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高僧印光法师(1861-1940),是净土宗第十三祖,俗姓赵,字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陕西邰阳(今合阳)县人。光绪七年(1881)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之后三十多年,一直过着隐修生活。印光大师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的作品涉及教育、家庭、医学、史地、社会等诸多领域,内容广泛,主题突出。作为“人间佛教”早期倡导者的代表,印光法师对该思想的弘扬和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从报刊编辑学角度对印光法师《与佛学报馆书》(含节录与补遗)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分析,发现法师所提涉及报刊定位、方针及传播策略、编辑修养与意识、编排业务、印刷出版等多方面内容,称得上是微型“佛教报刊编辑学”,或者“佛教报刊编辑学”之雏形,其观点和建议契理契机,彰显了法理智慧与方便善巧,既蕴含着浓厚的“弘法利生”心怀,又与当代新闻传播规律及理念相吻合,对于当前佛教媒体的发展及弘法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与佛学报馆书》;报刊定位;随机设法;唯理是尚;编辑意识
《与佛学报馆书》是印光法师于1913年专门写给《佛学丛报》编辑部的一封信,内容涉及“不用洋纸”、“不议政治”等9条内容。但从新闻传播学尤其从报刊编辑学角度来看,法师所提意见和建议涉及报刊的定位、方针、选稿、编排、印刷出版等多方面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而系统,有些弘法理念及编辑意识也颇与当代新闻传播规律吻合,称得上是微型“佛教报刊编辑学”,或者“佛教报刊编辑学”之雏形。本文以《与佛学报馆书》(节录与补遗)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传播学及报刊编辑学角度探讨印光法师对佛教报刊的定位及其弘法传播理念,希望能对中国当代大众传媒及新媒体挑战下的佛教媒体发展,尤其是佛教印刷媒体的定位、方针及传播理念、方式方法等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和指导。
《与佛学报馆书》中的报刊“弘法”与“利生”:
从新闻传播学尤其从报刊编辑学角度来看,《与佛学报馆书》(含节录与补遗)中的内容涉及报刊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突出的有报刊定位、方针及传播策略、编辑修养与意识、选稿编排、印刷出版等,宏观之处立足高远、深谋远虑,微观之处一字一画、谨慎敬重,可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法师言辞中所流露的弘法理念也可称得上是佛教报刊独特的传播理念和思想指导。
一、关于《佛学丛报》的定位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佛学丛报一书,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尽证一乘。
媒体属于精神产品而非普通的物质产品,能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新闻传媒的生产要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承担精神引导、发挥社会积极作用等功能。佛教报刊属于宗教媒体,其精神产品属性及精神引导作用更具独特性;其性质、责任、使命也有别于其他一般媒体。由此,印光法师在开篇便以“大觉世尊”大悲愿行为例,凸显了对《佛学丛报》之定位期冀:“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尽证一乘。”其定位“高远”之意尽显,同时在正文中还强调了一些更加详细、具体的观点。
1、实同佛经
详陈此书虽名报书,实同佛经。而且首有佛菩萨像。
在印光法师看来,《佛学丛报》并非一般报刊可比,要保持其独特性。因其“或录经文,或宗经义,不同世谛语言”,且“首有佛菩萨像”,故等同于佛经,这种定位可谓是至高至上至诚,是编者工作和读者阅读的心理基点,决定着编者的工作态度和读者的阅读态度。无论编者还是读者,对待佛教报刊必须置其于山之高顶,心存至诚恳切,不可马虎大意。
2、久远流通
佛学丛报,原为流通佛法,非如余报,一览之后,便成废物。须永远不褪,方有实益。
在法师看来,《佛学丛报》所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广大教徒信众,还应该包括各个阶层、国籍、种族等所有一切大众,“普度一切众生”、“流通中外”、“含识尽证”、“普天同受佛法之益”等词语的运用,彰显了佛教报刊在定位上应具有国内国际宽广视野及广大心量。
二、关于《佛学丛报》的办刊方针及传播策略
1、社会环境及佛法时代特点
印光法师在信中详细论述了当时之时节因缘。佛法刻论之兴衰,历经禅宗、律宗、唐宋及清初之盛,及往昔世祖政策在今时之弊端尽显无遗,鲜明表达了“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佛法之衰,实基于此”(世祖罢除试僧、随意出家、永兔度牒之举)的观点。旨在说明当前社会之特点,“迨至高庙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频经兵燹,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致使佛教内出现出家僧众“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从兹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虽不少,识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扬大教,普利群生”的特点及现状,而佛教外高尚之士,因“但见其僧,不知其道”,“厌而恶之,不入其中”。此段文字虽流露出法师对现。状之=忧虑无奈,但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及佛法兴衰变迁,也充分肯定和认同《佛学丛报》勇挑“宏扬大教,普利群生”重担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对其深冀期望:“倘诸君不乘时利见,吾恐此时震旦国中,已无佛法声迹矣。呜呼险哉”。
2、办刊方针及传播策略
