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徳蛟
【摘 要】文章选取《哀希腊》比较著名的几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苏曼殊和马君武译本过多地篡改了原文的意思,属于东风压倒西风的情况,其译文变成了油腔滑调的中文。而查良铮的译本又完全采取了西化的翻译方式,未能采纳我们目标语特有的诗体语言翻译,属于西风压倒东风的情况,其译文变成了洋腔洋调的中文;各个版本都有其不足之处。文章最终给出了一个翻译范例,说明应当采用白话体的现代古体诗语言翻译外文诗歌,并给出诗歌翻译的建议。
【關键词】诗歌翻译;古体翻译
引言
《哀希腊》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的译文有很多种,有查良铮的自由体译本,有胡适的楚辞体译本,有马君武的七言诗体译本,有苏曼殊的五言诗体译本。到底用哪一种形式翻译更好,更贴近原文诗体,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能更好地体现原文的风采?有没有一种既能完整保留原文意思,又能采用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诗体形式呢?
有人说,英文诗歌翻译成中文古体诗不可行,以前尝试过的人都不被人们认可。《哀希腊》这一篇英文诗,正好马君武和苏曼殊都做过尝试,这篇文章将对他们的译文进行研究对比,看他们的译文为何不被人们认可,原因何在?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现在广泛认可的查良铮的译本,又有什么不足呢?
一、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德纳姆(John Denham)说:“译诗必须:
⑴保留“火焰”,即原诗活的灵魂,而不是保留“灰烬”,即原诗死的形式。”这里所说的死的形式是指原诗词语表达的顺序,刻板的语言组合形式。
“⑵忠于原作的意思,但更忠于原作的声誉。”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现在现在的这个译本上,我们基本上忠实于原作的意思,如查良铮和胡适的译本,但我们却没有忠实原作的声誉,原作是伟大作家拜伦站在希腊人民的角度写的一首享誉世界的爱国诗,我们应该努力尝试着用我们自己的诗体语言去达到这一高度。
“⑶ 加进新的力量,弥补由于时代、语言、地点的变异而引起的走失。”因为约翰·德纳姆认为:“诗歌译者的任务不单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且还必须把一首诗译成另一首诗,诗的意味非常微妙,因此将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时,它会全部消失,如果在转换过程中不添加一种新的意味,那留下来的就只是些无用的渣滓了。”而且,“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风格与文采,其词汇之所以有生命和生气,就是这个缘故。”(谭载喜,2004:117)
奈达(Nida)也说:“应该看到的是,在任何语言信息中,内容和形式往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只管内容不顾形式,通常反映不出原文的美感,使译文显得枯燥乏味;只顾形式不管内容,则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信息,使译文华而不实,译者不得机械地理解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先于形式的原则,因为说到底,翻译(特别是译诗)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在生产。”(谭载喜,2004:234)由此可见,形式同样不可或缺,它承载着原作语言的美感,因而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翻译中灵活把握形式与内容在天平两端的重量,才能译出有品位的译文。
也就是说,翻译需要权衡,不仅需要照顾原文的意思,也要照顾到译文的表达,这就像是好的婚姻一样,需要二者兼顾。余光中(2002:55)说:“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譬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能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则东西之间势必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许钧(2006:363)解读说:“翻译是一种相遇、相知与共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冲突,有矛盾。为相知,必须尊重对方;为共存,必求‘两全之计,以妥协与变通,求得一桩美满的婚姻。”可见,翻译需要权衡,需要原文和译文相互妥协,相互让步,以达到最终的读者反应相似的目的。
二、《哀希腊》译文对比
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如何才能既照顾到原文的意思,又能照顾到译文的表达呢?下面我们就以《哀希腊》这首英文诗为例,看到底哪一种译文才是读者们乐于接受的表达,我们先看原文:
The Isles of Greece (excerpt)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The Scian and the Teian muse,
The hero's harp, the lover's lute,
Have found the fame your shores refuse;
Their place of birth alone is mute
To sounds which echo further west
Than your sires' ‘Islands of the Blest.
