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巴渝文化的传播对策。方法以巴渝文化的主要特征为基础,以巴渝文化的视觉呈现及传播现状进行分类研究。结论巴渝文化的视觉呈现尚未能形成完备的文化研究体系,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巴渝文化的传播现状并不理想,需要从提炼文化名片,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加大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打破僵局,推动巴渝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巴渝文化;视觉呈现;传播对策
1997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与此同时,“巴渝文化”作为一个区别原有的“巴蜀文化”观点被明确提出并渐渐进入民众的视野。在“巴渝文化”观点提出之前,巴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1]。重庆古称“巴”“渝”,巴渝文化以重庆为中心,是长江上游地区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之一,也是大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
一、巴渝文化的主要特征
巴渝文化的创造主体古代巴人一直生活在重庆一带的大巴山、嘉陵江、长江等大山大川之中[3]。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铸就了巴人独特的个性,也使巴渝文化呈现鲜明的特征。
第一,粗犷。山高水急,谷深林密,险峻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使巴人的生产生活简单化,粗放化。他们日用器物大都形体粗陋,缺少精雕细琢,他们的建筑上虽然也有纹饰,但总体上线条简单。这种简单化、粗放化使巴渝文化呈现出粗犷的形貌。
第二,顽强。长期在险峻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孕育了巴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在险峻的山林中修石寨,凿天梯,在波涛汹涌的江面唱着雄浑的川江号子。他们赋予了巴渝文化顽强的风骨。
第三,血勇。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险要,一方面是生存资源的有限,为了保护或掠夺更多的生存资源,巴人骁勇尚武并以此著称,从史书中的“巴师勇锐”到抗日战争中百万川军与日寇浴血奋战可见一斑,巴渝文化也因之而具有血勇的气概。
第四,忠贞。长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也练就了巴人执着的个性。他们对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东汉末年有宁可断头,不愿投降的严颜将军;宣传革命理想,在监狱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邹容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赋予了巴渝文化忠贞的品格。
二、巴渝文化典型的几种视觉呈现形式
巴渝文化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发展演变中,积淀了丰厚的极具巴渝文化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财富,其中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符号、元素、造型、精神或理念的视觉呈现种类繁多[4],比如火锅、巴渝舞、神鸟图腾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巴渝文化视觉呈现。
(一)重庆火锅
火锅是重庆地区非常重要的饮食形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一般认为源自于川江船工的饮食风尚。船工们在船上,在码头上用餐一般时间短,以火锅的形式可以避免做菜的繁琐费时,长年在江上生活,江上寒气重,多食辣椒可以驱寒。全国范围火锅存在较广,但重庆火锅却独具特色,甚至让人把它与重庆这座城市直接联系在一起,说起重庆不得不提的肯定少不了重庆火锅。
现在火锅已经是对于重庆人不可或缺的一种饮食存在。天气寒冷的时候,热浪翻滚的火锅是驱寒的法宝,天气暑热的时候,麻辣鲜香的火锅更是提升食欲的美食首选。对于一个地道的重庆人来说,火锅绝对是戒不掉的诱惑,如果说火锅成了迎接长期阔别重庆或者小别重庆的人们的首选食物,绝对不为过。
重庆火锅的出现,时间较晚,但其器形、配料等与北方火锅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是巴渝文化在日常饮食上的一个重要表现。重庆火锅器形简单,透着巴渝文化的粗犷;红尖椒的大量使用使其味道辛辣,色泽红亮,体现出巴渝文化中的血勇气概。
(二)吊脚楼
巴人的生活区域,山地多,地形陡,雨水足,蛇虫野兽众多,吊脚楼成了巴人在险恶环境中生存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巴渝建筑的典型代表。吊脚楼造型独特,或依山,或傍水,下虚上实的半悬空的构造既能有效避免蛇虫野兽的侵害,又能起到防潮防洪的作用。 同时吊脚楼依地形而建,其建筑材料也是就地取材,实现了人居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自然。吊脚楼融入了雕刻、绘画等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艺术元素,使吊脚楼既体现巴人的生存智慧,也體现了建筑美学的理念,是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建筑形式,给人以和谐优美的视觉效果。
(三)巴渝舞
巴渝舞与巴人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激发士气,震慑敌人的集体武舞,是最能体现巴渝文化血勇气概的民间舞蹈形式。史书中称巴人作战“前歌后舞”既是后世巴渝舞起源[5]。作为武舞,巴渝舞呈现鲜明的特色,首先是“执杖而舞”,既有一定的战斗力,更有强烈的震慑力;第二是集体舞蹈,气势恢宏;第三是且舞且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有助于在战场激发并凝聚士气;第四是以鼓伴奏,雄浑的鼓声增强了舞蹈的气势,更有助于激发士气,震慑敌人。
(四)神鸟图腾
在巴人的文化图腾中,神鸟具有重要的地位。巴人的神鸟形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为后世普遍认同的“火凤凰”形象。巴人的神鸟起先是口衔圆珠的精卫鸟,源自于巴人对神话中精卫填海的顽强不屈精神的崇拜,这也是巴渝文化顽强风范的精神源头。出土的“汉代神鸟”在造型上更接近凤凰的形象,称为“太阳鸟”或“火凤凰”。神鸟外形的演变一方面是因为楚国曾占领过巴国,楚文化对本土的巴渝文化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巴渝文化中的血勇气概与忠贞品格的强化,而对“太阳”和“火”的崇拜正是血勇气概与忠贞品格的外化。