印光法师深知佛法的弘扬,是大事业,复杂而艰难。一方面,当以“心性”和“因果”为核心,乃宣扬之重中之重,可免偏失误解;另一方面,又深刻提出“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须深謀远虑,随机设法”,指出“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时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预防乎世变时迁,庶不至颠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佛法高深,非浅见所能窥。若欲深知,必须由教而入,次及禅宗,方可无弊”。
为更好地阐明“深谋远虑,随机设法”,法师还深刻分析了宋儒若周程张朱等对于佛法的偏误。不但“仿佛领会得个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之意义,实未彻悟自心。遂自以为得,画地自限,不肯前进”,而且对于“因果罪福之实事实理,亦皆以指归向上之意见领会。遂致瞒昧自心,拔无因果。攘人之物,以为家宝”,从而导致很多儒门诸子“错会教意,因兹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唯悖佛,亦悖儒经处”。因此,建议《佛学丛报》在弘法传播过程中,要详细说明人们在修学认知上存在的偏误,否则“不详陈其故,关里人决不肯服”。
3、重视传播受众心理与传播原则
印光法师还特别指出净土法门的特点及对于当前时代的重要性:“末法眾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并赞叹其为“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在弘扬传播上,更须心性因果兼合,“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
三、关于编辑修养及意识
印光法师在书信中,主要谈及以下几点:
1、诚敬为先
对于“诚敬”,印光法师十分推崇与重视,多有提及。“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其诀唯何,日诚,日恭敬。此语举世成知,此道举世成味”,“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日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在印光法师看来,佛教报刊不同于其他报纸杂志,“虽名报书,实同佛经”、“内中之文,或录经文,或宗经义,不同世谛语言,理宜格外敬重”。“世俗读书,绝无敬畏”,“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渎。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故知亵慢,其罪非小”。虽然文中多处言及读者不知诚敬,但作为佛教报刊的编辑者,更不可大意疏忽,必须要深明其理,诚敬为先。
2、客观公正
所谓“人心不一”,不可苛求作者,但作为报馆编辑,尤其是佛教报刊编辑,印光法师则慎重提出,对于所有言论,须“唯理是尚,毫无偏私”。一方面应公正看待朝代更迭世事变迁,“四海内外,同是同胞”,“况列庙圣德,直同天高地厚,虽尧舜汤武,亦不过如是”,但以“境缘不嘉,致见倾覆”,“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抚育栽培,岂可顿忘”,“推美共和,不必苛论前清。方合共和之体,免蔑古圣之愆”,“不可互非,亦不可专主一法。唯求其适宜,则有大利而无少弊矣”;另一方面还须做好“把关人”的职责,“倘再有投稿者,带此词意,祈略事笔削,以归完善”。果能如此,“俾天下后世之阅者,佩服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怀”。这些表述及观点既是对《佛学丛报》编辑的中肯之言,同时也深深折射出印光法师之平等、公正之广大心量,虽然于《佛学丛报》欢喜赞叹,同是佛门弟子,且内有高鹤年这样难得的亲朋至交,但能致信力陈其不妥之处,所遵循的同样是“唯理是尚,毫无偏私”的客观公正原则。
四、具体编辑实务
除定位策划等宏观工作外,报刊编辑还面临着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字体画面、排版设计等微观编辑业务。在《与佛学报馆书》中,印光法师对于这些具体的实务操作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版面字体编排
《佛学丛报》属综合性刊物,“科分十门,法不一律”,版式为书本式报纸,16开本,每册180面。印光法师对其封面、皮里、封皮编排等都有所提及,提出要简洁、明了、字号外大里小、敬重、单印等建议。
若以愚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名标其傍,如常书式。中间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则数句,多则十余。言须简明,字须粗大。……皮里宜用小字……书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又两面印字,破则无法修补。
2、内容选择
除对来稿言论唯理是尚、严格把关、慎重选择外,在报刊版面中的具体内容设定选换上,印光法师认为,“内中之文,或录经文,或宗经义”,同时还要“引经论传记中敬亵经典,罪福案证”,以便“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态,误造恶业”。“或一册一换,或间次一换,或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皆无不可。若换则只可换文,不可换义。则庶乎师严而道尊矣”。
3、印刷出版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法师的法理智慧、方便善巧,不仅体现在对于佛法净土的弘扬与修学指导上,在关于佛教报刊的定位及弘法传播上,同样表现淋漓。从宏观定位到具体实务,无不以“弘法”为立足点,无不以“利生”为落脚点。印光法师虽未从事过办报及编辑活动,但《与佛学报馆书》中的意见和建议却字字真切,句句肺腑,可谓金玉良言。无论是从媒体定位与责任、定位与传播、意识修养还是具体业务操作上,契理契机,有些观点及建议至今仍值得当代佛教传媒人深思与学习。对当前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及激烈竞争、问题与挑战不断、格局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下的一般大众传媒及新传媒来说,亦不乏启示与借鉴。“上章程九条,企其改定成规,有光法道”,果能有所借鉴、启发并应用于具体实践,不但于自身媒体发展有益,亦可告慰印公之悲心厚意。
【作者简介】
梁辉(1984—),男,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