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溢满浓郁的语文味

2017-05-13 11:51汪江梅
魅力中国 2017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言语文

汪江梅

摘 要:当前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以至丢失了语文的味道。我们只有走出只注重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

关键词:教学;小学语文;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 就是语文教学本色本香之味。它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广取博览,储备“语文味”

“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试想,一个自身语言贫瘠干瘪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出口成章,辞藻丰富,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学生又怎能不受感染,不被熏陶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没有平时的广取博览,哪能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但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哪一个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哪一个不是手捧书籍,爱不释手,夜不能寐?“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善于学习,引得源头活水,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语文。“我们”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书生气,书卷味,会让每个学生着迷,爱上语文。

二、书声琅琅,营造“语文味”

语文是读出来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分析,而是靠培养语感形成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智、熏陶。每一位名师,如于永正先生的“简单语文”,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都将诵读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可以说,没有了诵读的小语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当然,课堂上的朗读,不能只是一遍接一遍毫无起色的朗读,而应有层次,读一遍就要有读的效果,就应有朗读水平的提升。王自文老师在教学古诗《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时,朗读的指导非常到位。

师:那些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朗读一次比一次投入。当如歌的诵读涌出教室,浓浓语文味便四处洋溢。

三、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不能厚此薄彼。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字、词的训练、落实、品味。有一种酒的广告语是“慢慢品的时候,微醉的享受”,确实道出了个中滋味。由此我们想到,不仅酒的香醇味需要“慢慢品”,“语文味”更是如此。

文章赋予了文字多姿多彩的生命。没有咬文嚼字的细细品味,就没有了“闹”中的春色,“绿”中的江南万里风光。成功的语文课,对于那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势必会把握住这些关键词句,让那些应该焕发出光彩的词句释放出浓浓语文味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鸬鹚》一课时,紧紧抓住“渔人站了起来,用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鸬鹚便扑扑地下水了”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鸬鹚训练有素;渔人悠然自得……)这“一抹”抹出了什么?(抹出了鱼儿;抹出了收获;抹出了快乐;抹出了富裕……)。

在执教《春天的雨点》一课时,有位教师抓住关键词“搂”进行教学:谁经常搂你?(妈妈)搂着达丽玛的是妈妈吗?我们来看看她的年龄,(乌罕娜:21岁,达丽玛:10岁)这么一位年轻的姑娘,在没有雨伞的情况下,将这么大的学生当作孩子一样搂在怀里,她不但像妈妈,更甚于妈妈。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四、写作渗透,追求“语文味”

崔峦老师在一篇讲话稿中提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确,我們的阅读教学应该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阅读教学弥漫浓郁的语文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更离不开扎实的语言训练。

在学习了《匆匆》一课后,支恒老师让学生用心灵倾诉——读了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后,在空白处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有学生写道:我们的生命皆由时间组成,片刻时间的浪费,就是虚掷一部分生命;有学生写道:生命无时无刻都在流逝,但我们可以把握这有限的时间,使其迅速升值;还有学生写道:今天的天空不会飞出昨天的鸟……学生有感而发,感受如此深刻如此富有哲理富有诗意,语文素养也在训练中不知不觉提升。

五、课堂评价,评出“语文味”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是饱学之士,还应该是谐趣之人。于无痕处育人,在不经意间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于永正老师教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被喷雾剂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气”又有“力”。于是便入情入境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读”味、“品”味、“写”味,教师身上的书卷味,教师评价的谐趣味,浓浓充盈在课堂之中。我愿意带着身上袅袅的书香走进我的课堂,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言语文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