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充满财富和幸福的商路,“现代丝绸之路”正在逐步崛起,通过沿线国家和民众的齐心协力,在不远的将来,他们都能成为丝绸之路复兴的见证者。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这两句古诗分别描绘了唐代长安西市和福建福州闽安千百年前的国际贸易繁荣景象。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多来,这一跨越千年的盛况在当下的中国已情景重现。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得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沿线各国联动发展注入了磅礴的正能量,更是大大优化了中国自身的开放格局、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間,让曾经没落多年的“古代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也让一些原本不沿边不靠海、处于对外开放弱势区位的内陆省份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版“大唐西市”
“买东西”这句中国人最常用的俗语是来自1200多年前唐代长安城的典故。当年长安的东市、西市八方辐辏、商贾云集,是当时世界上最国际化、最繁华的商业设施机构,长安城的主要商业贸易都集中在东市、西市,由此有了“买东西”一词。
唐代时,东市是国内贸易,西市是国际贸易,通过长安西市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销往波斯、罗马等地,中亚的胡椒、胡萝卜、胡笛等物产也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西市自中国隋代到唐代前后维持了320年的繁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源源不断来到长安的各国商人、官员、僧侣、学者、探险家,与长安人民一起共同铸就了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随着“古代丝绸之路”走向没落,长安西市也走向沉寂,并随之湮没。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长安西市遗址上建起的气势恢宏的大唐西市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纷至沓来,周围建起的繁华的现代商业街上,许多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朋友像1000多年前的祖先一样,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甩饼好咯!”在大唐西市博物馆旁边新开的丝路风情街上,一家印度风味餐厅里播放着节奏欢快的印度音乐,墙上电视里播放着宝莱坞的电影,俊俏的印度小伙子手法娴熟地制作着飞饼,他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引起了不少食客的兴趣。2013年,喜爱中国文化的印度商人卡特在这里开了这家印度风味餐厅,撒着各种地道的印度香料的香烤鸡块、特殊手法酿制的印度酸奶都是客人最喜欢点的招牌餐饮,生意每天都好得很。卡特经常外出旅游考察,准备再开几家分店,他与在这条街上经营的其他国家的朋友都逐渐爱上了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爱上了中国。
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现代丝绸之路”正为参与其中的人们提供着巨大的发展机遇。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这个现代版的“大唐西市”实施范围达119.95平方公里,它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同时也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
“自贸区为我们企业带来了更多国际化的发展机遇,我们打算将原先放在美国等地的零部件仓库迁移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附近,这样可以借助自贸区的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物流合作。”陕西盈和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梅说。
“‘一带一路是一扇开放的大门,让我们的企业可以通向更广阔的市场。”主要从事石油勘探业务的西安森舍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罗勇这样说,他们公司原先只服务于国内石油企业,“一带一路”倡议为他们提供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更大舞台。“‘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对于石油勘探的需求非常大。2013年,我们取得巴基斯坦一个油气勘探项目,如今我们的业务拓展到了伊朗、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通过自贸区,我们的业务发展变得更便利化。”罗勇说。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越来越多丝路沿线国家的民众来到中国,他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工作、学习和生活,相融相通。“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充满财富和幸福的商路,“现代丝绸之路”正在逐步崛起,通过沿线国家和民众的齐心协力,在不远的将来,他们都能成为丝绸之路复兴的见证者。
向海而歌再续丝路情缘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千年古镇闽安西扼闽江、东临大海,穿越千年风霜。时至今日,其连通中外贸易往来的历史依然熠熠发光。
“公元893年,唐朝在闽安设立了巡检司衙门,福州通往南洋各国的商船均由闽安出海。”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池秋荣介绍说,闽安古港又称“邢港”,其发展始于汉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古镇里,横跨邢港、穿越千年的迥龙桥依然矗立,当年这里辟海通津、引舶入市,热闹非凡。明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北移福州闽安口岸,暹罗、爪哇、琉球等各国贡船均停泊闽安港候检,交易货物种类繁多,不少外国商人常驻闽安经商,当年盛况从现在留存的古迹中依稀还能想象。
从闽安沿闽江向西南10公里,坐落于福建自贸区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已经开张,电子屏上中英双语的货品信息不断更新,南美白对虾、阿根廷鱿鱼、中国大黄鱼……一笔笔交易火热成交。这家交易所于2015年3月16日起挂牌运行,是全国首家以海产品为主题的线上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吸纳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产品龙头企业为会员,提供多样的交易品种和“线上交易、线下交收、跨境结算”的灵活交易模式。截至2016年,交易所已发展渔企会员358家,年交易量约200万吨,全年交易金额超过300亿元。
“我们交易所是一个中国与东盟各国海洋渔业合作与互联互通的平台,2016年9月,我们与马来西亚皆富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马来西亚建设占地6.2万亩的产业合作基地,今后还将陆续在东盟各国建立基地。”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负责人薛永福表示。