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
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
And musing there an hour alone,
I dream'd that Greece might yet be free;
For, standing on the Persians' grave,
I could not deem myself a slave.
A king sat on the rocky brow
Which looks on sea-born Salamis;
And ships, by thousands, lay below,
And men in nations;---all were his!
He counted them at break of day---
And 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
And where are they? and where art thou,
My country? On thy voiceless shore
The heroic lay is tuneless now---
The heroic bosom beats no more!
And must thy lyre, so long divine,
Degenerate into hands like mine?
The something, in the dearth of fame,
Though link'd among a fettered race,
To feel at least a patriot's shame,
Even as I sing, suffuse my face;
For what is left the poet here?
For Greeks a blush---for Greece a tear.
Must we but weep o'er days more blest?
Must we but blush?---Our fathers bled.
Earth! Render back from out thy breast
A remnant of our Spartan dead!
Of the three hundred grant but three,
To make a new Thermopylae!
What, silent still, and silent all?
Ah! No; the voices of the dead
Sound like a distant torrent's fall,
And answer, ‘Let one living head,
But one arise,---we come, we come!
Its but the living who are dumb.
In vain---in vain: strike other chords;
Fill high the cup of Samian wine!
Leave battles to the Turkish hordes,
And shed the blood of Scio's vine
Hark! Rising to the ignoble call---
How answers each bold bacchanal!
You have the Pyrrhic dance as yet;
Where is the Pyrrhic phalanx gone?
Of two such lessons, why forget
The nobler and the manlier one?
You have the letters Cadmus gave---
Think ye he meant them for a slave?
Fill high the bowl with Samian wine!
We will not think of themes like these!
It made Anacreon's song divine:
He served---but served Polycrates---
A tyrant; but our masters then
Were still, at least, our countrymen. (方华文,2005:86-89)
我们先分析一下原文,原文诗体每个小节有六行,押韵格式为ababcc,每个小节都是如此,是一首充满惋惜的爱国诗。
(一)苏曼殊译本
我们根据译本出现的先后顺序,先看苏曼殊的五言诗体译本:
巍巍西腊都,生长奢浮好。情文何斐亹,荼辐思灵保。征伐和親策,陵夷不自葆。长夏尚滔滔,颓阳照空岛。
窣诃与谛诃,词人之所生。壮士弹坎侯,静女揄鸣筝。荣华不自惜,委弃如浮萍。宗国寂无声,乃向西方鸣。
山对马拉松,海水在其下。西腊如可兴,我从梦中睹。波斯京观上,独立向谁语。吾生岂为奴,与此长终古!
名王踞岩石,雄视逤逻滨。船师列千艘,率土皆其民。晨朝大点兵,至暮无复存。一为亡国哀,泪下何纷纷。
故国不可求,荒凉问水濒。不闻烈士歌,勇气散如云。琴兮国所宝,仍世以为珍。今我胡疲苶,拱手与他人。
威名尽坠地,举族共奴畜。知尔忧国土,中心亦以恧。而我独行遥,我犹无面目。我为希人羞,我为西腊哭。
往者不可追,何事徒频蹙。尚念我先人,因兹糜血肉。冥冥蒿里间,三百斯巴族。但令百余一,堪造披丽谷。
万籁一以寂,仿佛闻鬼喧。鬼声纷,幽响如流泉:“生者一人起,导我赴行间。”槁骨徒为尔,生者默无言。
徒劳复徒劳,我且调别曲。注满杯中酒,我血胜醹渌。不与突厥争,此胡本游牧。嗟尔俘虏馀,酹酒颜何恧?
王迹已陵夷,尚存羽衣舞。鞞庐方阵法,知今在何许?此乃尔国土,糜散随尘土。伟哉佉摩书,宁当诒牧圉?
