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珊
叶澜教授曾说:“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发生着不断的变革。在对话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正逐渐在“对话”“互动”得以显现。
一、师生“对话”,心灵之间巧碰撞
《数学课程标准》: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在数学“对话”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令学生愉悦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个性,触发教师与同学对话过程中积极情感的反应,使之爱学数学。例如:第一册《动物乐园》,我是创设这样一个对话情境引入的:
师: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为什么呀?
学生们畅所欲言,激情高涨:有的说我喜欢天线宝宝,有的说我喜欢蓝猫……
师:老师也喜欢蓝猫,有谁知道蓝猫的故事呀?
生1:我喜欢蓝猫的聪明机智勇敢。
生2:我喜欢蓝猫的爱学习、爱动脑筋。
……
师:老师希望你们象蓝猫那样——聪明机智、勇敢、肯动脑筋。今天老师把蓝猫请到了教室来,他要让大家做有趣的游戏,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出示课题)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他们从被动中解放出来,实现自身主动的建构——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学习兴趣。
二、生生“对话”,成功喜悦共分享
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凭借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数学思考,交流自己的学习见解,彼此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享智慧,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拓宽数学思考维度,起到1+1>2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交流,尤其是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教学《猜数游戏》的活动一:猜数游戏。
师:你们也想猜一猜吗?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好,你们可以自由找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拿出若干个纸片,另一个同学猜,你们听清楚了吗?师巡视指导。
生1:两只手共有9个纸片,这一只手有4个,另一只手有几个?
生2:我猜这只手有5个,
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9可以分成4和5,这只手有4个,另外一只手一定是5个。(生交换一下猜法)。
生2:我现在手中共有5个纸片,一只手有3个,另一只手有几个?
生1:我猜出你这只手有2个……
这一活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开放性,把选择几个纸片的权利交给学生,并自由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对话。通过生生对话调动了学生运用10以内数的组成的所有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在猜一猜的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同时他们又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与文本“对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1.师与文本的对话——打开“课本”找“亮点”
教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资源,教材是汇集众人智慧的宝贵财富,其中必须蕴涵着一定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和挖掘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显性的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打开“课本”,寻找“亮点”,释放育人的功能。下面是某小学的一年级《猜数游戏》的教学案例,看一看教师是如何用教材教的:活动二:找朋友
师:老师把蓝猫请来了,忘了把它的朋友也一起请来,昨天晚上,蓝猫悄悄告诉我,它觉得非常的孤单、寂寞,它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的聪明可爱,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和蓝猫交上朋友吗?
生:愿意。
师:只要你们正确回答蓝猫提出的问题,把答案从桌上的卡片找出,并把正确答案卡片高高举起,就可以跟它做朋友。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猫猫究竟出一些什么题目来考我们?课件出示:3+5=?
同学们都把8的卡片举起来。
师:恭喜你们这些首先成为蓝猫的朋友……
老师把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改编成生动的故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由此可见,“教材”不仅是预成的,而且是生成的,是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是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开发、交融的过程。只有增强课程意识,才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把握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使数学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2.生与文本的对话——激扬思维溅火花
新理念指导下的对话教学,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营造浓浓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及作者对话交流,讓学生认真地读,用心感悟,用心思考。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课外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都被激活,达到与文本发生碰撞,激起了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圆周率》,学生引用原始的“绳测法”、“滚动法”等实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教师在欣喜的赞叹之余,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才智和努力。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这一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小知识。师:如果还想了解祖冲之更多知识,课后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与课外书等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数学教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升华。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好对话教学的“对话场”,让“对话”引领数学课堂,让互动贯穿数学课堂,也让快乐充盈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