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寿
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学校硬件基础建设和城区学校基本达到均衡,农村岗位津贴和农村教师生活补贴的发放,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愿意扎根于农村教育。那么,在硬件和软件都和城区学校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为什么教育效果却相差很大呢?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及管理孩子的切身体会对此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习惯养成的缺乏
我的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我就买来各类玩具和识字卡片等有利于开发智力的东西供其玩耍,玩完后要求把弄乱的东西收拾好。刚开始她会耍赖撒娇,但后来慢慢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培养了初步的责任心。上小学后,一直要求她干好自己的事,鼓励其独立完成作业,作为家长的我或妻子一直陪伴着身边,直到作业做完。每天都有合理的學习计划,学校作业完成以后,我就观察她的兴趣爱好,陪她画画,读书,参加体育锻炼。相反我所教授的农村孩子们兴趣缺乏,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差。和家长交谈时,家长都会说的一句话:“老师,他们学习的内容我也不懂,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这很让我无语。孩子在校时间7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家里度过,难道连陪陪孩子学习,督促完成作业的时间都没有吗?培养孩子自觉动手的时间也没有了吗?许多家长到孩子初中了都不知道班主任是谁。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幼儿园开始,一旦学生被贴上“差学生”的标签,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我”不是块读书的料,其实都是小小的习惯毁了孩子的一生。
二、思想意识的落后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也是出自农村的一位父亲,从来都不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我认为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将伴随一生。我从不把坏习惯和不良情绪带到家里,我还会经常询问孩子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以此来了解她的思想动态。发现她情绪不对的时候常常和班主任电话联系。每天抽一定的时间让她看《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等有助于成长的电视节目。完成作业时,即使很累了,我也会拿一本书陪伴在她身边。我班里的孩子每次都布置很少的作业,但第二天就有一些学生不能完成,就是完成的质量也不是很高,和家长联系询问原因时,家长都会说:“他说没有作业,或者学校里已经完成了。”更有部分家长说:“老师,你学校里管严些,我家里还顾不上。”我从小学到中学都一直在参加我女儿的家长会,每次看到坐得满满的教室,又想到我们召集的家长会,尽管一再要求家长必须到,可是每次都不到一半的家长到会。打电话联系时,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成绩不行,去也是丢人。”就是家长简单的想法给本来就自卑的孩子蒙上了阴影,每次家长会都会眼巴巴看着其他家长和老师们畅谈,你的一次缺席使孩子的心灵更加自卑。
三、狭隘的价值观
我在女儿很小时就利用节假日带她出去旅行,去博物馆、科技馆、名牌大学,使她从小立志成为一个有作为、有追求的人。现在她学习时我再也不用督促了,都是她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后又拿起了各类书籍阅读。相反,经过农村调查发现许多农村家庭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行就上高中,不行就打工或者种地”,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那点思想教育早就被丢弃了。农村经济条件差的认为,学生上学多了没有办法供学生,不如早早打工挣钱养家;经济条件好的认为,上学不上学无所谓,反正大学毕业也不分配工作,不如接受自己的衣钵。
四、错位的监管者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教师,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我的父母亲看管,由于我的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又经常带着孩子和村里的老人们闲聊,不知不觉受到了各种不良习惯的影响,乱扔垃圾,随口骂人,脏话连篇,每天早晨睡懒觉,看到喜欢的东西时赖在地上不起,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了懒散任性的坏习惯。每次回家看孩子的时候,看到这些不好习惯在孩子身上出现时,我们二人都为之忧心忡忡,可是经济条件所限不得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直到上幼儿园以后这些不良的习惯才慢慢地在我们和老师的努力下有所改观,成了一个讲究卫生、有礼貌懂事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大流转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留恋的土地外出务工,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的一幕大面积地在农村重演,文化知识的落后,教育方法的陈旧,不良习惯的养成一直陪伴孩子度过幼儿、少年时代,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成败,最重要的时代结果成了最疏于管理的时期。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碰到过爷爷帮助孙子写作业的现象,爷爷帮助孙子编谎话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班上有许多留守儿童,并且都不同程度的有任性、逃学的现象发生,给家长打电话都是爷爷奶奶接电话说:“我们说话不听啊,老师,你严加管教。”教育孩子变成了学校的事情了,这样的教育会是成功的教育吗?
孩子的成长离不了学校,更离不了家庭,离不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树立更高品位的理想,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才是教育达到的最终目标。家校联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