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活动低效的四种表现

2017-05-15 13:18张道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烈士长征德育

张道明

摘 要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德育活动是学校的常规工作。通过对一线学校德育活动的观察、了解,发现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偏离了育人目标;盲目跟风,“绑架”学生;成人化倾向,忽视学生特点;活动前缺乏“备课”,学生无法真正融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需要提高认识,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目标,立足于现实环境,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活动,让德育落地,起到应有作用。

关键词

德育活动 应景 跟风 成人化 低效

毋庸置疑,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理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当前学校德育活动花样繁多,一波接一波,但是效果甚微。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当前德育活动低效的原因,从而追溯德育本源,探究有效的德育活动途径。

一、应景式德育活动偏离了立德树人

学校德育活动价值取向理应指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思想,涵养品德,助力学生的成长。然而学校的德育活动大多是“应景式”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

A校为了响应“创省级卫生城市”号召,开展了“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启动仪式上2000余名佩戴着“环保小卫士”标志的学生集体宣誓,声音排山倒海,场面壮观,着实震撼。遗憾的是,校园卫生并没有因为这次活动有所改善,楼梯、过道、卫生间、操场时不时能见到垃圾。

笔者了解到,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学校必须参加“创卫”活动,而且要有亮点。显然,“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是“创卫”催生的,是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已为之。对于学校而言,德育活动演变为一场任务,为了德育而德育,难免方案粗疏,策划不周,甚至觉得只要有隆重的开场仪式,取几张照片,写一份简报就可以向上面交差了事,而学生还没有真正在生活学习中用行动来诠释“环保小卫士”就已然陆续“退场”。

这种应景式的德育活动,由于学生内心没有真正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加之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监管机制,只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教育应有之义,重在平时的养成教育和督促监管,不是靠开展一场任务式的活动就能立竿见影。小学生自律性差,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借助规章制度等不斷强化,反复纠正,进而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动化连续动作。倘若学校借“创卫”东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精心谋划,周密设计活动的方方面面,制定必要的监管措施和激励机制,如周评比十佳卫生班级,月评选百佳“小卫士”,并颁发奖状或奖品,把“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长期开展下去,效果自不待言。

二、跟风式德育活动道德绑架学生

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学校需要创新德育形式,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德育内容与形式,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实中,不少学校的德育活动盲目跟风,缺乏创新,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B校开展了以“文明伴我成长,感恩与我同行”为主题的德育报告会,聘请了“聚贤堂孝感天下”专家,结合文明、感恩故事,对学生进行文明感恩教育。应该承认,演讲专家声情并茂的讲述,一连串的追问,确实点燃了学生的情绪,不少孩子当时感动得稀里哗啦。活动后,很多老师都说班上平时最调皮的娃儿都哭了。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非常成功。没想到,第二天就有老师说:“昨天学生好感动,但今天还是以前那个样子。”

笔者无意中得知,此前附近好几个学校也开展过类似的德育报告会,也聘请了专家演讲。B校领导了解到情况后,当即拍板决定搞一场德育报告会。显然,这是一种跟风。学生之所以在现场感动得一塌糊涂,只是情绪使然,未必真正理解认同文明与感恩的意义与价值,不文明和不感恩的行为并没立马改善。“当时激动,想想感动,过后却不动”正是跟风式德育活动的真实写照。

倘若学校分班开展“百家讲坛”,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讲文明、懂感恩;生活中怎样做才是讲文明、懂感恩,甚至把家长请上“讲坛”给学生讲一讲生活中的有关文明、感恩的故事。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浸润其间,晓其理,动其情,导其行,文明与感恩的种子必然在幼小心田潜滋暗长。

德育少一些跟风,多一些自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将“文明、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痕地嫁接到学生当下生活,持之以恒地开展新颖有趣的德育体验活动,学生才可能逐渐涵养出美好德行。

三、成人化德育活动忽视了学生特点

学校设计德育活动,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特点。反观当前德育活动大多从成人视角出发,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硬生生地“灌”给学生,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C校组织3年级学生参观长征80周年图片展活动。学生排队浏览20张展板,整个过程时间不到10分钟,而且没有讲解员。应该说,展板图文并茂,设计精美。随后,笔者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很茫然地摇摇头。按理说,让学生了解长征对于学生树立信仰,培养不怕困难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大有裨益的,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参观图片展初衷是好的,但是学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效果甚微。

据了解,这次长征80周年图片展由县级部门主办,要求各单位派人参观。成人知识面宽、阅历丰富,对长征背景以及相关历史了解比较多,感受和理解能力强,不需要讲解,自己看就能快速唤醒有关长征的记忆,重温那段光辉岁月,受到教育。但3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长征知之甚少,3年级之前的课本也没有涉及长征内容。尽管有不少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没有人引导,学生不会主动关注,他们感兴趣的是《熊出没》之类的卡通。学生对长征没有任何了解与感知,没有讲解员详细介绍,匆匆浏览图片,获得的只能是有关长征的浮光掠影似的模糊印象。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长征的课文有《七律·长征》《吃水不忘挖井人》《草地夜行》《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它们大都安排在五六年级。笔者注意到,五六年级的孩子开始逐步关注影视作品中的红色经典,他们或多或少了解长征和红军的故事。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安排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参观长征80周年图片展更适合,因为他们在教材和影视中对长征有所了解,对红军故事感兴趣,参观时容易唤醒起内心深处关于长征的记忆,激活存贮于大脑中的红军形象,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

德育活动不能想当然地开展,只有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认知、年龄特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德育内容,才可能取得明显效果。德犹如盐,盐只有融于汤,才敢喝,且有味;德只有融合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教之无痕,育之无形,才能起到雕塑心灵与品格的作用。

四、社会化德育活动导致学生边缘化

德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外延就有多广阔。有时,让学生参加社会公众活动就是一种不错的德育活动。但是,由于组织者没有精心“备课”,致使学生参加活动的质量不高,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教育契机,实在可惜。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各地都会举行公祭活动。让学生参加纪念烈士活动,无疑是难得的教育契机,作用不言而喻。

D校組织100名学生参加烈士纪念日活动。参加公祭活动的部门多和人员广,场面庄严,气氛肃穆。笔者注意到:主持人发言时,有的学生在推挤打闹;主持人宣布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三鞠躬时,绝大部分学生表情木然,纹丝不动;瞻仰烈士墓,说说笑笑;走进烈士纪念馆,吵吵嚷嚷,一晃而过。为什么学生的表现这么差呢?

究其原因,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不甚了解。换言之,活动前没有做足“功课”,当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和内涵时,思想上就不会引起重视,内心就缺乏认同感,就不可能做出合乎当时场景的言行举止。学生对活动内容一无所知,大脑一片空白和茫然,不仅不太可能全身心投入,更遑论受到教益。

活动前,学校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一搜烈士纪念日的由来,了解本地的烈士及其英雄故事,告知学生活动程序,明确在活动中做什么、怎么做、需要注意的事项。只有学生对烈士纪念日的意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与定位,才可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内心自我约束,进而做出合乎当时场景的行为。只有对本土烈士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一个初步了解后,心里才容易生出一种敬畏,一份尊重,一丝感动,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复兴中国梦才可能会油然而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活动亦如此。没有充分准备,就不可能有圆满的结果。只有让学生对活动的意义与目的、过程与内容、方法与策略有充分的了解与理解,做到了然于心,活动才可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低效的德育活动远不止上述种种。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浸润其间、耳濡目染,德育才会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烈士长征德育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