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公子列传》中候赢自杀的原因

2017-05-13 14:09林逸岚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林逸岚

【摘要】唐人周昙有诗云:“屠肆监门一贱微,信陵交结国人非。当时不是二君计,匹马那能解赵围。”《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礼贤下士”,候赢“士为知己者死”,他们相扶以义,用智慧和鲜血共同谱写了一曲响入云衡的悲壮凯歌。

【关键词】魏公子列传;候赢;自杀的原因

唐人周昙有诗云:“屠肆监门一贱微,信陵交结国人非。当时不是二君计,匹马那能解赵围。”《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礼贤下士”,候赢“士为知己者死”,他们相扶以义,用智慧和鲜血共同谱写了一曲响入云衡的悲壮凯歌。

在“窃符救赵”的故事中,如姬盗得兵符,朱亥肝胆相助后,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候赢却选择在“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候赢为什么要自杀?自杀背后有什么意义?自古以来,历代学者多有探究,观点各异。

一、前人之见

1、保全自身名节

明朝的陈璐典说:“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然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他认为,魏王一旦得知惊天动地的“窃符救赵”出自夷门抱关者候赢之手,并由市井鼓刀屠者朱亥完成,定会“收而诛之”。候赢自知命不久矣,被动地选择自杀来保全自己“修身洁行”的名节。

这个观点不仅明显受到明朝重气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与候赢“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谋士胸怀相悖,没能将候赢自杀的问题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上考虑,是消极的,不恰当的。

2、为晋鄙无辜惨死谢罪

明朝人徐中行说:“侯生度为公子窃符,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之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耶?……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候赢不确定晋鄙是否听从魏公子的计划,说明他对晋鄙了解甚少,有私交的可能性也不大。倘若他与晋鄙私交甚好、感情深厚,以至于会为他而死;就大可不必费如姬窃符的周折,还冒着使魏公子陷入叛国境地的风险,直接传信晋鄙,分析六国合纵连横之大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堂堂“嚄唶宿将”定能深明大义。将军抗命逆旨和诸侯盗兵出征,孰轻孰重,老谋深算的候赢不会不知道。

3、坚定朱亥赴死决心

明朝人李贽说:“田光以死激荆柯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何者?荆柯与太子本无相知之素,朱亥于公子亦无深交之分也。故侯生死而朱亥决矣。”李赞对田光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对侯赢还不到位。前文提到“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可见,朱亥为报魏公子知遇之恩、成就信使事业而甘心效死的决心早已下定了,坚定朱亥意志就成了无稽之谈。

以上三种观点,我认为均漏洞较大,难以立论,不足取。但前人观点中也有可取之处,例如:明朝人钟惺的“侯生死以偿晋鄙,且以谢其教公子窃符之罪耳”中,为担负教公子窃符夺军的罪责而死的观点是合理的;清朝人姚祖恩所說的“一以坚公子之志,一以报晋鄙之无罪而杀其躯也”中,坚定魏公子夺军救赵的决心之说也是正确的;日本学者中井积德“侯生不过以死激厉公子,且以表报德之意”的观点,虽然稍嫌笼统,但是基本能说明问题,也有可取之处。

二、一己之见

基于前人研究,立足于文本自身,我认为,候赢自杀的原因有二:一是,担负教公子窃符夺军的罪责,坚定夺军救赵的决心,成全公子;二是,报答魏公子知遇之恩,献身于救亡报国大业,成就自己。

1、成全公子:谢窃符之罪,坚救赵之志

窃符救赵之计有两宗罪:一是杀死尽忠职守、无辜受累的“嚄唶宿将”晋鄙,使魏国蒙受重大损失;二是盗兵符、夺军权,使魏公子背叛魏国国君乃至于魏国,十年不敢还魏。候赢作为主谋,勇于对计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负责,体现了他敢做敢担的品质,以及对家国百姓强烈的责任感。

候赢是一个不仅有胆有谋,而且洞悉人性的策士。当他将自己的计策对公子和盘托出后,公子潸然泪下,说:“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可见魏公子秉性“仁而爱人”,见到晋鄙之后,很可能犹豫动摇,贻误时机,前功尽弃,酿成赵国倾覆、魏国垂危的大错。所以候赢狠下心,告诉魏公子说:“请您记着,您踏进晋那军门的时候,也就我自尽的时候,请您好自为之!”由此可知,侯赢的死成为激励坚定魏公子,佐成他救赵安魏这一历史壮举的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2、成全自己:士为知己者死

十年后,大敌当前,母邦危在旦夕,魏公子为保全自己,竟下达“敢为魏王使通者,死”的命令,不去营救,可见其自私懦弱的一面。侯嬴对魏公子的性格洞若观火。他知道“窃符救赵”的计划成功以后,魏公子客居赵国,会因寄人篱下的屈辱和背叛母邦的愧疚,心生悔恨,迁怒自己。所以,他用性命向魏公子表明报答知遇之恩的赤诚之心。这种崇高的牺牲精神,让信陵君觉即使流落国外、客居他乡,也是值得的。

侯嬴以自杀这一惨烈的方式,成就了“窃符救赵”的计策,也成全了魏公子和他自己。清代李景星评说:“盖魏公子一生大节在救赵却秦,成救赵却秦之功,全赖乎客!”候赢的死,不是无谓的,是为保证计划实施,替魏公子谢罪的,是为报知遇之恩、实现个人报复的,是为保天下苍生,平战国风云的。他的死诉尽衷肠,他的死重于泰山。

【参考文献】

[1] 赵望秦. 宋本周昙咏史诗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 陈懿典, 著. 读史漫笔[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3] ﹝明﹞凌稚隆, 辑校. ﹝明﹞李光缙, 增补. 于亦时, 整理. 史记评林[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4] ﹝明﹞李 贽, 著. 藏书(全二十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5] 姚祖恩. 史记菁华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6] 日本大阪大學懷德堂文庫復刻刊行會監修. 史記雕題[M]. 東京: 吉川弘文館發賣, 1933.

[7] 任 刚. 《史记·魏公子列传》的取材及撰写[J]. 安康学院学报, 2012(5):40-44.

[8] 李伟泰. 《史记·魏公子列传》四题[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

[9] 韩 华. 从《魏公子列传》透视人性之深[J]. 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 2014(2):8-9.

[10] 韩兆琦. 读《史记·魏公子列传》[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1(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