注满杯中酒,胜事日以堕。阿那有神歌,神歌今始知。曾事波利葛,力能绝天维。雄君虽云虐,与女同本支。 (方华文,2005:89)
苏曼殊的译本是严格按照五言古体诗的形式来翻译的,有的诗节连韵脚都是一个韵押到底的,如第一个诗节,全部押ao韵,第二节前两句押eng韵,后两句押ing韵。如果不看原文,只看译文,诗体工整,独具匠心,可以说是相当不错文章。
纵观选文部分,苏曼殊翻得相对准确的地方有:“船师列千艘,率土皆其民。晨朝大点兵,至暮无复存。威名尽坠地,举族共奴畜。我为希人羞,我为西腊哭。三百斯巴族。生者一人起,生者默无言。徒劳复徒劳,我且调别曲。鞞庐方阵法,知今在何许?”
但若看了原文,我们首先会发现格式不一样,原文每个小节有六行,押韵格式为ababcc,到了苏曼殊这里,六句变成四句,或者变为八个小分句。再具體看诗的内容,只看第一二小节,我们就会进一步发现:“巍巍西腊都,生长奢浮好。情文何斐亹,荼辐思灵保。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长夏尚滔滔,颓阳照空岛。窣诃与谛诃,词人之所生。壮士弹坎侯,静女揄鸣筝。荣华不自惜,委弃如浮萍。宗国寂无声,乃向西方鸣。”有原诗的影子,但却任意篡改原诗的意思。如“生长奢浮好。情文何斐亹,荼辐思灵保。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窣诃与谛诃,词人之所生。壮士弹坎侯,静女揄鸣筝。?荣华不自惜,委弃如浮萍。宗国寂无声,乃向西方鸣。”很多都不是原诗的意思,很多原诗的人名不见了,如萨福、狄洛斯、阿波罗、开奥、蒂奥等名字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熟悉的内容,如“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窣诃与谛诃,词人之所生。壮士弹坎侯,静女揄鸣筝。”其中,如“和亲、窣诃与谛诃、壮士、静女”等都是原文没有的,还有其表达的意思也是原文所没有的;这样的翻译是过分了的归化,跟林纾所翻译的内容相似,是典型的“豪杰译”。苏曼殊的译文属于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最终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苏曼殊毕竟是第一个翻译这首诗的人,是时代的先驱,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当时懂得英文的人极少,英文知识相对匮乏,像人名这些,当时根本就没有人去注释,更要命的是,当时连最基本的工具书没有,翻译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马君武译本
说完了苏曼殊,我们再看看马君武的七言诗体:
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斜阳。
莫说侁佃二族事,繁华一夕尽消沉。万玉哀鸣侠子瑟,群珠乱落美人琴。迤南海岸尚纵横,应愧于今玷盛名。侠子美人生聚地,悄然万籁尽无声。吁嗟乎!琴声摇曳向西去,昔年福岛今何处?
马拉顿后山如带,马拉顿前横碧海。我来独为片刻游,犹梦希腊是自由。吁嗟乎!闲立试向波斯冢,宁思身为奴隶种。
有王危坐石岩倚,临深远望沙拉米。海舶千艘纷如蚁,此国之民彼之子。吁嗟乎!白日已没夜已深,希腊之民无处寻。
希腊之民不可遇,希腊之国在何处?但余海岸似当年,海岸沉沉亦无语。多少英雄古代诗,至今传诵泪犹垂。琴荒瑟老豪华歇,当是英雄气尽时。吁嗟乎!欲作神圣希腊歌,才薄其奈希腊何!
