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英语课堂功能的失衡及重构

2017-05-15 10:45王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升现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也推动着教育的现代化改革进程。在近十年的教改过程中,英语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提升了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但是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课堂功能生态失衡问题,也引发了英语教学研究者对如何构建英语课堂生态架构的讨论。

关键词数字化背景 英语课堂 功能生态失衡 课堂重构

信息技术与英语现代化教改的融合,催生了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维持系统的各要素出现了异变,进而引发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出现演化促进功能的衰退、系统架构优化功能的退化、关系协调功能的降低、生态育人功能的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在缺乏正确引导和及时调整的前提下,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当前无法满足新教改的要求,因此导致教师的课堂教改难以落到实处。

一、数字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四大功能

1.稳定的优化架构功能

英语课堂的生态基本架构,由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构成。课堂生态系统所依赖的营养架构,在遵从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循环,如教师负责知识生产、学生负责消费知识、环境和教材在学生和教师中间充当媒介。

2.变动的调整关系功能

学生和教师作为英语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被英语课堂生态系统视为主要关切对象。由于师生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流动的,生态视野下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调整,师生之间互动关系将呈现出新的特征。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存在,以打破传统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二元对立模式为基础,着重强调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其承认师生在交互过程中须要进行情感交流,而对情感交流和互动沟通关系的调整正是英语课堂的主要功能之一。

3.自动循环的促进演化功能

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具有的社会生态性,决定其本身必须具有自动循环的能力。良好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学习资源以及具有正面促进意义的社会期待等,都可以促进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创造。生态系统内外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生产,以及对学习资源的内部和外部转化。各类新知识和新能量的输入使得英语生态系统中产生智能流、信息流和驱动力。这也是系统内可以快速流通并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促进内外环境优化、催发系统自然演化和运行的重要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智能和知识,在被师生共同消化吸收后,将以服务于社会的方式,返还于社会生态系统中[1]。

4.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育人功能

英语课堂的基本目标为教学育人。其生态育人的功能主要有:一是生态主体和客体的共同成长,即师生在维持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二是生态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传统英语课堂仅以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水平的衡量标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要求被忽视。在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多样性共存和自由全面发展被视为学生培育的守则,可持续教学目标下,英语教师将会把培育学生的英语实践操作能力视为课堂教学准则,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育人方式科学、生态。传统英语课堂坚持词汇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更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和主观能动性,其认为打破教师的权威性,可促使学生自动学习、自行辨别和判断。

二、信息化影响下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衡

1.功能稳定性被打破,功能维持动力丧失

从营养结构上,英语课堂生态系统表现为外部环境的信息、能量、物质与系统进行相互交换、传递的过程,即以教学活动为基础,师生共同完成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内信息流通、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要求,以达成维护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目的。随着英语课堂生态观念的加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载体,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教师也不再是唯一供应者,学生的自学和相互学习也使得原有的生态架构被打破。因此,原有的英语课堂生态因子之间自然呈现出新的变化,课堂生态架构也逐渐向共建型、架构型方向转化,此阶段英语课堂生态基本架构原有的稳定性被打破[2]。

现代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存在基础。在其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考虑教师、教学模式、学生、教学管理、教材、教学内容、教室布局、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相互之间的协调性。然而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团队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思想、对信息技术的掌控和应用能力等,尚未与现代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应用相匹配。在缺乏终身制学习和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很多英语教师甚至仅凭借主观意识和经验来设计课程,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学生对教师過于依赖,缺乏自我构建知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其无法满足现代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动态调节的需要[3]。

2.系统构成比重失调,沟通不顺,功能发挥受限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改革中的融入,不仅导致课堂生态系统架构失衡,还引发了各个组分比重和交互关系的失调。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主要包含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两部分,课堂生态主体衍生出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而课堂生态环境包含课前(课堂自然环境、师生固有水平、信息媒体环境)、课中(师生关系、师生课堂态度)、课后(规章制度、课堂文化)三种生态环境。英语课堂生态中,以上各类组分相互交错,呈网状交互状态,如果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可保障交流渠道、目标、方法、进程等的一致性,那么系统架构的稳定和系统功能的顺畅发挥就不会受限[4]。但是信息技术融入后,教师的首要目标是课堂改革,实施网络教学以发现现有课堂质量问题。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否改革与其关注点并不相关,学生更在意如何高效、快速地学会英语。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目标的不一致,也是课堂生态系统各项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的主因之一。

三、信息化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功能性重构

1.控制限制因子,创新教学观念

一是精准掌握因子动向,观察、分析、调控三动合一。控制限制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功能的限制因子,就需要精准掌控该系统各项生态因子发展的趋势。从控制论角度来看,教师企图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就需要考虑其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可能空间,思考其不良行为出现的时机,以遏制其不良行为为目标,使用一些条件对其不良行为出现的几率进行弱化。但是在课堂生态系统运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只能从沟通渠道中提取彼此的思路、想法、建议,并观察彼此的行为,因此,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养成不断分析和观察的习惯,在发现和预测因子后,使用条件和分析来调控并进行信息反馈,以判断限制和调控行为落实的效果。如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融合后,调控者借助分析和预测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信息技术掌控能力弱、对学生的了解不足等所产生的负面性,并使用教育培训等手段来辅助教师完善自我,获得反馈信息,调整调控方式再次调控,一直到教师可以使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方法和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维持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现阶段发展,本次调控目标才能真正达成[5]。

