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过年是非常有形式感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扫房子,吃关东糖,我会跟着奶奶做手工,剪窗花这些都是必备…一我常常看着桌上摆着的花生瓜子和蓝白格子包装牛轧糖、白脱司考奇垂涎欲滴。年三十一定穿上新衣服,80后的同龄人是否还记得当年非常有名的童装品牌——一休?我除了积攒那个小和尚的胸针之外就是收集绒花。年根时在热闹的街边,会涌出很多年货的摊位,出售烟花爆竹、春联还有各色小吃,数里面的头花最惹眼,有一种用硬绢布做的彩色头花,也有红绒条材质的绒花,据说这是满族人的传统习俗。对于孩童时代的我来说,没有任何一個时刻比过年更有期待感了。独生子女这一代,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跟堂兄表妹“厮混”大的。大人守岁打牌,我们就在—起玩扑克,抢冻柿子、放二踢脚,拆旧挂历包书皮,那会在一起淘气、起哄架秧子的我们,如今都忙得见不上面。那个年月没听说谁过年要出去度假、旅行,你若不在家里老实待着好像就是大逆不道。我们那会儿都还能每天陪父母身边,虽然曾经没有龙虾鲍鱼的年夜饭,却也让我记忆犹新。当然,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年。那个时候觉得团圆饭很香,几毛钱一串的糖葫芦很美味,冬天比现在冷,春晚很重要。
打电话给上海翡翠酒家听说今年的年夜饭马上就要订满了。年底不希望白发苍苍的父母再为了这一餐而忙碌,很多家庭选择了在餐厅吃团圆饭。现在的年夜饭不仅越来越花心思,也越做越高大上。本期《特别策划》精选提供上好食材与优质用餐体验的餐厅分享给大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近些年来用料讲究,摆盘精美,比川莱更清淡养生的粤莱非常受欢迎,经典盆莱、海味生鲜、粤式年糕都是年夜餐桌上的必选莱品。当然不同的地方也都会加入自己的地域特色。比如南方“要伐切笋干”的叫卖声响起就标志着年要来了,在时间与冷风的历练下那些相貌如上等红木般通体透亮、成色分明的腊味与爆腌的肥瘦相间的咸肉更是不能少,淮扬莱则必须要有水芹和全家福,鲁莱必有酥锅、烧肉和炸藕盒,当然有面万事足,少不了花馍馍和年糕。总之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里舌尖上的事是头等大事。精致生活的态度让我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享用美食也享受那份情调。每个人都在被这个社会所塑造,无论生活的状态与品质怎样改变,我们追求的满足与幸福感始终如一。只是年味变淡了,美味多了,生活节奏快了,春节除了名正言顺地休息和做一个吃货之外,“年”不再是那凶猛的怪兽,而是休假的代名词。冯骥才大冯曾说过:“如今,过年很难再营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蕴和劲头儿就随之滑落下来,年意就出现了一大片空白。”这是中国人很深的文化失落。
我们读书、阅世、思考,将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工作,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最亲近的人。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无论是通过美味上乘的年夜饭来传达情谊,还是通过“过年”的问候与相聚,陪伴与祝福,我想人情味应该是最深厚的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