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期,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也由全面建设小康阶段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就导致了人民在信仰上缺失,旧的道德伦理体系的崩塌,新的伦理信仰尚未建立,这就致使了人民的信仰缺失,内心的空乏,从而导致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要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将其印在心中,凝聚“中华魂”,挺起精神信仰的脊梁,坚定道路的方向。
【关键词】转型时期;信仰缺失;“中华魂”
在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在经济文化领域,随着西方很多价值观念的传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从而导致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崩塌”,核心价值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从而引发了种种的社会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旧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规范体系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步丧失其中积极性的作用,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导致了公民在从事活动时就会产生茫然心理,导致所想要实现的目标无法实现,缺少被明确告知合理性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处于所谓的“失范”状态,从而公民们为了个人利益的发展,趋利避害,更多的从自身出发,更多的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信仰的缺失,没有了行为的主心骨,集体和社会责任意识变得愈加淡薄。
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当下所存在的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再次坚定的树立社会主义伟大理想,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挺起中华民族的信仰的脊梁。
一、由于信仰缺失导致的问题
转型时期,造成国人“失范”,推倒中国传统伦理体系大厦的不仅是有西方腐朽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更有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深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与注意投入到了经济领域,从而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导致成为了经济上的巨人,文化上的跛子,发展严重不平衡,缺失了一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规范人们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其弊端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就是群众性的失范行为,信仰的缺失。归根到底是我们当下的社会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没有冲突的、制度与精神相协调的社会体系。
1、腐败问题
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许多干部纷纷落马,贪腐财物数额巨大,这体现着改革开放后的公务人员腐败的严重问题。功利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纵向的上下关系,建立起以市场为机制,以个体为本位的经济关系,新的功利价值观必然引发社会普遍文化目标向物质的转移。个人财富成为获得社会成功的新的目标,然而目标的实现并没有合理的途径的保障,这就致使官员利用自己职位的便利和权力,疯狂敛财,为了自己的私利与享受,就丧失了底线。当下中国官场可谓是产生了崩塌式的腐败,公务人员惶恐不已,人人自危,究其根源是内心缺乏了信仰,出现了越轨的行为,为政一方的目标并不是造福百姓,为人民服务,而是从个人处罚的偏差。当下反腐力度强硬,但只靠巡视组明察暗访终究不是办法,其持续性也有待考量。最终还是得要靠制度的保证,限制权力,从根源上出发,在思想上净化公务人员,提高觉悟,树立坚定的事业信仰,保持党员纯洁性,解决信仰缺失问题。
2、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
APEC蓝,阅兵蓝,不能不让人深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着经济,盲目追求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纷纷下海,只是看到了目标的追求,手段上从个人到整个社会意识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在巨大的利益下,信仰的被冲击这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考验。日本在六七十年代经历了经济的腾飞,经济飞速发展,其却没有走上“失范”的道路,信仰缺失,始终坚持着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的方向,本身就资源稀少,从意识上受到的教育就是保护生态,保护自生资源,但却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移到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信仰上的坚定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3、社會民众意识的诚信缺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传统观念的破除,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着诚信的缺失,信任的危机这更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从毒奶粉的三氯氰胺到火腿的瘦肉精,让我们认识到,这已不是企业个人品行道德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仰缺失。从偏差到失范,这些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事情,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局。
二、可行性建议
1、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下急需信仰的重塑来解决当下存在的信仰缺失问题,从盲目的实现个人目标的误区中走出来,引导教育群众使用社会倡导,并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式,来促进个人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起主心骨,重新发展起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从思想上真正进入小康。
2、重塑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问题,其关乎整个社会的思维导向,习总书记还明确提出“四进四信”,“四进”即“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四信”即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们要明确方向,要从我们当代大学生做起,努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3、加强社会秩序理性化建设
“法律,作为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明确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的规范,是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最有效手段。”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法制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把依法治国摆在了突出地位。法律也是限制权力打击腐败的治本之策,只有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仰缺失的“失范”问题。
肩负着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顶住压力,刻苦学习,从我们自身做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我们自身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都是我们应努力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所不断恪守的准则。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转型时期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在横向领域纵深开拓,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迎接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已过去,新的阶段已经到来。
相信我们能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信我们可以凝聚中国正能量,挺起精神信仰的脊梁;
相信我们可以共创中国梦,定会谱写中国特色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孔洪涛(1996—),男,汉族,河北新乐人,河北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