其二,优化教学侧重点,新旧配搭运行。在教学观念的调节方面还需要注意避开“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统一、轻个性,重接受、轻反思,重控制、轻自由,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育、轻学习。转变师本位思想为生本位,转变知识传授为培养能力,转变控制性学习为自由开放式学习,转变统一性学习为因材施教,转变接受性学习为自我教育式学习[6]。此五种教学理念变革并非表示转变前教学理念的不可用,新理念与原有理念之间并非对立,在一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后者可作为前者的方法补充。

2.引导各组分协变,实施奖惩并行制度

一是主动干预课堂。信息化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重构,必须进行主动干预,尝试引导各组分按照信息技术融入的步骤,逐步逐层的协调同步异变。英语课堂作为一个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是其中重要的生物成分。但课堂生态环境在信息技术融入该系统,并成为系统主导环境因子后,因受到系统之间各组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制约,信息技术未必在同时刻引领所有组分进行同步异变。

二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应对。系统组分在课堂生态主体意识不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等原因的影响下,其同步协变的程度,有可能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比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调整不到位、教学新习惯尚未养成、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低下、知识更新缓慢、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等。要引导各组分的同步协变,就必须随时观察各组分的发展动向和进程,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多效并举的解决相关问题。

三是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并加大师生的教育培训力度,这样可以辅助系统组织成分同步协变目标的落实。比如从制度和奖励范畴,给予积极开展并研究网络教学的英语教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于尚未开展网络教学或并没有按照学校要求完成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师,学校要与之谈话沟通、点名批评、甚至给予物质奖惩;对于不配合组织成分同步协变的学生,可调整评估方式引导其进行网络学习,并将学生学习的成效和时间,记录在学生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中。

3.规避花盆效应,设置分类分层课堂模式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所滋生出的花盆效应,并没有因为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注入而有所缓解。所谓花盆效应,是指操作者对某项或某人所产生的依赖心态。比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些英语教师由于过度依靠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使得一旦离开这两项工具,就无法顺利完成教学要求。一些学生对网络产生的依赖性,则表现为脱离网络就无法学习等。规避花盆效应就必须纠正英语教改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价值和作用。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学便利,另一方面在关注英语教学课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和使用强迫性。比如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时,并非设备越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越好,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教学生态环境的筹备和建设,不断为学生创造出自我成长和适应环境的时机,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类、分级、分层培训,是按照学生与当前学习风格、需求、水平、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而实施个性化、个体化英语教学的一种培养方式。此方式会带动教学方法、教师、教材、教程等多方面课堂生态因子配置的差异化调整。在分级的过程中,班级不同级别学生的数量、班级的大小、班级内的各项周长安排等都需要归纳到计量范畴中来。生态学最适密度原则表示,种族密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到种族群体的发展。英语课堂生态教学中,班容量过大会增加管理和活动组织难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班容量过小则不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从师生交往和管理效率层面而言,传统课堂班级人数和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因此在分级分层时,可适当融入传统班级管理和学生分层方式。

4.保持活水效应,教学管控因境而变

信息语境下英语课堂生态功能的恢复,需要调整组织架构,优化组织环境,借助失衡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逐层逐步实现英语课堂生态的再平衡。考虑到自组织能力需要以失去平衡的开放系统为运作前提,为保障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失衡性,可尝试从外部环境系统持续输入信息或能量,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始终处在动态运作的状态中,并经过一系列循环变化来完成平衡性调整的要求。保持课堂良好互动和课堂活水效应,是构建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及实现课堂生态再平衡、发挥英语课堂功能的重要手段。保持课堂的活水性,需要在教师层面督促和鼓励教师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估方式,支持教师自主进行信息素养的提升和课堂角色的调整;在学生层面促使学生努力提升信息素质,调整学习习惯和风格,发掘自主学习潜力,不断完成自我优化,并配合教师进行师生关系的调整、班级学风的改进、课堂气氛的优化,以辅助进行英语课堂生态环境及功能的良好运作。

参考文献

[1] 刘信波.论大学英语课堂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一个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3).

[2] 宋昊阳.英语课堂教学失衡的表现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3).

[3] 赵雨.自主学习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4] 吕婷婷,王玉超.基于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2013(4).

[5] 姚桂招,许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失衡现象”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3(33).

[6] 汤欣.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英語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作者:王艺(1981-),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
美味的英语课堂
英语课堂上讨论与争辩之探
巧用电子白板 激活英语课堂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反思与审视:高中英语课堂的“热闹”与“沉默”
英语课堂中的幽默研究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