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另一种反抗

2017-05-13 22:26王亮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救赎

【摘要】埃斯特从小被教母灌输爱与救赎的思想,她与母亲不同,她为自己的身世而忏悔,她的性格中只有顺从,而没有反抗,或与这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她的到了上天的眷顾。

【关键词】顺从;救赎

一、顺从的背景

埃斯特是小说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整篇小说几乎都是以埃斯特的经历与埃斯特的自述为主串联起来的,她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也是时代女性的化身。

埃斯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爆发,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经济水平直线上升,而经济水平提高,自然就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男性作为主要的劳动力与家庭经济的收入者,在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时候的女性大多数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她们依赖于丈夫,没有丈夫几乎不能独立生活,她们顺从,忠贞,对丈夫言听计从,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主张,她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和外界的联系不多,这就是当时女性的生活状况,甚至和我国古代时期女性的地位有些相似了。这时候的女性在家庭中有着自己的位置,男人们赋予妻子专属的使命,那就是维持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这时候合格女性的标准很简单,她们只需要做个“贤妻良母”就足够了,那时候给妻子的定义就是“妇女应该是温顺容忍的,其任务就是取悦丈夫、忍受丈夫的脾气并以丈夫的品位为品位,爱好为爱好。”这个时候,顺从就已经是女性生活的一种信条了。

埃斯特作为顺从女性形象的代表,不仅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埃斯特自小被教母教育,要虔诚的向上帝忏悔,她的教母甚至说:“埃斯特,你和别的孩子不同,因为你不像他们那样,他们是由于普通罪孽和天罚出生的。你可不一样。”只有忏悔,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才能洗刷掉自己身世的罪孽,因为在她的教母看来,埃斯特的出生就是不幸的,她必须时刻怀着一颗谦卑、顺从的心去为人处世,才会有比较不错的生活。自幼生活在这样的一种教育下,埃斯特的性格又怎能像他的母亲徳洛克夫人那样,去不满,去反抗呢?在她的心里,自己始终一个罪人的形象。她始终觉得自己需要赎罪,需要爱别人,也需要谦卑的对待其他人,如果做不到的话,就是对上帝的不忠诚,就会遭到上帝的惩罚,在这样的心态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她顺从的一种性格。

二、顺从与爱的体现

埃斯特有一个严厉的教母,教母虽然是她的阿姨(当然最初埃斯特并不知道),却没有给她无尽的宠爱和关怀,反而对他冷冰冰的。埃斯特从小就一直对教母有些恐惧,因为年幼的她只生活在教母家里,除了教母和女仆雷彻尔大嫂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长辈,于是教母的严厉在年幼的埃斯特眼里是不可违逆的,而且教母巴巴莉从她小时候就开始教育她,要带着虔诚向上帝祈祷、忏悔,祈求上帝宽恕自己的罪孽。而在巴巴莉去世之后,埃斯特也是谨记教母的教诲,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一直是谦卑,和善和感恩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埃斯特的人生相比徳洛克夫人而言,要平静的多。书中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宗教的元素,因为埃斯特虔诚的信仰上帝,于是她的一生很平坦,生活也算得上幸福。在她的监护人贾迪思先生向她求婚时,即便贾迪思的年龄很大,甚至足够做埃斯特的父亲,但是埃斯特还是接受了她的求婚,因为她知道,贾迪思会对她很好,她也会对贾迪思和这个家庭做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并且两个人都坚信,埃斯特是个合格的女主人,能够合理的安排与打理家中的琐事。

当埃斯特最爱的婀达小姐即将离开她去找她的爱人时候,埃斯特是那样的不舍,她的脑子里想象的都是婀达离开她的不愉快的场面,她不想让婀达走,却想到婀达要去追求自己所追寻的幸福,于是便将婀达交给了查理德,并且用高兴的口吻说除非他们再邀请,否则自己不会再来了。这时的埃斯特心里是不舍的,是崩溃的,她想要留住婀达,却又不忍心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顾婀达的感受,她在权衡之下,放走了婀达,把悲伤留给了自己,在出门之后,她心里是那么的空虚,凄凉,却又不想让别人看到,在这个时候,埃斯特的爱与顺从得到了强烈的体现,如果换成那些贵族的自私的小姐们,又有谁会像埃斯特那样做呢?

埃斯特的爱与顺从,表现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爱他的丈夫,爱婀达小姐,爱生活中的一切,她用谦卑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和她的朋友们,她在幼时顺从教母,听取教母的教诲,长大后在家庭中顺从自己的丈夫,以丈夫为中心,她的爱与顺从,几乎是那个时代完美的女性才具有的特征。

三、埃斯特形象的典型性

埃斯特的形象,是狄更斯根据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特点所创造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形象,那个时代中,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埃斯特那种类型的。然而这种顺从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对女性有一种等级上的歧视,他们认为妇女需要在内顺从父母与丈夫,在外顺从其他人,甚至连面对不公的时候,依然要顺从,否则,她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女性,但是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会生活的很好,只是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与主动性。

埃斯特形象具有典型性,她几乎代表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全社会女性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女性能够做到这个样子,那么她就是一个成功的“家庭主妇”,也是一个成功的女人。这种女性说到底其实还是在男性的支配之下才能生活,丈夫相当于他们的“拥有者”,没有了丈夫,她们将会被社会所抛弃。这是一种社会的观念,几乎所有人都是那样认为的,因此,埃斯特形象的出现,就有了它的现实性。而这样的形象无疑也是具有典型性的。埃斯特的爱与顺从,完美的融入了这个社会,并使自己的生活显得无忧无虑,与徳洛克夫人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徳洛克夫人是反抗的叛逆者,那么埃斯特则是一个顺从的乖乖女,而一般来说,乖乖女总会得到上天的眷顾,书中的描述,也正是如此,埃斯特通过自己的顺从和爱,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完美的向上帝忏悔了自己的一切罪恶,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不像她的母亲一样,凄凉的死去。她最终成为了荒凉山庄的女主人,与她爱的人生活在了一起,这种结局,总会让读者感到欣慰。

【参考文献】

[1] 黄邦杰, 陈少恒, 张自谋. 荒凉山庄(上册)[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2] 龙怀珠. 一个心灵被摧残的反抗女性-荒凉山庄中徳洛克夫人形象分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28).

【作者简介】

王亮(1994—),男,汉族,天津人,海南师范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救赎
论美国电影中的癫狂之美
《等待戈多》,人性断裂的精神现实与救赎
失眠的人是可耻的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宿命论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南锣鼓巷的“救赎”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