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张梅梅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10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段落。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3.抓住人物動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认识并感受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4.认识“竭”字,会写“篇、某、牢”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我校进行“学本式成长课堂”实验已有一段时间,这当中学生掌握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并能运用学法进行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易懂,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感悟空间。因此设计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品味文章的内涵,感受并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形成学习能力,感悟父母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极了”与“糟透了”》,上节课在同学们的合作下,我们了解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巴德回到他七八岁的时光。
师:请同学们浏览读课文,让我们通过提示走近巴德的爸爸妈妈。
出示提示:
(1)浏览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评价语言的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这位爸爸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通过哪些语句或动作看出来的?读读、画画,再说说感受。
二、学习第一个问题
生:我找到的语句是,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美极了!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我抓住的词语是“嚷”,表明妈妈认为我写得很好,都惊叫起来了。
生:边读边嚷这是动作描写。说明母亲当时很兴奋。
(师指导学生练读。)
生:我画的句子是“真的是你写的吗”,说明我写得很好,妈妈都不敢相信这是我的作品。
师:能朗读体现出妈妈的这种情感吗?
(指导学生练读“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再一次把这热情洋溢的鼓励送给巴德。
(学生有感情齐读。)
师: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慈祥的母亲,会鼓励孩子的母亲。
(教师顺势板书“慈母”。)
三、学习第二个问题
师:就在“我”得意扬扬、自信满满、迫不及待地等待父亲的到来,等待父亲也能如母亲般给“我”大大的赞美之际,父亲回来了,他的评价与母亲截然不同。
(生汇报父亲的话。)
师:随机采访,这位爸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太严厉了,太不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了。
生:这爸爸太可怕了。
师:谁愿意通过你的朗读再现这位父亲的评价?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父亲对于这首诗的评价。
父亲的批评像( ),又像( ),还像( )……这多么令人难以接受呀,此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说自己的感受。)
四、小组交流,梳理感受
师:当慈母遇到严父,一场争吵是在所难免了。请同学们小组一起共同努力,看看能不能通过老师给出的提示体会巴德当时的心情。
小组合作学习:
1.两人一组,读读“争吵”的场面。(只读爸爸妈妈的对话),其他组员点评。
2.画出父母争吵时“我”的心理感受,然后说说,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你是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可以适当加批注。
(学生汇报,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顺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当年父母的争执,给巴德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几年后,当巴德回过头重读那首诗时,回想起小时候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巴德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感悟,他是否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同学们读15自然段。
师:此时你对当年爸爸和妈妈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生:现在“我”知道了妈妈当时的话并不是真的,那只是为了鼓励“我”。
生:此时“我”总算知道自己当时的作品有多糟糕了。
生:“我”能理解爸爸当时为什么会那样评价“我”了。
师:巴德和你们一样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他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的感悟,那就是“庆幸”。你理解什么是庆幸吗?
生:感到高兴。
生:值得高兴。
生:要为这样的事庆贺。
师:巴德庆幸的是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文。)
师:对于巴德的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体会。)
课件出示:
如果生活中只有“美极了”也许_____ 也许_____
如果生活中只有“糟透了”也许_____ 也许_____
师:我想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一定有过同样的经历吧,比如( )比如( )那时你可曾理解这也是爱?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谈体会。)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是太深刻了,就让我们把这种理解内化成我们心中的力量,记住这些话。
出示课件:
成年后的巴德,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批评甚至遭到拒绝的时候,他会明白 _____,那么当巴德的作品连连发表而且好评如潮的时候,他也会明白 。
师:在巴德的眼中,“美极了”与“糟透了”带给了他怎样的力量?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铭记 _____ 。
出示课件:“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这篇以一对反义词为题的文章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他所出版的作品还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聰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
反思:《“美极了”与“糟透了”》是教科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好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好极了”的鼓励和“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文章语言平实,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或难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当作者的作品连连发表,而且好评如潮时,他会怎样对自己说;当他的文章遭到读者的批评、拒绝时,他又会如何对自己说呢?这样凭借教材中的教育契机,好好地发掘、利用,不但体现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努力实现了“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对于课堂中让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谈体悟,要放得开、收得住,对于个别个性张扬的回答若能够机智巧妙地引导和拨正,课堂教育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