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环宇
【摘 要】高校教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在育人质量和数量方面的局限性,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超越与创新措施,旨在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局限性;创新超越
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针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等物质与精神活动。
严格的遵循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效的符合了我国社会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的需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的指导下深层次的开展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功能,我国在历经几十年是高校社会实践总结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生培育方式,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角度来分析,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过去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分析来看,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运行模式和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关部分会根据和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工作的重心,确立符合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主题和社会实践的范围。一般高校的社会实践模式是利用暑期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在开学后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总结和表彰。这种社会实践形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大学生过于追求实践的形式,违背了社会实践的初衷和底线,忽视了社会实践的质量。2.社会实践集中在暑期时间,导致社会实践存在阶段性的特征,违背了教育效果要反复强化的规律。3.时间集中、空间集中,导致社会实践岗位和资源的匮乏。4.大学生之间的社会实践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实践单位也没有重视实践的参与和指导,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深度和广度不能达到理论的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超越与创新措施
(一)构建校区、社区联动实践基地
高校展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活动方式缺乏持续性、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实践对象缺乏稳定性等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突出的问题。高校应该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积极的获取社会各界的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符合大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需求的实践基地。例如,高校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让各个社区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和机会,利用社区固定的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自治组织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社区也可以从中发现优秀的大学生实践者,招纳自身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实现双赢。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一切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起立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产学研联合的社会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构建
产学研联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间接参与到企业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当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专业性的人才提高自身科研成果质量,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另外,高校可以应用这种科研成果,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2000年创办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在入驻企业约达400多家,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上万从业人员,形成与复旦优势学科紧密相连的企业群,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三)构建校区与园区、社区的三区联动
以高校为核心与公共社区和科技园区进行功能上和资源上的融合的“三区联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当前社会追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体制下,大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市场的需求,对思想、价值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引导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外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实践成果和经验,但是由于体制差异,國外并无成熟经验可借鉴,所以高校需要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为创新人才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
(四)确立“主题式”加“模块式”的社会实践模式
“主题式”是政府对高校的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号召,主要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模块式”是以可以利用的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资源为依托,构建的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社会实践“模块群”。“主题式”加“模块式”的集合,可以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检验,发挥组织者的设计和指导作用,还能保证大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其毕业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遵循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的基本规律,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构建校区、社区联动实践基地以及产学研联合的社会理论指导,促进校区与园区、社区的三区联动,确立“主题式”加“模块式”的社会实践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我国社会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
[2]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02).
[3]许蕴文.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对国内社会实践模式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