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
春秋战国前期,衡量各国的军事实力主要看战车数量,“千乘之国”才算是强国,马拉战车才是军队主力,步兵仅作为辅助兵力。不过在战争实践中人们也看出,战车的冲击力和速度超过步兵,却因道路所限难入山地丘陵,呆板的车战、步战使军事机器运动迟缓。
公元前4世纪末期,地处胡人和华夏民族交汇处的北方赵国,最早实行战术变革。赵国虽以农耕为主,却频繁接触游牧民族习俗,了解其军事优势特长。当时的匈奴人已能骑马拉弓射箭,内地人却因未能解决鞍具而无法驾驭马。面对“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胡骑袭扰难以招架。武灵王赵雍决定学习匈奴人的长处,让工匠模仿缴获的胡马鞍具打造了马鞍,仿制了马缰绳,终于使马匹可以用于骑乘作战。
有了马这一活兵器,赵武灵王又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改变了延续几百年的军制,实现了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骑兵同车兵、步兵相比,具有速度、越野和攻击力的绝对优势,当时军队实行骑兵化的重要意义,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陆军由徒步跃升为机械化。
在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为有效建立骑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易服令,让男人改穿胡人的紧袖短衣和长裤。赵武灵王还亲自练骑马弯弓并露宿草原,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很快培训出1万名组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
战国之时弱小赵国,“胡服骑射”十余年不懈,终使得“秦之畏害天下者莫如赵”。赵武灵王一心统军,开疆扩土,便将王位传给幼子,自称“主父”。这种将政权与军权分离的举动带来的是灾难性后果。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父子兄弟相残的宫廷政变中,被困沙丘宫活活饿死。对这一悲剧性结局,梁启超曾带着叹息设想道:“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
赵武灵王作为一个君主,虽然在宫廷斗争中成了悲惨的失败者,他的军事变革未能在赵国结出太大的硕果,却被秦国全面运用,被汉代发挥到了极致,最终创造出世界军事史上农耕民族以骑兵击败游牧民族的奇迹。后人称颂大汉雄风,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时,当不能忘记赵武灵王这位军事变革者的奠基之功。
“騎射胡服思雄才”,这是郭沫若当年游邯郸丛台时追念赵武灵王的诗句。梁启超曾评价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赵武灵王盛赞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摘自《脱胎换骨——纵横古今谈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