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校服,虽然仅仅穿在学生们的身上,但却关联到很多人,也牵动着很多早已告别校服的成年人的情感与记忆。时至今日,我们该如何对待和关注具有文化内涵的校服呢?
校服,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一种服饰的起源和发展,必与其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有关。我们有理由相信,校服是礼仪文化的载体,其承担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标明身份,更在于引导学生修身养性,提高审美能力,拥有团体和平等意识等。
“校服是承载着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的服饰。”西安纺织城小学校长唐晓认为。基于这个理念,唐晓自2010年就开始着手设计采购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服。“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他们喜欢的款式,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校服款式以图片形式反映给老师。孩子们真的对校服有自己的想法,提供了很多可参考的款式,最终选出了三个投票率高的款式,分别做成了男女制服式校服和统一的橙色运动装。”
唐晓表示:“孩子们穿上新款校服的时候确实很开心,疯狂拍照,这表明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孩子们对校服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诉求。
当记者问道如果学校不要求,大家还愿不愿意穿的时候,几个学生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还是统一穿校服好一点,不然同学会因为穿衣服闹矛盾,比如某女生穿了一件好看的衣服,同班另一个同学也模仿她买同样的衣服穿,两个人就会闹矛盾,会哭。”纺织城小学五年级的一位女同学说。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童年时代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对美的认知受到周围环境的引导。试想,中国上世纪50年代统一的绿军装能给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少美的启发? 八九十年代的宽松运动服又能带给孩子多少个性的启蒙?
其实,在蓝白运动装一统天下的90年代,孩子们何尝没有为了挣脱单调的束缚而显出小心机。记者小时候就曾千方百计选择跟校服搭配后显得好看一点的打底T恤衫或者衬衫,也曾经有意露出打底卫衣颜色,鲜艳的帽子,为单调的校服增添一抹色彩。这何尝不是一种反抗,一种对美的向往?
校服,生产者当有文化使命
西安市临潼区欧美雅制衣厂厂长雷刚坚持做了20年校服,对校服有着特殊的情感。
雷刚一直坚持校服要承载文化内涵的理念,经常千里迢迢带着这一理念跟客户对接,也因此常被骂作“神经病”“不会做生意”。但他始终执着地认为:“如果光从穿衣遮体的功能去考虑,那应该是孩子爸妈关心的事情,何必称之为‘校服。中国最早的校服产生于清政府办学新,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时至今日,校服一定是能够体现时代风貌和学生个性特征的服装,我们不能忽视它的育人功能。”
雷刚对于校服教育功能的坚信,不是口头的。有一次,陕西某个贫困乡镇的镇长找到他,希望他捐助200套校服给该地的学生。雷刚问镇长:“镇上一共有多少个学生?”镇长以为雷刚嫌自己捐助太多,连忙说:“一共490多个学生,你捐赠100多套也可以。”
雷刚则告诉镇长:“镇长所有孩子的校服,我都捐。”镇长当时很不解,雷刚解释:“如果只捐助200套,穿校服的孩子在别人眼中就成了贫困的代表,这对孩子心理的伤害不是一套小小的校服能够弥补的。贫困不是自愿的,让孩子们从校服中找到自信,才能体现它真正的意义。”雷刚这番话让镇长很诧异,他没想到一个企业老板竟然能够如此细腻,如此关注被捐助对象的内心感受。
“我相信,服装发展到今天,一定是能够同时满足个人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的物品,否则,女人为什么会在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都去买衣服?校服也是一样,应该表达出孩子的某些心理诉求,应该兼具坚守和创新,在传承校园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拥有功能性,注入时尚元素。”雷刚说,这是他理想中想要去做的校服,也是他长久以来在客户间奔走呼吁的校服款式,然而现实是,很多学校只关注价格,很多同行只关注赚钱。
“跟很多校长去谈校园文化,人家认为你一个做校服的,懂什么文化。想跟科研院校合作开发适合学生穿着的功能性面料,人家往往是拒绝的,因为他们都觉得研究航天科技材料等高端材料更有意义。”雷刚叙述着自己碰壁的经历,感叹想要寻求到与自己理念相吻合的合作伙伴真的很难,但他坚信一定有人跟他有一样的想法,表示自己会继续寻找。
当然,雷刚坦言自己也会对现实妥协:“校服企业本来就很难做大,毕竟员工还要吃饭。企业所接的订单中,大部分仍然是质量一般,款式陈旧的运动型校服。”为了坚持做有文化的校服这一理念,雷刚也拓展了一些女装的零售业务,用来支撑自己继续做校服。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不是家长买不起的问题,而是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理念转变的问题。想想孩子们一天十几个小时穿在身上的衣服,难道不应该比其他衣服做得更舒适吗?”他说。
为此,他呼吁媒体多去关注校服的文化内涵,自己也在带领员工不断钻研校服文化知识。他常常教育员工要去坚守,因为坚信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果你都不知道校园文化是什么,又怎么为有文化的学校服务?”他说。
校服,文化之路已开启
雷刚的确有着志同道合的伙伴。随着近两年我国一系列校服“新政”推行和社会对校服美的意识的觉醒,国内校服市场正在悄然改变。
以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优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与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多个知名中小学对接,为他们提供校服制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卡深耕校园文化建设,重新定义了中国校服的价值。
而逐渐开放的校服市场,则为很多国际知名校服品牌的介入提供条件,也为本土校服品牌的培养提供沃土。自2015年开始,我国职业装龙头企业乔治白进军校服市场,以期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引领校服市场。而波司登、步森、匹克等品牌也陆续在校服市场发力,国际校服品牌韩国SMART、英国150多年历史的Trutex品牌也纷纷通过与国内校服企业合作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以“百家争鸣”之势推进中国校服品牌时代的到来,这无疑有利于我国校服文化的多元性。
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举办的“校服设计大赛”“寻找最美校服”等活动,在推动校服产业升级,引导校服生产企业关注校园文化和学生个性方面起到了很大助推作用。而学生、社会各界在参与校服设计的同时,对校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2016年举办的山东校服设计大赛为例,获奖作品中不乏将儒家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而大赛从设计理念、设计款式、色彩选择搭配、面料选择、服装裁剪方面的综合评分,本身会带来参赛学生审美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去对待校服,从最细节处關怀孩子,一旦这种精神感染并渗透进孩子们的内心,相信其中的文化意义将深刻而持久。
西安纺织城小学副校长纪红敏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孩子们穿得更加舒适,校服每年都会在征求学生意见后有所改进,比如,以前校徽是用别针别的,怕孩子不小心摔倒时被别针伤害到,今年统一改用棉线缝制校徽了。”
说到校服文化,国内不少城市正在探索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的道路,以期通过校服体现城市传统文化。深圳无疑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基于其特殊的移民文化,深圳自2002年开始全市统一校服,由于这种模式非常适应深圳特殊的文化环境,深圳校服不仅为很多“深二代”创造了一种归属感,也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
让孩子们在穿着校服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受到平等意识和团体精神的引领,受到服饰合体美观的指引,这至少是校服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虽然道路漫长而遥远,所幸相关行业正合力求索,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