(五)川剧脸谱
川剧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表演形式,但依然保留着鲜明的巴渝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脸谱的设计和变脸的技艺上。川剧脸谱大都是由演员自己在保持戏剧人物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依据自己的脸部特点进行绘制,因而川剧脸谱呈现出其它剧种脸谱少有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用色上与常用剧种的脸谱用色相似,如用赤色表现忠义,用白色表现刁诈等。川剧脸谱多用浓墨重彩来表现人物的勇猛刚毅,这与巴渝文化尊崇的顽强、血勇与忠贞是分不开的。在图案上多采用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图案,如包公的山形图案,象征执法如山,赵匡胤的龙纹眉喻指帝王之相等;在图案上最突出的是利用动物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如演蛇精的在脸部勾画蛇纹。其它还有花脸和文字脸谱,也是别具一格。“变脸”或称“扯脸”,更是川剧脸谱的独创。
三、巴渝文化的传播的一些问题
巴渝文化富有鲜明个性,它的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从传播的效果来说,目前巴渝文化的传播并不理想,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都十分有限,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有效地掌握跨文化传播方法[6]。究其根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研究时间短,尚未建立完备的文化研究体系
巴渝文化的形成虽然历时久远,可追溯到商周时代甚至更远,单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并作为文化研究的具体对象,却是在重庆称为新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之后,到目前也只有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虽然学术界特别是重庆的学术界为巴渝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付出了许多努力,但短时间内尚未建立完备的巴渝文化研究体系,无法系统地将巴渝文化的特质呈现出来,使人们对巴渝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深入。碎片化地研究巴渝文化,导致巴渝文化的整体识别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巴渝文化的传播。
(二)巴渝文化与固有的巴蜀文化之间的关系尚未理清
“巴蜀文化”或“蜀文化”是提出时间早,研究时间长,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四川文化的概念,并且一直以成都为巴蜀文化的中心。“巴渝文化”的概念是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才提出的,对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认识尚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巴渝文化从属于巴蜀文化,是从巴蜀文化中剥离出来的;也有人认为巴渝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与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在文化特质与外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将其视为巴蜀文化的一部分其实是一种误读。无论是剥离论还是误读论,都未能得到普遍认同。这就导致了人们对巴渝文化中的许多概念缺少清晰的认识,巴渝文化形象整体显得模糊。
(三)巴渝文化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了巴渝文化的传播
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山或深谷之中,缺少便利的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因而造成了巴渝文化的封闭性与落后性,既缺少融合外来文化的气度,又被外来的先进文化视为落后而不屑,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使巴渝文化的传播受到明显的影响。巴渝文化中的顽强与血勇也使巴渝文化粗犷有余而典雅不足,这种粗犷既不利于巴渝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也使巴渝文化的视觉审美显得单调,影响了人们对巴渝文化的接受程度。巴渝文化内部的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格局缺少平衡,巴渝文化中表现在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的通俗文化比较繁荣,而表现在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精英文化明显欠缺,而精英文化比通俗文化对文化传播与影响力的影响更大。
四、巴渝文化的传播对策
(一)加快对巴渝文化的系统研究,提炼巴渝文化的“名片”
目前学界特别是重庆学界对巴渝文化的研究还处于碎片化研究状态,应积极寻求整合巴渝文化研究的途径,使巴渝文化研究全面化立体化,并深入巴渝文化的内核,提炼出受众喜爱的符号元素,提炼出一些最能体现和传达巴渝文化特质的典型视觉形象,以之作为传播巴渝文化的“名片”。题材和角度的选择对于传播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充分发现和挖掘体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资源,开发多维化的标志识别系统,如重庆“火凤凰”正是原创的一个简化,容易识别的形象,就是一张传播巴渝文化的极好的“名片”。“火凤凰”形象源自于巴渝文化的神鸟形象,并结合重庆地图进行巧妙的艺术加工,使得“火凤凰”形象集和谐、吉祥、幸福、腾飞等诸多美好寓意于一身,又表现出巴渝文化对太阳和火的崇拜,传达出巴渝文化顽强、血勇的特质,同时具有重庆地图的特征,指向鲜明,识别性强。
