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2017-05-16 10:04秦昊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走出去制造业影响因素

摘 要: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和"引进来"指导方针,但近年来欧美市场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众多国家也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外资。这些都使山西省经济受到影响,制造业发展困难。本文研究沿着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制约因素--制造业如何"走出去"的思路展开。

关键词:制造业;走出去;影响因素

1.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现状

多数企业以贸易式路径为主,中小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大多数采取的是出口的模式,产品也多数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劳动密集产生的低价格是其出口的优势所在。而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省内部分实力强的企业开始进行海外投资,从对外投资的行业来看,材料、工业、金融服务、日用品以及媒体和娱乐等都是投资金额较大的行业。从投资的目标国家看,涉及国家更广。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目标国家的区位选择集中,受市場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战略导向明显

2.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选择缺乏战略意识:一些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目的不明确,有的仅仅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或转移国内遭淘汰的废旧设备;有些企业则在“走出去”前对目标市场调研不细,对市场风险评估不足;有的企业想抓住发达国家企业资产贬值的机会,购买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的企业。由于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指导,大部分企业选择“走出去”路径的时候各自为战,甚至同一行业同类型企业选择不同的路径,总体上在路径选择上比较混乱。

“走出去”开展阶段遇“水土不服”现象严重:我省制造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种种困难及蒙受的损失,主要源于对 WTO 规则、国际环境和国际惯例、目标国家的不熟悉。一方面,在贸易类路径中遭遇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与日剧增;另一方面,由于忽略文化整合和企业本土化经营,企业在投资类路径中频频受挫,问题不断显现。

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国家经济尚未恢复、资本市场的银根收紧、货币疲软。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经济受危机影响较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好,人民币汇率具有升值空间,在海外并购中企业具有相对优势,加之很多国家出台了引进投资的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容易表现出盲目和冲动。企业在投资决策中考虑不全面,缺乏对自身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的评估和企业长远规划,最终导致失败的可能性大

3.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加快体制改革:把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山西省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手段,促进山西省制造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快速发展,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制造业。与此同时,针对山西省内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这些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跨国公司竞争新态势的要求,提升山西省制造企业跨国投资、跨境服务、跨境布局的综合竞争实力,加强 “走出去” 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提升山西省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能力。

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 “走出去” 过程中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努力研发高附加值、高端的产品,提高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带动山西省制造业技术、服务、标准进入国际市场,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高“走出去”的影响力,实现山西省制造业产品质与量的飞跃。

提高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今和未来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故必须重视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注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

此外,在“走出去”过程中,还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经济状况和现实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结论(1)山西省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山西省制造业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其特色产业,新兴汽车制造业等发展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山西省制造业有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资本投入效果和利用效果仍需加强、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者素质仍需加强等问题。

(2)在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自身方面品牌知名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的国际人才、没有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方面金融支持跟不上“走出去”的步伐、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滞后、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大等。

建议:1.在“走出去”前,需对自身有充分了解,清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熟悉国际形势和目标国家国情,包括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各方面;研读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政策等。

2.在“走出去”过程中可以借助多方力量,如省内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国外有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通过这些机构可以便捷的获得东道国的很多信息并能有效降低审批上面临的风险。

3.“走出去”之后企业进行本土化发展,需制定与企业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要进行跨文化管理和企业文化本土化,做好与政府、公众、同行之间关系的公关工作,努力利用本土化来规避国际风险

参考文献:

[1] 殷越男. 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2.

[2] 张金城, 中国装备制造业 “走出去” 战略研究, 中国经贸,2015年

[3] 涂玲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路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作者简介:

秦昊 女 (1995-),河南林县人,山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贸易经济专业,研究方向:贸易经济

猜你喜欢
走出去制造业影响因素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