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滨久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提出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工作报告也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学习型政党的任务。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奋斗目标之一,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鲜明地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来。在此大背景下,朱佳木同志2013年4月8日在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讲话,要求各地各级的方志办作为负责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机构“借助这股东风,在本系统、本机关大力提倡学习”,“要把提倡学习、组织学习,作为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提高修志人员素质、保证志书质量的重要措施,把方志办建设成为学习型方志办”。(1)在世界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潮流与党中央号召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正在向建设学习型方志机构的方向努力,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方志机构的目标任务,并制定了学习、培训和开展方志理论研究等计划,并积极实施。而要把建设学习型方志机构工作深入开展起来,我们要在学习理念和做法上实现若干根本的转变。
一、在学习理念上,要从做好地方志工作角度转变为促进人的发展上
以往,我们常常把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方志机构,看作是搞好地方志工作、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需要。因为工作和事业是要人去做的,而工作做得好坏,事业是否成功,取决于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提高修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之适应地方志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学习型方志机构建设,搞好学习。而搞好地方志工作,发展繁荣地方志事业,也会使我们地方志工作者有了立身之地和发挥才干的舞台。这样的论证和理解是没有错的。但是,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方志机构,不能只考虑做好地方志工作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需要,最终的落脚点要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工作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也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进行学习型方志机构建设,要着眼于方志工作者思想观念的更新,心理素质的改善,精神境界的拓展,学识智慧的提高,潜能潜力的发掘,胆略信心的增强等。只有方志工作者全面发展了,在提高完善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既担负好地方志工作各项任务,又能为社会做出更加全面卓著的贡献。
二、在学习态度上,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以前,我们往往是把学习当作上级组织、本级机构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或是一种学习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都遵循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因而,学习是被动型的。现在,既是在完成组织上布置的学习任务,更是为了我们地方志工作者自己的全面发展,是为了完善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因而要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河南浚县史志办主任、《浚县志》主编郑永立是我们主动学习的榜样。他的收入不高,爱人单位效益不好,又体弱多病,膝下还有一双儿女,家庭生活相当困难。但他每年都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四分之一购买业务书籍,订阅报刊,仅有关史志方面的专业报刊就订有10多种,《中国地方志》《河南史志》更是每年必订,每期必读。几年间,他自费购买的书籍多达2000余册,摆满五个大书柜,且绝大多数与文史有关。十几年间,他撰写读书笔记40多本,摘录卡片数万张,发表论文10多篇。郑永立的主动、自觉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在学习内容上,要从学科学技术为主转变为学科学与学人文并重
过去,我们所说学习,主要是指学习与做好地方志工作相关的内容,如方志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以及历史学、年鉴学、社会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史料学、语言学等有助于认识地情、编写好地方志鉴以及做好其他地方志工作的学科,还有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知识等。现在,这些知识仍是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术更是地方志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有句震撼人心的话是:不学会使用计算机就是“现代文盲”。同时,还要学习人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学习人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对人的成长是起很大作用的。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文化艺术教育的。大教育家孔子所教“六艺”中就有“诗”、“书”和“乐”艺。他把学《诗》作为培养德行、陶冶性情、增长知识的重要手段,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还总结育人规律,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而最终能成为君子则要凭借乐教。而孔子本人就有很高的文艺修养,他曾学琴于师襄,精通乐理。现当代中国,培养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也是需要文化艺术滋养的。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科学的奠基人钱学森,两人谈到文化艺术修养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钱学森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小时候,我父親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钱学森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通大学钢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还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西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方志工作者吟诗作画,阅读欣赏文艺作品,听听音乐,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也应作为学习型方志机构建设的一项内容。
四、在学习组织上,要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
以前,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学习型方志工作机构就是每个人都在学习的机构,而学习也就是读书、看报、听课、听报告、念材料,然后讨论讨论,将组织的学习等同于组织成员的学习,将信息时代、新形势下的学习等同于传统型学习。这种理解是表面化的、片面的。实际上,加强组织、团队的学习,提高组织、团队的“群体智力”,才是学习型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的关键和实质。许多国家的“学习型”建设战略强调的就是“组织学习”、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乃至全社会的学习。美国学习型组织之父,当代杰出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成功传播的就是以团队学习为核心的理念,他认为,团队学习就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包含五个要素:团队成员全员全身心投入、沟通合作基础上的学习、需要整体搭配的能力、需要达成共识以及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团队学习的核心是: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与合作,解决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以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与愿景。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组织学习能力,就是着眼于完成机构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检验标准,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来组织学习。具体可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查摆志鉴编纂及其他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研讨,开展志鉴“质量回头看”活动,梳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组织集体攻关,聘请出版社资深编审或方志机构业务骨干讲课等。
五、在学习时间安排上,要从阶段性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以前,我们常常是为晋升职称、提升职务而学,或是为完成单位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学,或是为领会党的重要文件精神而学,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达到了学习目的与要求,或者热乎劲过去,学习就松懈甚至停顿下来。现在,为了地方志工作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以不断适应快速发展与急剧变化的时代,需要转变为终身学习。所谓“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按照俗话所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学习型地方志机构建设,不但要考虑人员在职时的学习,还要顾及到人员退职后的学习。
六、在学习手段上,要从静态学习转变为动态学习
以前,我们的学习手段常常静态的,一提学习,就是发放学习材料,听辅导报告,读文件、报刊文章,记学习笔记,较为单一。现在,在信息化时代,除了上述手段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用電视、电脑、多媒体、微博、微信等动态多元的学习手段。在现代化办公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网络平台组织学习,有的省志办以电子文本方式,从全国方志刊物上选取有学习借鉴作用的方志理论与经验介绍文章,提供给市县区志办,,就是很好的办法。
注释:
(1)朱佳木:《注意防止倾向性问题,巩固和发展地方志事业大好形势》,《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