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然+陈姗姗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状,本文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中的角色角度探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实践发现,该假设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关键词: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中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9-03
引入
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场合和学术交流活动选择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蕴含着独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正逐渐试图通过英语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中医医生也逐步踏出国门,令更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但是这些都依赖于中医从业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中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中医及其文化的使命,需要提高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水平,能读懂并撰写中医的英语论文,将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发表,与外国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准确流利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1](朱建芳,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故拟将文秋芳(2014)所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模式引入该专业的视听说课堂。
一、中医院校硕士英语听说现状
(一)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根据朱建芳[1](2012)的调查,研究生普遍反映,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难的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优于其听说能力。并且由于中医专业的特殊性,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工作几年后再次进入学校学习或是从其他中医院校考入我校,因此英语听说能力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者,由于发音不准确,以及“想”的速度跟不上“说”所造成的表达延时、不流利等问题,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缺乏用语言做事的机会,消极词汇大于积极词汇
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大多数学生在课后很少使用英语,没有用英语做事的经历,因此他們缺少词汇习得所需的通过不同的语境丰富词汇知识阶段。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并且很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使用英语,这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兼顾英语的课后学习,因此很难习得新词汇。这些新词汇成为消极词汇停留在词汇习得的建立词汇的形态与意义的连接阶段。因此导致其消极词汇(阅读词汇)大于其积极词汇(听力、口语、写作词汇),造成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失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的脱离[2](李怡然,2015)。
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概述
Krashen[3](1981)提出“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Swain[4](1985)提出“输出假说”,认为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性输出,才能充分提高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国内现有的输入、输出研究大多把二者分开,独立地进行阐述,或是对立起来,比较它们各自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5](权宇,2015)。文秋芳[6](2013)在Krashen和Swain的假说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强调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学生未来职场需要输出的能力(即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但由于该假说未清晰界定输入的作用,很多老师把“输出驱动”误解为仅仅是对输出给予更多关注而已,因此,文秋芳[7](201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明确了输入为当下产出任务提供语言表达,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和目标。输入与输出需高度吻合,达到输入为输出服务的目的。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以下以中医专业研究生为对象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应用进行探讨。为了提升中医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外国患者沟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作为医生能与患者用正确的语言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能恰当地向患者描述病情;能正确地理解并有效、流利地回答患者的提问。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根主线、四环节进行:
(一)教师创设输出任务,学生尝试输出任务
视听说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培养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所需的英语能力。绝大多数中医专业的学生将从事与中医相关的职业,今后中医医生的患者将不仅仅限于本国患者,是否能够与外国患者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在外国患者心中的信服度。教师结合岗位实际,设计基于小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听说活动,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职业中会遇到的交际情境。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需记下问题,如表达中体现出的语言知识不足,以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得到解决。
本堂课以一个具体的医疗案例,即医生在患者清开林注射液过敏的情况下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作为导入,让学生明白医患沟通用语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介绍病例之后为学生下达任务,即3人一组,1人为医生,1人为患者,1人为患者家属,根据案例,完成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任务下达后,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尝试完成任务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还需吸收加工的语言知识,组长一一记录下来并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问题,知道下一步要主动吸收获取信息,才能完成此任务[8](田艳艳,2015)。
(二)教师充当脚手架,学生加工吸收信息
教师充当脚手架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补充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强调教师和学生需根据产出任务的需求对输入进行选择,尽可能选择与产出任务需求匹配度高的输入内容。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补充输入时需注意以下三方面,一,坚持输入为输出服务的原则。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需要的输入,帮助学生确定输入重点。二,坚持以学生职业用途为导向的有效输入。教师重点为学生提供符合语言、语用、跨文化以及行业背景文化标准所需的英语表达及重要术词等信息。三,信息输入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除了传统的听录音方式,可借助学校BB网络平台或网络慕课等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输入的途径。这样,学生可以多元化地、有兴趣地进行有重点的输入。
