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峥 杨波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论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体系的构建
万峥 杨波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广受重视,但是其观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却存在着操作困难、各自为阵、缺乏动态性等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地方、奉献地方的现实需求和历史使命下,地方高校应在凸显地方性、顾及科学素质的基础上,构建起层次分明、协调一致并具有动态性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体系
国内学界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注已有30余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等人开始在全国呼吁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杨叔子指出:“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今天的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在德育与智育方面,德育实际上十分薄弱,对人的崇高感情的培养颇为淡薄”[1]。由于承担着塑造人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功用明显,大学生人文素质考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进行文献搜索和整理发现,研究者大多使用“评价”一词来指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效果,进而出现各类关于“评价体系”的讨论。然而,“评价”一词所涵指的主要是“价值的高低”,对培养结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常常忽视培养的“过程”。居于此,我们采用了具有“观察和测量”的意指效果、注重过程的“观测”这一范畴来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展开研究,力图建构出具有过程性、观察性特点的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体系。由于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养成特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检测手段一直是各高校难以操作、学界也莫衷一是的议题,时至当前,无论官方还是学界均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评价体系和操作方法,这与快速扩张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并不相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方高校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据一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地方所属高校共有2194所,占我国高校总数2305所的95%,招生总数则达到了595.08人,占全国的93%。[2]60规模庞大的地方高校素来承担着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其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我们培养的人才却往往陷于狭隘的功利主义泥潭,“不少学生心浮气躁,不甘默默无闻读书,急于出人头地,……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讲诚信等‘顽症’占据着一些人的头脑,侵蚀着他们的良知。”[3]49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但值得欣喜的是,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课程体系正在很多高校逐步实施,诸如开设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人文公共课、人文素质拓展课等,同时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等也正在丰富着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提高。
然而,人文素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呈现,无论是评价还是观测均会遇到难以量化的难题。纵观目前地方高校的人文素养检测机制,有的采用的是课程来进行考核,即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判定学生人文知识的掌握。有的学校还附加了综合实践考核的权重,即将学生参加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考核范围,作为其毕业学分的组成。有的将学生获得的各类证书、奖励纳入学生毕业学分范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心。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措施均限于学生毕业或者学分的考核,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考核体系,形式上较为零散,学分、分数、等级制等各类考核结果一并出现。考核的部门少有协调,有各自为阵之嫌。同时,有的考核仅仅是出于知识性检测,无法展开对学生的意识、行为的有效观察,更难实现学生从大一到毕业期间的动态观测。因此,如何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全方位、动态性的考察,是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在地方高校引起重视,而且也分头建立起检测机制,但是前述工作零散缺乏系统性、动态检测机制缺失等问题提醒我们,需要在施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建构起体系分明的观测体系。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向全校开设《大学人文与乡土教育》的通识课,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的校内外活动来展开,部分学院还在学生中积极推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人文认知和实践能力。但上述措施却是活动或课程的组织者进行,各个实施渠道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交流机制,这不但造成检测手段单一、部分人文知识重复传授等弊端,也缺乏较为一致的价值认同和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学生人文素质的检测处理杂乱状态,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就显得缓慢,成效不够明显。
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在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上形成较为统一的育人理念,让有关各方开展积极有效的交流,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相互补充和协调,从而对大学生知识、情感、行为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有效培养,形成层次分明的观测体系。我们的想法如下表所示。
我们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观测分成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内容维度。这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组成。因为关于人文素质内容的分类较为繁多,这里将其归结为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出于当前大学生科学精神缺乏的现实考虑,我们将与人文素养相对的科学素养也纳入进来,此问题将在后文补叙,此不赘述。文化知识方面,主要是对于大学生哲学、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的基础知识检测。只有以一定的知识积淀为基础,才能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亦或是人文精神。思想道德素质则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所在,亦是经人文知识内化而成,表现为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我们设定的另一个观测维度是形式维度。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最终表现是在其行为表征与行动能力中得到体现的,这就需要对大学生具体行为中散发的人文素养进行观测,主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参与层面进行,涉及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课程设置主要是通过开设全校性的人文课程,让学生了解有关文、史、哲、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夯实人文素养形成的知识功底。校园文化活动意在通过具有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活动,巩固、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同时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的价值观念。而社会实践则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并在社会层面开阔人文视野,培养更加丰饶的人文情怀,为学生走向社会储备综合性能力。我们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还因为“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发展潜力具有高度关联性,尤其是大学生道德素养与发展潜力关联度最大。”[4]152由此,经过两个维度,实际上实现了人文知识、思想道德、行为行动三个方面的考察,实现了学生知、情、意的全面观测。