塞上百合花开迪拜
28岁的宁夏花农王葡萄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种的花能卖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迪拜,这个地名她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
“一个花棚每年有一万多元的纯利。”正在华盛绿能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的鲜花大棚里捆扎康乃馨的王葡萄告诉记者,她原来在银川等地打工,回到家乡原隆村后在华盛绿能公司承包了几个花棚,生活比打工时改善很多。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宁夏的鲜花第一次走出了国门闯荡国际市场,也让像王葡萄这样的花农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
目前,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花卉园艺植物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公顷,形成了鲜切花、盆花、花坛花、綠化观赏苗木等五大类产品以及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布局,年生产鲜切花近8000万枝,年交易额近5亿元。然而,国内鲜花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政府有推动鲜花“走出去”的强烈愿望,让种植户增收。作为当地种植花卉的主力企业,华盛绿能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也迫切需要拓宽销路。银川市政府与园区一拍即合,决定到遥远的迪拜去闯一闯。
选择迪拜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与宁夏的战略定位息息相关。宁夏是我国唯一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宁夏近年来一直在打造中阿合作示范区。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此前到迪拜调研过,发现当地鲜花市场销售稳定,价格高。拿最典型的百合花来说,一扎10枝在国内最低的时候也就卖10元,迪拜的零售价换算成人民币为160至170元,比国内价格高太多了。”华盛绿能副总经理隋海周说,“由于气候原因,宁夏昼夜温差大,在这种环境成长的花相对于南方产的鲜花花期长、放得住,更有竞争力。”隋海周指出,鲜花卖到国外,附加值高,给国家创了外汇,企业赚了利润,农户也跟着受益。
去年10月6日,银川市兴庆区与华盛绿能联手在迪拜举行新闻发布会暨洽商会,在迪拜设立销售公司,宁夏的鲜花正式花开迪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般是每周二早上从园区发货,赶晚上的航班,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抵达迪拜,中午清关,下午就能到达迪拜的市场上。华盛绿能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的鲜花进出口基地现在每天都异常繁忙,像王葡萄这样的周边农户都抢着承包鲜花大棚,原有的大棚供不应求。公司规定每人只能承包3个大棚,以保证鲜花的质量。随着园区逐步建成,更多的鲜花大棚将为周边农户带来更大的收益。
已经打开国际市场的宁夏鲜花,改变了当地“鲜花经济”的发展格局。隋海周说:“宁夏花农以往多为散户,比较脆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比南方的花农经营意识差很多。现在我们已经筹备设立花卉出口基地,为宁夏和其他地方的花农开辟国际市场,提高他们的收益。未来,宁夏很有可能涌现一批比较大的种植户。”
“我们希望宁夏花卉出口能成为我国鲜花在国际市场上一张响亮的名片,这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鲜花质量。”隋海周指出,为了提高花卉种植水平,引领花农提高种植水平,未来有与宁夏政府共建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的战略规划,通过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实现花卉的智慧种植,提高花卉产量和质量,同时可以吸纳周边居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在这个基础上,未来还将探索与政府以PPP模式建立出口花港。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区委书记朱韶峰更是评价说:“宁夏花卉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国门,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国际路径。”
重庆的咖啡豆故事
地处内陆腹地的山城重庆,不沿边、不靠海,更不产一粒咖啡豆,但却紧紧抓住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充分借助了“渝新欧”大通道的优势和便利,竟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咖啡现货交易平台。
2016年6月,云南后谷咖啡与重庆能源投资集团共同成立重庆咖啡交易中心。仅仅9个月时间,该中心实现现货交易52.68亿元,交易额全国最大。
“我们这个平台以重庆为核心,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将云南以及东南亚、南亚等亚洲主要咖啡产区和欧洲消费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得重庆成为咖啡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并形成对全球咖啡产业的辐射和集聚,从而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咖啡产业服务平台。”重庆能源投资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冯跃指出,是“一带一路”赋予重庆新的开放优势,使重庆可以充分发挥对咖啡交易中心的物流支持和经济支持作用。
记者了解到,“渝新欧”运输时间短、成本低,通道全程仅需12天,比海运缩短20多天,价格为空运的五分之一。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渝新欧”国际班列跨越欧亚成为新的经济大动脉。截至2017年4月11日,“渝新欧”已经开行1075班,是开行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渝新欧”不断在体制机制和技术上进行创新。为保证货物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无缝衔接,重庆与沿线各国的铁路部门联合组建了运输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使沿线各国的铁路部门化身股东,利益共享、责权分离,对货物进行全线负责。“渝新欧”班列电子产品的全程安全监控使用了新型电子锁,既具有GPS的功能,又有实时报警功能,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全程安全保证。
发展至今,随着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货物选择搭乘“渝新欧”班列进出口。“渝新欧”的货源种类也由最初的电脑配件等IT产品扩展到整车及零配件、机械、咖啡豆、工艺品、服装、鞋帽等多个品类,实现了单一品类货源向多品类货源的转变。2016年,“渝新欧”实现运输货值145亿元。
不断提升“渝新欧”大通道功能,是以重庆为代表的内陆省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