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
摘 要:影像资料比起文字与图像资料具有更强大的直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更强大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电影的声像档案资料,记录了我国不同时期电影的发展情况;同时又启迪着我们今天的电影创作,为今天的电影工作者提供着值得研究的美学课题,在我国的电影史、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精神文明吸取进一步提升,因此研究电影声像资料的管理已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探索了电影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光影交错;谱出;声像档案;新时代
与文字档案的官方性不同, 电影发展过程自始至终与科学家的努力以及民间商业、 娱乐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而最初的电影拍摄者也大多直接来自民间普通的照片摄影师, 所以他们镜头所关注的焦点很难进入权力的政治中心, 而是更多的对准日常的居民生活。
正如阿尔伯特·卡恩在二十多年中多次在巴黎同一地点拍摄街上行人的影片折射了法国二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一样。另外,与文字只能根据事后回忆来描绘历史面貌相比,电影记录的能力“无与伦比的精确、经济以及快速”。 所以,电影发明发展的民间性以及电影本身的对物质现实的机械记录特性恰好弥补了文字档案在社会记忆方面的缺陷。
一、电影业声像档案概述
电影声像资料档案是指在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标准拷贝、数字母版、影片素材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是电影企业在行使职责和从事本单位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照片、底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磁盘、专题片等声像材料,在电影档案家族里有着文字档案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保存价值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种类丰富。作为专门档案门类的影片档案,以其直观、形象、真实的特点记录和再现了时代社会生活场景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具有珍贵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时代文化遗存。
二、声像档案管理的意义
1.平衡社会记忆结构
正如我们多数人对1997 年香港回归的记忆多是来自那些记录着香港人欢呼雀跃喜迎回归的影像, 但是与镜头下直接记录的画面成不对等状态的是大多数普通的香港民众对香港回归有着集体无意识的恐慌、焦虑、身份的迷失。 《香港制造》、《玻璃之城》、《老港正传》等电影恰好反映了这种复杂矛盾的九七心理, 而且这种心理更为客观、更具民众感。我们不是在否定官方影像记录的意义,而意在说明电影档案在补充民间记忆、平衡社会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力量。 又如“文革”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里是一段是非混淆、 颠倒黑白的历史,很多电影如《蓝风筝》、《霸王别姬》,就充满了对“文革”无情的控诉。姜文构建的“文革”,并不是要取代主流意识的“文革”史,而只不过是要寻找自己曾被“官方记忆”所遮蔽的“个人记忆”,而这些“个人记忆”与“主流(官方)记忆”交融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更加客观、完整的社会记忆。我们也看到很多电影将镜头聚焦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如 《安阳婴儿》中的下岗工人、妓女、黑社会,《三峡好人》中的煤矿工人,《妈妈》 中的幽闭症儿童等, 这些对社会边缘、弱势人群的关注,恰好记录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2.电影档案参与构建社会记忆
艾利森·兰茨贝格在“Prosthetic Mem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AmericanRemembrance in the Age of Mass Cul-ture”一书中创造了“异体记忆”这一概念,即通过大众媒体(包括博物馆、历史影片),某人把从未目睹过的历史事件变成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在塑造青少年对于越战时代的历史认知方面, 《阿甘正传》所发挥的作用要比父母、 教师、 教科书及其他媒介都要大”,“关于越战调查中 ,60%的受访者都提到了《阿甘正传》”,“78%的被调查学生承认,他们在学校研究美国历史时都会观看《阿甘正传》,《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涉及当代美国历史上的肯尼迪遇刺、越战、登月计划、水门事件、民权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于 80、90 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是从未经历过的,但是这些事件通过电影被深深烙进了大脑的记忆区域, 客观的历史现象被经验性的社会记忆所取代。除了“异体记忆”,有关电影的记忆大体也可分为两类:
