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瑶?贾文毓
摘 要: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丰富地点历史的文化符号,地名的意义在人们看来通常是它本身字面意思,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地名的意义,以温州市各地区地名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要素,运用统计、归纳分类等方法,对温州市的各地区地名从自然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温州市行政村名的研究,揭露自然环境要素对温州市各地区地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村名;温州市;自然环境要素
一、引言
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名称,也就是地名。地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才产生的。随着现在社会不断地发展,地名从最初的繁琐逐渐简化,类型也逐渐增多,传播范围也是越来越远,越来越大,而它的功能就是描述地理实体。地名也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而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地名的命名依据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特征。本文以温州市的行政村名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采用统计、归纳分类等方法,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温州市行政村名命名的自然地理要素。
二、温州市基本概况
温州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北部与丽水相接连,东北部与台州市相接壤。简称“瓯”;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4个区,2个县级市,5各县。境内大小河流150多条,岛屿436个。拥有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条件,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温州市的历史悠久,又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温州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三、温州市行政村名与自然环境要素
温州市的行政村名一共有6083个,根据村名的语源类型可将其分为10类:地形,动物,方位,方向,距离,水文,土壤,岩石,颜色,植物。
每个行政村名都是由很多类型构成的,因此在分类统计时有重复计算的,但这并不影响分析行政村名语源类型的分析。温州市行政村名的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1、图2)。
根据图1可以得出,在温州市内,以地形命名的行政村所占比例最大,例如:岭下村、肖山村、泰山村。说明了温州市地形多样,既有山川,平原,又有海岛、湖泊。而大多数村名都以地形为主命名。以方位命名的行政村数量也很大,比如:东坦头村、林下村、西湾村等。说明温州市对住宅或村落的方向和位置很重视。以“水文”命名也相对较多,可见温州河流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以“土壤,方向”命名的相对比较少。其他行政村名如:桃山村、浦石村、黄潭村等都反映了“岩石,颜色,植物”等特殊的特点。
1.地形与行政村名
在所有语源类型中,地形所占比例最大,而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辖三区二市六县,全市国土面积11787km2,总人口达760万。地形较复杂,其中山地面积达78.2%,平原、江河、岛屿面积仅占21.8%。
根据图2可以看出以“山”命名的行政村在所有地形类命名中所占比例最大,例如:洪山村、肖山村、中央山村。以“岙”命名的行政村数量也很大,比如:吴岙村、西岙村、项岙村等。行政村名以“坑”“岭”等命名,说明了温州市山区和坑地面积广大,城市周围山岭很多。其他行政村名如:西门岛村、洞桥头村、王神洞村等都反映了当地特殊的地貌特点,从而展现出温州地形多样,既有山川,平原,又有海岛、湖泊。
2.方位与行政村名
方位所指的是方向位置。也就是说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等为中间方位,有时候方位会和其他参照物一起被使用,而常用的方位名词有:前、后、上、下、东、西、南、北、头、口、中等。温州市用方位命名的村名有985个。
根据图三可知,以方位命名的行政村名中,含东西上下等词的村名最多,其次是南北前后等词,例如:西湾村,东坦头村,上三房村,大元下村,章前垟村,后半厂村,朝北处村,南行街村等。而温州市的地名大多都是和地形,水文等一起使用的。
3.水文与行政村名
温州市的主要河流有瓯江,飞云江,清江,鳌江,塘河等。根据图4可知,以“溪”命名的行政村数量所占比重最大,由此可知温州市依靠溪水的村落较多。其次是以“河,塘,浦”命名的行政村,由于温州市内有瓯江,飞云江,塘河等河流以及众多的湖泊,所以温州市行政村的命名受水文要素的影响很大。
4.其他自然因素与村名
温州市不光有地形、水文、方位命名的村名,还有其他因素(动物,方向,岩石,植物,颜色,距离,土壤)命名的村名,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这些都与温州市有密切联系。
四、结语
温州市行政村的命名受地形和方位的影响最大,村名中涉及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岙、山、岭、坑、坡、屿、峪等,这不光反映了温州市复杂多样的地形状况,而且反映出温州市地形的突出。同时,温州以地形和水文要素命名的行政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统一性,它们分布在平原和山川地区,体现了温州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而在此基础上,有些村名又添加了方位,更准确的表达其含义和联系。
参考文献:
[1]刘保全.地名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2:1.
[2]崔乃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1-3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张兴平.水与居民点及地名的关系[J].地名知识,1991(2):35-36.
[4]華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杜瑶(1995-),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4级本科生。
贾文毓(1960- ),男,山西洪洞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