本堂课教师把任务分解成5个问题:1)医患接触并建立关系的初始阶段,医患之间如何互相称呼、问候、开始对话并建立信任,有哪些常用表达?2)医生如何有重点地恰当地向患者及家属描述病情,有哪些常用表达?3)突发紧急情况时,医生如何安抚患者及家属,有哪些交际策略?4)医生如何正确理解并有效、流利地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有哪些听说技巧?5)面对患者及家属的问责时,医生如何恰当地解释,有哪些沟通技巧?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相似案例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三遍。第一遍观看大意,记下医患沟通的步骤;第二遍重点观看医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技巧,记下重点;第三遍注意患者及家属的用语,记下重点。观看完毕后,学生开展小组活动,通过记下的内容思考并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
(三)学生合作进行输出,教师帮助指导输出
在经过以上步骤之后,学生脑中的消极语言知识已被激活,并且补充了新的语言知识。小组内进一步明确任务,分配角色。在学生进行准备的时候,教师应该继续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为其提供语言、语用、跨文化知识相关的帮助;鼓励和提示遇到交际困难的学生;帮助和协调意见有分歧的小组,使他们顺利完成任务。
本堂课学生明确了医生、患者及家属的角色后,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输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便需要教师就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应逐组凝听,记下问题,待小组任务完成之后,集中进行指导,不宜在任务进行中打断学生。同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大胆,自主地完成任务。
(四)学生展示任务,教师评价反馈
学生展示任务时,教师需强调同辈间的互相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凝听,为了保证评判结果的公正公平,坚持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即教师只是考核的参与者而不是最终审判者,应该是指导老师评价30%、学生自我评价10%、小组长评价30%,小组成员评价30%,最终的和就是学生综合成绩;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在任务准备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动机、策略及方法等纳入评价范畴,尽量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本堂课的任务展示部分采用学生抽签的方式决定任务展示的顺序。学生根据案例,将小组准备的成果呈献给全班师生。师生共同得出评价的结果,根据结果评出“最佳医生”,“最佳患者”和“最佳患者家属”。教师在任务展示和评价结束后,应将学生注意力转入具体语言点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利用词汇卡片、猜词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并在本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就该案例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英语文章,并使用课上学习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四、“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效果分析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优化了输入内容,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相关。输入途径也非传统的视听说课的“放音-听音-评讲答案”,而是采取多手段的输入途径,如播放展现真实场景的影片,教师带领学生模拟场景等,由教师或收音机的“一言堂”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课堂。为学生提供用英语做事的机会,使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的过程中尽可能自然地习得相关英语语言知识。在2016年6月对我校中医专业研究生的随机采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样的课程。
(二)发展了学生真正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输入与输出内容高度吻合,并与学生的职业需求息息相关,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从被动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地探寻信息,协作性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得到训练和提升,學会如何真正与患者用英语进行交流。根据2016年6月的随机采访,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上展示的场景会真实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非常重视的原因。他们认为该种教学模式最大特点是教会了他们在实践岗位中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使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五、结语
本文基于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针对中医院校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现状,以中医专业研究生为例,将该假说运用于具体的听说教学中,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假说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帮助学生发展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的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总结该假说运用于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继续优化输入内容和输出方式,以切实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芳.医学院校硕士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147-148.
[2]李怡然.中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教学中的组合学习策略研究[J]//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会编[C].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4]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ln G.Cook & B.Seidlehofer (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权宇.国内输入、互动和输出假说研究述评及展望[J].科教文汇,2015,(4):161-164.
[6]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7]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外语界,2014,(5):3-11.
[8]田艳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学生公共英语课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123-126.
收稿日期:2016-11-17
基金项目:1.2015年度“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课题编号:YETP0802;2.2016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科研课题“基于P4C理论模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硕士英语视听说中的渗透研究”,课题编号:2016-JBY-JSPY-009
作者简介:李怡然(1988-),女,彝族,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系,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应用语言学与对外英语教学专业,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中医文化翻译。
通讯作者:陈姗姗(1983-),女,硕士,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公共外语部,研究方向:医学英语,中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