第一,共同的电影记忆。一些电影可能曾经产生万人空巷的效果,可能曾经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可能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的回忆。 以香港黄飞鸿电影系列为例,从 1949 年第一部《黄飞鸿传上集之鞭风灭烛》到 2012 年《黄飞鸿与我》,黄飞鸿系列电影纵横香港影坛半个多世纪, 共有百余部电影问世,黄飞鸿无论是 60、70 年代《醉拳》中的少年形象,还是 80、90 年代李连杰与赵文卓演绎的壮年形象,都早已深入民心, 同一题材电影不断翻拍, 因时而变,反映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个时期的黄飞鸿形象早已突破年代、 社会地位隔阂,成为全香港人共同的记忆。 2012 年,香港电影资料馆收集了从 1949 年到2012 年 26 部黄飞鸿电影,并进行了放映, 放映期间因人数爆满, 场次不断增加。
第二,电影中共同的记忆。这些电影的内容反映了一代人逝去的青春,变迁的城市外貌等,看到这些电影总会让人回忆起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城市、某些年代。青岛档案馆网上展览就展出了“档案记忆中的青岛与电影”,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自然条件和中西合璧的人文景观,使青岛在 20 世纪初就成为电影的外景地之一,从 50 年代 《海魂》、《冰上姐妹》,到 80 年代《苦恼人的笑》,再到近几年的《海洋天堂》、《恋之风景》, 这些在青岛取景的电影足可以构成不同时代的城市記忆。
三、电影企业声像资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声像资料档案管理缺乏专业设备
没有专用的恒温、恒湿、防磁的箱柜存放声像资料档案。影片档案盒常常出现锈斑、密闭不严的现象,从而导致电影胶片粘连、变脆、生霉,加之供检索利用的标示片名、序号等内容不规范,给影片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不便。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声像档案的完整和保管利用,也成为困扰各档案馆的难题。
2.开发利用声像资料手段滞后
声像资料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的归档要求,照片底片需要一起归档,影像需辅以文字加以说明,如果没有及时归档,多数照片、底片就会分家,失去了应有的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录像资料的每一次播放、剪辑、复制都会对母带的图像质量造成损害,长时间的放置也会使其图像的色彩和清晰度逐渐衰减。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声像档案管理缺乏重视,声像档案质量、归档率难以保证。内部机制不灵活,管理手段滞后,迟迟走不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档案管理者对声像档案开发利用意识不够,缺乏开发利用动力,或缺乏声像档案专题编研能力。
四、整合措施
1.加快电影企业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
聲像档案数字化的实现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由传统管理方法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由死板的形式变得有声有色,由音频信号变为数字信号,从而延长了其寿命,增强了利用效果。由于高温潮湿,磁带发霉、消磁、咬带导致报废的现象较为常见。如果将电影录像带转为电影光盘,可以防止磁带报废,方便今后利用。采用编辑出版声像档案光盘的方法,将数字化的声像档案分类编辑,并刻录成图像光盘,方便保存,降低成本,减少重要声像档案的人为损害。声像档案要独立成卷,使用声像柜或密闭铁柜单独存放,控制库房温湿度,远离光线、磁场等;录音带、录像带采取定期倒带检查等保护措施,尽量延长声像档案的寿命。
2.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声像档案编研
完善声像档案的管理手段声像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具备基本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声像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企业单位的领导需要将声像档案管理信息工作列为重要的工程,积极解决声像档案信息建设的经费,发挥企业单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规范声像档案编研。创新意识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单位的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创新声像档案管理思路,提出更多能够跟得上时代节奏的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去革新工作。因此,要想做好声像档案管理创新工作,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将其贯穿于工作的始终。规范声像档案管的收集工作,将不同类型的档案资料根据范围、时间、要求等进行收集。此外,为了方便声像档案的保管和利用,通过对档案的排列、编目、组合、分类,对档案进行科学的整理。
参考文献:
[1]刘磊.社会记忆视角下电影档案价值及其实践探析[D].山东大学,2014.
[2]赵爱国,刘磊.电影的档案价值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3,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