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2017-05-13 12:53董生红
魅力中国 2017年6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董生红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灵活的课程导入

灵活的课堂导入语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识之中。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通过灵活的课堂导入在第一时间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导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第一,利用旧知识进行课堂导入。数学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教师恰当地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顺势让学生简单的接受新知识。如教“有余数除法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把六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刚好分完 这时候课件出示七个梨,继续让学生把它们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第二,通过实物来进行课堂导人。如在上《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了许多圆的模型,然后让学生找出教室中存在的圆形,并想一下生活中出现的圆形。第三,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来进行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是现在争议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也为教师节省了许多的时间。

二、设置悬念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刺激学生不断的追求答案,获得新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巧妙设疑。问题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知冲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激“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问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今天的课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體地位上。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设“疑”。小学生年龄小,认识的事物有限,对他们来说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周围的生活。利用生活设疑,学生不但便于理解,更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有些学生回答不行,有些茫然。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又有一些学生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三、鼓励猜想

数学猜想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和数学基本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似真判断。它对数学的发展,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形成无疑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猜想创造条件。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一些矛盾冲突的情景,让学生猜猜新学知识的内容。老师还要多设计一些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题策略的题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合理地引导,引导他们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引导他们借助生活经验,让他们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还要设计一定的数学情境或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善于猜想。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验证猜想。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但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有价值,是否合理正确,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践出真知,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应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猜想才具有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语言表述以及出现的问题,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利用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饲养场的张大爷想用一段长16 m的铁丝网围成一个鸡圈,请你帮张大爷设计一下,围成什么样的形状时鸡圈的面积最大?让学生经历观察(每种围法的结果)、比较(不同围法鸡圈面积的大小)、归纳(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和存在的可能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又如,二:年级同学排了3队去游玩,每对同学一样多,小红前面有3人,后面有2人,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站队来解决问题。

五、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状态,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