(二)充分发挥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有了文化“名片”,还需要借助媒体宣传来提升其知名度。大众媒介的兴起疯狂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除传统的平面媒体外,还要发挥电视这种立体媒体以及网络这种立体的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媒体的宣传首先要有恰当的宣传对象与明确的宣传目标。对于一种地域文化来说,巴渝文化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与时代发展极不协调的内容,如过于崇拜武力的尚武风气与今天的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协调,不应该成为宣传的对象。其次媒体要有相对固定的栏目。文化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宣传巴渝文化上,媒体要有长远的规划,要设立相对固定的栏目。如重庆文明网中的“巴渝文化”栏目就应该作为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保持下去。第三,媒体要有专业的文化宣传制作团队制作出优秀的宣传作品,这是媒体作用充分发挥得重要途径。从建立、完善到赢得受众的认知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的构建需要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与数字终端来实现。如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庆馆的节目展演就很好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巴渝文化,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三)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
巴渝文化的产业化对巴渝文化的传播意义不言而喻。巴渝文化的产业化首先要有政府的扶持,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为传统的文化产品、文化制作提供策划、开发、销售与推广的一体化平台。如2013年,在重庆荣昌区规划建成川渝地区第一个陶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的建成,为荣昌陶的发展带来新的路径,使更多的人开始认识了解这一体现巴渝文化的陶艺。
(四)加大文化旅游的深入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文化旅游正成为重要的旅游产业。山脉多,江流多,自然景观奇特,使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条件。重庆现有的旅游景点十分丰富,适合打造文化品牌旅游,以“巴渝十二景”和“新重庆十二景”为代表的景点也被视为巴渝文化的名片。但目前这些景点大多以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歌舞等形式来展示巴渝文化,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难以真正从中把握巴渝文化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景点的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如何更精准传达巴渝文化的内涵,如何在这些景点形成更浓郁的巴渝文化氛围是文化旅游深入开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加大文化传播与教育的融合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巴渝文化的传播同样需要借助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一平台。首先要解决巴渝文化课程设置,设立对应学科,编写相关教材,培养更专业的人才,整体提高巴渝文化受众群体的素质;其次是加强巴渝文化学术研究,为巴渝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三是将传统的富有文化特色和底蕴的技艺、技能引入教学中来,为巴渝文化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四是组织专业队伍进入农村、企业、社区、景点,与这些地方的文化团体进行交流学习,指导这些地方文化团体的活动,使之更能精准传达巴渝文化的精髓。2015年6月,垫江角雕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民间的工艺设计师与高校的研究生、教授进行合作,以打造一批既有传统巴渝文化特色又有现代艺术美感的角雕精品,为传统工艺发展思路的拓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五、结语
巴渝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传播巴渝文化,是对民族传统的尊重,也是民族稳定发展的可行举措。我们要积极拓宽思路,寻求更有效的传播途径。从文化、观念、生活、体制、历史、现实等诸多方面研讨巴渝文化传播的“接地性”策略;從观念与策略、内容与形式、话语与受众等方面探讨巴渝文化在国内外传播中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策略。当然,在传播巴渝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认真甄别,对巴渝文化中的落后消极的部分要果断扬弃,让巴渝大地上的文化之花在新时期绽放更艳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瓮少彬.当代重庆本土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俞荣根.巴渝文化与易文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122-128.
[3]张万仪,庞国栋.巴渝文化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4]杨柳.试论三峡文化旅游开发应以巴文化为主题[M].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5):23-25.
[5]彭娟.巴渝传统文化在城市公交站台海报中的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08):124-127.
[6]吴应骑.巴渝宝藏知多少[J].今日重庆,2005(02):66-69.
作者简介:张小玲,重庆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巴渝文化、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