一朝宫社尽成墟,可怜国种遂为奴。光荣忽傍夕阳落,名誉都随秋草枯。岂无国士生列岛,追念夙昔伤怀抱。我今漂白一诗人,对此犹惭死不早。吁嗟乎!我为希腊几颦蹙,我为希腊一痛哭。
止哭收泪挺身起,念汝高曾流血死。不信赫赫斯巴达,今日无一忠义士。吁嗟乎!三百勇士今何之,退某背黎草离离。
不闻希腊生人声,但闻鬼啸作潮鸣。鬼曰生者一人起,我曹虽死犹助汝。吁嗟乎!希腊之人口尽喑,鬼声相答海天阴。
叩弦为君歌一曲,沙明之酒盈杯绿。万枪齐举向突厥,流血死耳休来复。吁嗟乎!愿君倾耳听我歌,君不应兮奈君何。
君今能作霹雳舞,霹雳军阵在何处?舞仪军式两有名,军式已亡舞仪存。吁嗟乎!试读先人卡母书,谁则教君今为奴?
且酌沙明盈酒杯,恼人时事不须提。当年政治从多数,为忆阿明克朗诗。吁嗟乎!国民自是国权主,纷纷暴君何足数。 (方华文,2005:89-90)
马君武的译本是七言古体诗的形式来翻译的,可以说另有一番特色。如果读懂了原文意思,再来看他的译本,我们会发现,在紧扣原文意思方面,马君武的译本比苏曼殊要更进一层,要更为贴切一些。而且,作为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马君武的译文无疑是最强的,也是比较贴近原文风格的。
但若看了原文格式,我们会发现他的译文格式各小节的句子数目不一样,原文每个小节都有六行,马君武为了兼顾意思,不得不打破句子均等这一束缚,以获得更多的原文意思。
看完前三个小节,我们可以发现,马君武的译本改进了苏曼殊的译本,但篡改原文意思的毛病没有彻底克服,当然还有由于受缺乏工具书等时代的限制,没有能够准确的翻译其中的人名和一些原文的意思,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沙孚、德娄飞布、侁佃二族,万玉哀鸣侠子瑟,群珠乱落美人琴。马拉顿”等等,都是翻译不准确的。还有些原文没有,译者加上的,如前面的“万玉哀鸣,群珠乱落,”以及每一节的“吁嗟乎!”等等。
后面翻得不准确的还有“迤南海岸尚纵横,应愧于今玷盛名。侠子美人生聚地,悄然万籁尽无声。我来独为片刻游,白日已没夜已深,希腊之民无处寻。当年政治从多数,为忆阿明克朗诗。”
其中第五、第六、第九小节与原文出入最大:
希腊之民不可遇,希腊之国在何处?但余海岸似当年,海岸沉沉亦无语。多少英雄古代诗,至今传诵泪犹垂。琴荒瑟老豪华歇,当是英雄气尽时。吁嗟乎!欲作神圣希腊歌,才薄其奈希腊何!
一朝宫社尽成墟,可怜国种遂为奴。光荣忽傍夕阳落,名誉都随秋草枯。岂无国士生列岛,追念夙昔伤怀抱。我今漂白一诗人,对此犹惭死不早。
叩弦为君歌一曲,沙明之酒盈杯绿。万枪齐举向突厥,流血死耳休来复。吁嗟乎!愿君倾耳听我歌,君不应兮奈君何。
在这三个小节中,不少地方偏离了原文意思。有的内容是加进去的,如“多少英雄古代诗,至今传诵泪犹垂。琴荒瑟老豪华歇,当是英雄气尽时。”;有的根据目标语所在的国家的实际情况该写的,如“万枪齐举向突厥,流血死耳休来复。”马君武的译文也是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最终也免不了要被取代。
但苏曼殊和马君武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懂得用自己的诗体形式来翻译这首诗,应该说是不忘祖先、不忘先辈的做法。
(三)查良铮译本
我们再看查良铮的自由体译文: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莎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开奥的缪斯,蒂奥的缪斯,
那英雄的竖琴,恋人的琵琶,
原在你的岸上博得了声誉,
而今在这发源地反倒喑哑;
呵,那歌声已远远向西流传,
远超过你祖先的“海岛乐园”。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一个国王高高坐在石山顶,
了望着萨拉密挺立于海外;
千万只船舶在山下靠停,
还有多少队伍全由他统率!
