捕到沙丁鱼之后,很难将它们活着带回来。因为在途中,大部分沙丁鱼都会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个渔民总能把大部分的沙丁鱼活着带回渔港。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了几条鲶鱼。鲶鱼是食肉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它们会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能活蹦乱跳地来到渔港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也可以引进“鲶鱼型人才”,以此改变企业内部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状况。
无论是传统型的团队,还是自我管理型的团队,一旦时间久了,团队内部成员相互熟悉了,团队就容易缺少活力和新鲜感,于是大家就容易产生惰性。这个时候,如果企业能从外部引入“鲶鱼”,制造一些变动的、不安定的气氛,使大家紧张起来,那么团队就会在这种刺激下爆发新的战斗力。
在这一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次,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很多企业都有三种类型的人:一是干才,对企业来说,不可缺少,大概占了两成;二是勤劳的人才,这种人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公司后腿的蠢材,占两成。
本田先生对照了一下自己的公司,觉得自己公司第三种人更多一些。他想让前两种人才增多,让大家更具有敬业精神,想让第三种人减少。但是怎么做呢?如果将他们完全淘汰,企业一方面会受到工会的制裁,另一方面又会蒙受损失。而且这些人也有能力,只不过他们的工作态度不好,或能力与公司的要求有些差距。因此,完全淘汰他们,显然行不通。
后来,本田先生从“鲶鱼效应”中受到启发,实行了人事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与公司的理念差距太远,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各项工作部署。
经过周密的计划,本田先生选定了松和公司年仅35岁的销售部副经理武太郎。武太郎担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之后,凭借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过人的学识,还有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带动了整个团队的情绪,团队活力大大增加。很快,公司的销售额直线上升,本田公司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都会从外部引入一些30岁左右、精干的、思维敏捷的人才,有时候还会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会有触电般的感觉,大家都会“慌”起来,重新积极地对待工作,使得本田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从外部引进的“鲶鱼”,其职位一般不会太低。这种人才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降兵”,他们一到公司,就被委以重任,负责某一块具体的业务。尽管他们的到来能讓团队紧张起来,但是他们的到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原有成员晋升的机会,有可能扼杀原本就非常努力的员工的激情。因为这些人努力工作、表现突出,也是为了获得晋升,为了更高的职位,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空降兵”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把他们直接逼走。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企业领导者最好把眼光从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从内部发现“鲶鱼型人才”,这样所产生的激励性更大。
(摘自“网易云阅读” 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