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旅游景区整治是一剂良药,也确实能够让景区重新获得生机,为何仍有被“摘牌”景区无视国家整肃措施公然带病经营?
近两年国家旅游局掀起景区“摘牌风暴”,对400余家景区进行摘牌、降级或警告等处理,其中摘牌3家5A级景区。媒体记者五一前回访此类景区发现,仍有部分景区存在被处罚的“安全隐患”“服务不达标”“不合理低价游”等顽疾,有的景区经营并未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未满摘牌年限便重新申报A级”现象。
国家旅游局对问题景区处以警告、降级甚至摘牌处理,直指景区赖以吸引游客的“命根子”,借此,很多景区乃至地方政府开始认真检视以往旅游服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种“痛定思痛”的努力,确实有助于维护游客利益、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也是一些长期以来屡遭诟病的景区整肃风气、重塑形象的机会。
那么,既然旅游景区整治是一剂良药,也确实能够让景区重新获得生机,为何仍有被“摘牌”景区无视国家整肃措施公然带病经营?
这其中,不排除个别景区在利益的驱使下心存侥幸,对于来自国家层面的“整肃令”阳奉阴违,甚至完全无视一些具体的整改意见。在这些景区看来,任何警告、降级或者摘牌的威力,都比不上五一“小长假”的诱惑,能赚一票算一票,得过且过,等“摘牌风暴”的风头过去,依然我行我素。
以被摘牌的中华民族园为例,从官网上取消“4A级景区”的宣传很难吗?给一座20米长的木桥增加些保护措施很难吗?之所以坚执于“4A级景区”,保持木桥可能的危险状态,根本上就是对公众利益的漠视,就是对整改风暴的“软抵制”。
此外,个别地方政府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景区的行为选择。以被取消5A级的山海关景区为例,既然按照相关规定,凡被降低、取消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等级,为何去年8月即匆匆启动创建5A级的行动,并通过河北省旅游部门的初评?说白了,国家旅游局的“摘牌”,并没有真正推动地方认真整改,强化监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反倒让地方觉得颜面受损,必欲重回5A来挽回面子。
被处理的景区继续带病经营,负面影响极其恶劣。长此以往,不仅国家旅游市场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将荡然无存,可能使“摘牌风暴”变为一次次声势浩大、代价昂贵的“猫鼠游戏”,也会严重侵犯社会公众的利益,明明有问题却不去整改,依然以摘牌前的身份招徕游客,甚至涉嫌营销诈骗。
而若“带病经营”成为被处理景区的常态行为,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效仿、跟风,从而彻底消解“摘牌风暴”的正向激励价值。
也因此,當下,必须严格景区监管,细化相关责任,景区被降级或摘牌,不能只发个通报了事,还要有相应的追踪措施,及时跟进,监督整改,发现“带病经营”的,要出台后续的严格惩戒措施,不得姑息。当然,有关方面也应该检视发牌的泛化,不能过于宽松,随便一个墓园、一个商场都要发一个A级景区牌照。任何事情,一“泛”就“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