在天亮时把他们数了数,
但日落的时候他们都在何处?
呵,他们而今安在?还有你呢,
我的祖国?在无声的土地上,
英雄的颂歌如今已沉寂-
那英雄的心也不再激荡!
难道你一向庄严的竖琴,
竟至沦落到我的手里弹弄?
也好,置身在奴隶民族里,
尽管荣誉都已在沦丧中,
至少,一个爱国志士的忧思,
还使我的作歌时感到脸红;
因为,诗人在这儿有什么能为?
为希腊人含羞,对希腊国落泪。
我们难道只好对时光悲哭
和惭愧?-我们的祖先却流血。
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
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
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
让德魔比利的决死战复活!
怎么,还是无声?一切都喑哑?
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
正象远方的瀑布一样喧哗,
他们回答:“只要有一个活人
登高一呼,我们就来,就来!”
噫!倒只是活人不理不睬。
算了,算了;試试别的调门:
斟满一杯萨摩斯的美酒!
把战争留给土耳其野人,
让开奥的葡萄的血汁倾流!
听呵,每一个酒鬼多么踊跃
响应这一个不荣誉的号召!
你们还保有庇瑞克的舞艺,
但庇瑞克的方阵哪里去了?
这是两课,为什么只记其一,
而把高尚而坚强的一课忘掉?
凯德谟斯给你们造了字体-
难道他是为了传授给奴隶?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让我们且抛开这样的话题!
这美酒曾使阿纳克瑞翁
发为神圣的歌;是的,他屈于
波里克瑞底斯,一个暴君,
但这暴君至少是我们国人。 (方华文,2005:90-93)
通过仔细对照,我们发现查良铮的译文,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基本上完全一样了,除了部分名词外,只是没有了韵律,没有了押韵,就像是白话文一样。
苏曼殊和马君武走了过度迁就译文形式,也就是用我们喜闻乐见的诗歌体来翻译,但却过多篡改原文意思的极端。而查良铮又走了抛弃我们传统诗歌形式的极端,只注重原文意思的传达,虽然诗歌意思也全部表达出来了;虽然译文也跟原文一样,每小节六行;但这不过是照着原文,一个小分句分一行,如果把每个小节的译文去掉分行符号,可能很难辨别这是一首诗;这是忘记我们语言环境中诗歌的表现的一种做法,难免有人觉得有些数典忘祖。查良铮的译文反过来,属于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让人读来,终觉不爽。
不过,查良铮的译本可以作为诗歌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即先把英文诗翻译成白话文,使原文的意思完全得到呈现,然后利用诗歌的思维进行构思和改写,最后得到诗体版的译文。
时代发展到今天,在经历了只注重译文形式和原文意义的表达两个极端之后,我们呼吁既能完整保留原文意思,又能采用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诗体形式来翻译的版本,下面我们将呈现这样的译文。
(四)改进的译本
也许有人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只批评前人的译文算什么本事,为了避免受到这样的斥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笔者的译文:
希腊群岛啊,希腊群岛啊!
热烈那萨福,那里恋歌唱;
战争与和平,艺术那生长,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起家!
永恒那夏天,把岛镀金黄,
但除太阳外,一切已落下。
开奥那冥想,蒂奥那沉思,
英雄那竖琴,恋人那长笛,
你曾博声誉,你岸今拒载,
名誉诞生地,如今独喑哑;
你听那声音,远远向西传,
超过你祖先,“幸福那群岛”。
起伏那山峦,俯瞰马拉松——
而那马拉松,俯瞰那海波;
那里我冥想,独自一刻钟,
梦想那希腊,或已得自由;
因为我站在,波斯人坟地,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奴隶。
尊贵一国王,危坐岩石边,
向其降生城,萨拉米斯望;
停靠此城下,船只数千万,
所有家国郎,都是其军民!
他在黎明时,将其数了数,
但当日落时,他们在何处?