在观测体系各构成要件的权重设置方面,我们主要以纵向的人文知识、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为主,并将每一个层面的权重均设定为1,之下的课程设置、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均占1/3,这样就构成了较为统一的观测架构。同时,横向的三个方面亦分别将权重设置为1,即可以在“课程设置、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任一横列中考察学生在“人文知识、思想道德、科学精神”层面的发展状况。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观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和变化,形成阶梯式发展格局,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有学者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一所大学成就一所城市,诸多的荒野因为大学的推动而变成人才的聚集地。”[5]42—44这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和考核评价的“地方性”导向,此因又与生源因素、经费保障等现实境况相互叠加,使得这些高校学生的就业大多趋向于自己所在的省、市、县或者乡镇。因此,其人文素质观测就必须将地方性这一要素凸显出来。
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突出地方性要素,首先是地方性人文知识的普及问题。从目前的课程体系看,众多地方高校仍然保持了与重点高校较为一致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具有浓郁风味的民俗、建筑、节庆等地方文化很少进入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至少存在着活动过于频繁、学生难以应付、娱乐性活动多、‘文化’含量少、同质化严重、具有地方性、个性化的活动太少等方面的偏差。”[6]76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考核体系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学生对于脚下土地的“陌生化”。实际上,乡土情怀或者原乡意识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仁人志士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他们对于故土的深厚情感是建立在文化还乡和精神归依的语境之下的。古往今来,屈原、崔灏、文天祥、鲁迅、沈从文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先贤无不怀揣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他们引领着高远的精神诉求,又坚实地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但是,部分学生或者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求学,或者对于贫瘠故土的基本情况知之甚少,对自己家乡的贫困落后唯恐避之而不及,对具有文化内蕴的地方性人文资源更是鲜有触摸、不得要领。因此,地方性人文知识不仅要进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谱系,更应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观测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的高校,就对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组织校内外教师编写了一套《大学人文与乡土教育读本》,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地方文化名人、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等等向学生作深入介绍,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实现精神还乡,但是对这部分知识以及其中的人文精神的观测仍待加强。
综上我们认为,地方性人文知识应该在前期的人文教育中被吸纳进来,在各类的校园文化中被突出出来。同时,在后期的人文素养观测中得到重视,才能让学生得到全过程、系统的地方人文精神培育。他们才可能实现对于故乡的深层认知,深化自己的家园情怀,构建起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精神根基与内在动力。另外,人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知故乡的“过去”,还应该将故乡“今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向学生讲析,并加入到观测体系中,使学生了解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故乡,毕业后投身到建设家乡的洪流中去。
科学素质是与人文素质相对的价值体系,“科学素养源于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人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的基本理解。”[7]61这样的界定涵盖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两个侧面。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优劣,而科学素养则能够在人实践能力、执着品质、求实态度、独立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均不能偏废,然而当下的大学生却出现了文科生不懂科学、理科生厌恶人文的不良境况。
来自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的调查显示:“在科学素养方面,多数学生对其知识停留在科学知识层面的理解,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较弱。”[8]118在执教和育人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前很多高校非常注重学生一些“硬件”指标的学习与考核引导,如英语四六级合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秘书资格证、会计师证等等,有的学校甚至将此作为学位证发放的必备条件之一,不达到一定的分数或者没有取得相应的证书不予发放学位证,广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考证一族。但对于学生所学专业必备的技能却有边缘化趋势,如师范类学生的粉笔字、普通话、课堂教学这些作为一名教师所必须的技能被弃之不顾,在就业时又往往被招聘者认为基本功不足而遭淘汰。上述种种现象,根本上是整体性的育人趋向偏差,学生埋头苦干,却远离了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成长方式,殊不知急功近利并不等于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严重缺乏,另一种现象亦十分普遍,就是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疏离,如某高校一个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反应者寥寥,甚至有人持鄙视态度。每个假期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也几乎是应付了事,很少有学生能够沉下身子、认认真真进行调研、资料汇总等实践层面的工作。因此,当下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滑落不仅仅表现在人文素质方面,其科学素养的不足也是重要表征。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9]128两位先哲强调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在协调性,在个人的心性结构中,人文素养主要支撑着人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而科学素养则遵循实践原则,主导着人的技术操作、工作态度、独立精神以及探索创新等等。然而,对于承担着推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重任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口需求决定了他们亦需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在人文素养的观测体系建构中,科学素养应该被顾及。同时,更应该注意到文科生与理科生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两个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在立足地方、发展地方、奉献地方的同时,不仅要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更应该把好考核关,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观测体系建设,同时将大学生科学素养有机纳入进来,构建起全面协调的、动态的观测机制,为地方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1]杨叔子.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应忽视 [N].中国科学报,1994-10-16(1、2).
[2]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3]吴俊,刘佳人.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大学语文教育[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
[4]车舜嘉.基于指标评价体系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发展潜力的关联性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增刊).
[5]石培新.试论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伙伴关系[J].黔南民族师院学院学报,2014,(6).
[6]万峥,杨波.地方新建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处境与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7]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2,(6).
[8]杨冬梅,闫晓荣.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调培育的现实需求[J].阴山学刊,2011,(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
G640
A
1671-5136(2017)01-0120-04
2017-03-15
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贵州省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3ZD001)、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对策研究—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6JD093)。
万峥(1987-),女,吉林长春人,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杨波(1979-),男,贵州凤冈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