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斌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概念教学,帮助形成清晰、理解正确、掌握深刻、运用灵活的物理概念,是贯彻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强化素质教育,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可分为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四大部分,而物理概念则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这样说,若没有一系列物理概念作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体系。所以,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首要的就是要掌握好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不仅是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除概念之外的其它一切基础知识的基础,因为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则等基础知识都是以概念为“细胞”组成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一)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自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轻小物体在空中下落比重物体下落的慢等。
(二)不正确的课外渠道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可以获取大量的物理知识,但其中不少是错误的。例如,万有引力和重力不分,重量、重力、质量不分等。
(三)对语词的曲解形成前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中的概念通过词语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是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词语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 “失重”就是指“重力消失了”; “合力”就是“几个力之和”。
(四)数学惯性形成前物理概念。
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但物理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学更重要的是物理事实、物理本质和物理关系。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数学教育,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常常有“数学惯性”,以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例如,由欧姆定律导出的公式R=U/I,学生认为R的大小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忽视了三者之间相互不能割裂的物理关系。
二、高中物理前概念的策略
(一)进行实验感知。
实验感知的策略是指在人为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研究的现象反复出现,通过人的知觉和感觉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提炼出有效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实施实验感知策略的程序是:(1)、观察。观察是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科学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和客观事物进行视、听、闻、尝、触、测,收集获取信息,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多种属性。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观测是前奏。(2)、推测。推测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引出新的判断,这是进行思维推理、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3)、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应用各种科学仪器、设备使研究现象反复出现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基础。
例如,建立“机械振动”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中的树枝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运动、钟摆的摆动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运动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机械振动,指导学生推理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然后再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机械振动的科学概念,把握“平衡位置”和“往复运动”的本质特点。
(二)激发认知冲突。
针对前概念现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了解或设法去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相关的各种“前概念”,将其显性化,然后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需要,针对学生中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甚至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对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弃,并进一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物理概念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前概念情境,将物理前概念显性化。教师可以采用设置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而导入:一般应注重设置能充分暴露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情境,针对性强,能通过学生的表达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错误,也就是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让学生清楚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三)正确理解概念。
概念是用一定的语词来记载和标志的,借助语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这里把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统称为物理概念)通过语词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还可以弥补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匀速”指的就是“速度保持不变”,因而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也理解为“速度保持不变”。
三、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前概念和科学的物理概念同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他们都是由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所产生。根据其是否易于轉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从不同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然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前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
总之,对于物理前概念,并不能全盘否定,必须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学生基本正确但不全面的前概念,可加以利用、生成新概念;错误的前概念,应转化为科学的概念。对高中物理教师来说,了解和研究学生已经具备的前概念,充分地挖掘、恰当地利用或转化这些前概念,教学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