他们在哪里?你又在哪里?
我的祖国啊?在你无声岸,
壮歌盛产地,如今已喑哑——
英雄那豪情,再也不激扬!
难道你竖琴,一向很庄严,
已经沦落到,用我这手弹?
也许尚还存,只是乏荣誉,
难接其纽带,受束一民族,
至少还感到,爱国一耻辱,
连我唱歌时,都觉我脸羞;
因为在这里,何物留诗人,
蒙羞希腊人,我为希腊哭。
往昔不可追,回顾更伤悲,
咱仅能汗颜?——吾祖却流血。
大地啊!从你怀里送回来,
吾祖一遗骨,死去斯巴达!
哪怕仅三个,三百其勇士,
温泉关战役,就可新改写。
怎么还无声?一切都凝固?
哎,不是的!逝者那声音,
听来像远方,湍急一飞瀑,
似其在回答:“让人来带领,
只要一人呼,就来咱就来!”
只是那活人,全都变哑巴。
徒劳复徒劳;弹弹别和弦:
萨曼那美酒,满满斟一杯!
把那部落战,留给土耳其,
西奥那血管,用藤包起来!
遗忘那号角,你听在增强,
有胆酒信徒,人人都响应!
皮洛士舞艺,如前你尚有,
皮洛士方阵,其到哪里去?
如此两遗训,为何把崇高,
充满男子气,怎可忘记掉?
你有那文字,卡德默斯造——
传给你奴隶,是他心想要?
把那萨曼酒,满满斟一杯!
我们将不想,像这些话题!
阿那克里翁歌,它使其神圣,
他服务——波里克瑞底斯,
一个暴君主,毕竟是咱主,
一切可忍受,至少咱国人。 (魏德蛟,孟凡君,2016:48-50)
虽然有些地方翻得不是特别好,有的地方也没有押上韵,但主要是为兼顾原文意思,只好部分地牺牲了韵脚,其余部分,详见(魏德蛟,孟凡君,2016:50-52),是非与功过,岂让君来评。
笔者对原文的理解及取舍,以及对于查良铮译本的借鉴和改进,详见上文的翻译。
如果站到客观角度上来讲,笔者认为上面的译本比以前的譯本翻译的好,译文有以下特点:
1.原文诗体每个小节有六行,译文也与之相对应。
2.该译本跟查良铮的译本明显不一样,不仅有了押韵,读起来也更像诗体。
3.译本诗体又不完全像古诗体,加入现代白话文的成分,使理解更加浅显易懂。
4.以原文意思为第一准绳,适当照顾译文诗体的格式,使内容与形式尽量得到统一。
5.译文整齐对应,既继承了英文的意思,又继承了汉语诗歌的基本传统,不失为一种好的译诗方式。
三、总结
最后,从分析《哀希腊》这首诗的几个译本,我们诗歌翻译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全文,确定译者原文作者是否是喜爱同一类型的作品,能否建立起友谊,设身处地的站到原作者的角度,体验原作者创作时的思想。
(2)确定译者能量是否达到可以翻译原文,即译者是否能够写出同样长度同样思想的诗文。
(3)解码时按语篇——段落——句子——单词顺序进行,表达式单词——句子——段落——语篇进行,适时回头检查,注意逻辑意思的表达。
(4)不仅需要照顾原文的意思,对原作者负责;也要照顾到译文的表达,对读者负责;两者兼顾,求得美满的婚姻。
(5)译者翻译诗歌时,可用译语散文体先表达出原文意思,然后再进一步改写提炼,最终形成诗体语言。
(6)以原文意思为准绳,可以表达出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意思,但不宜添加或减少原文意思。
(7)适应时代要求,不走回头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为诗歌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余光中.(2002).余光中谈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许钧.(2006).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谭载喜.(2004).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4]方华文.(2005).20世纪中国翻译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4]魏德蛟,孟凡君.(2016).英美名诗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