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光
摘 要: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有许多反映或蕴含着地理知识的内容,在教学的适当环节巧妙运用诗词,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魅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诗词;地理课堂;学习兴趣
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考查内容,都要求科学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灵活借用一些古诗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形式。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高一新课《地球运动》时,首先引用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人会坐(静止)在原地不动而会每天走八万里呢?在学习锋面系统时,我先吟诵了赵师秀(宋)的《有约》,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准静止锋带来的锋面雨。在复习中国地形时,我先吟诵陆游的《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给学生描绘出山地错综复杂的画面。一旦兴趣来临,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便水到渠成了。
二、在过渡和转折时,运用诗词
地球运动是较为抽象的一部分内容,除了在知识的处理上讲究策略外,在过渡细节上也要注意牵引学生的思路。我在讲解到四季和五带这部分时,引用的是李白的《日出入行》中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向学生揭示四季轮回是自然规律,是地球运动使然的结果。在讲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布规律时,可运用“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经过‘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荒漠草原,来到‘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的西北荒漠”。此二例用功巧妙,不显山不露水,但觉“峰回路转”,自然贴切,浑然一体。
三、出现疑惑时,一语可“道破天机”
在学生《季风环流》一部分时,学生感到陌生和疑惑,我引用了一句毛泽东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在学习等压线上画风向时,我看到学生比较疲惫,我适时来上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顿时缓解了比较困顿的局面。学生借助这样的诗句,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收获之感。
四、形象举例,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为了给学生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以形象的印象,我们可以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在学习天气的相关内容时,引用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就形象地表明天气的特征。在学习“气旋和反气旋”时,我引入了毛泽东大气磅礴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诗句,“天高云淡”就是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天气状况。
五、引用诗词设置问题,在有情趣的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课堂练习时,不再简单地设置“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巧妙地引用诗词来设置问题,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讲解天气和气候时,设置如下问题:(1)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绘的是天气还是气候?(2)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绘的是天气还是气候?这样,学生不仅在古诗词中陶冶了情操,而且在练习中增加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讲授“山谷风”时,可以利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形象设问:为什么巴山多夜雨呢?
六、课堂结束时,留有余音
在授课结束,巧妙引用诗词,给接近疲惫的学生一针清新剂,或如天籁之音,使学生应该学会的东西久久留有余音。在讲《月相》时,可以吟颂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就是:月相变化规律。在结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一节时,引用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春风”一词就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七、在地理兴趣活动中,设置有关诗词的游戏
地理兴趣活动多种多样,充分利用诗词、谚语、民谣等,开展小组竞答、对抗等活动,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深化相关的地理知识。
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鱼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反映的是哪一地区的情况?列举我国古代描写天气的诗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哪座名山?
A.华山 B.泰山 C.黄山 D.庐山
诗词的运用和课堂内容的影响是相互的,引用诗词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内容;反过来,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诗词中所蕴涵的地理意义。借助丰富的祖国诗词文化,巧妙结合我们的授课环节,不仅增加我们授课的艺术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蔡穎杰.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
[2]赵全林.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