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素养培养的思考

2017-05-13 23:33杨德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文本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无论是高效课堂建设还是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展开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大讨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们却不知道語文究竟要给学生教授一些什么?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确实有点不可思议。过去,我们说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我们一直将语文当作一门科学课程来学习,使用的方法,使用的策略,学习的内容等都是科学的。但是随着韩军老师张扬人文精神,反对将语文学科看作是一门科学课程,语文教育界开始进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大讨论。或者扛起人文论的大旗,对工具性进行挞伐,或者将语文看作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持守传统语文教学的底线,为学生打好语文的底子而努力的工作。还有些迷惑在课改的喧闹之中不能自拔,今天一套方法,明天一套模式,走马灯似地将时兴的东西在自己的教学中贩卖一遍,最后,却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语文的魂,所谓的失魂落魄,就是这种现象吧!总而言之,无论是人文论还是工具论,抑或是人文论与工具论相结合,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学,都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的乱象。或者语文教学成了人文教育课,没有了语文性,或者是因为有了语文性而缺乏人文性。

一、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不能不这样追问。当我们抛弃了语文知识,我们究竟能给学生一些什么?是人文精神吗?如果是人文精神,那么,其它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什么非要语文课呢?如果撇开了语文的科学性,那么,语文最后究竟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呢?有许多论者提出语文姓“语”,那么语言的学习需不需要语法修辞知识这些东西,语言的学习是由感性到感性,还是由感性到理性,这也是问题。如果语言的学习停留在感性阶段,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否会提高?篇章结构这些东西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究竟有什么作用?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什么作用?我们在抛弃了语文知识的同时,我们是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

叶圣陶在谈到语文教学时说,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我们如何理解叶老的这个论断?语文的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我们怎么理解叶老的思维能力?是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形象思维能力?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语文教育研究界,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时下,我们更多地纠缠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我们并没有探究语文教学的本质之所在。我想,叶老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将语文教学的本质归结为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抓住了了问题的实质。语文就是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地将语言文字学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但是为什么语文教学效率很低呢?

当前,我们所谓的高效课堂,我们所谓的有效教学,高效或者有效的前提是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张力状态,这些都是检验语文教学是否有效或者高效的标准。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活动就形成了人们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活动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活动一起的,没有了思维活动,言语的实践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所学习的文本是言语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作者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对象就是文本中所描写的生活现象,语言里面渗透着作者的思维活动,因此,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离开对作者思维的把握,也就毫无意义。

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语言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而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深处,没有触摸作者的思路,没有从生活这个层面上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使用,结果,语言文字还是外在对学生的认知纳入报道他们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语言能力。

二、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语言文字背后的生活的感觉能力的培养

就语文教学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当然这种学习不是过去的那种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机械的学习,而是建立在对语言的感悟基础上的学习。而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更重要的是对语言背后的生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也是对作者的思想认识的体验和感悟。看起来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是这种修辞手法是在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情景下的产物,既有作者的特定的思想感情在里面,也有作者的认识在里面,还有作者的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感受在里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单是让学生知道这些修辞手法的含义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能力。我们既要拿作者的修辞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同时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实践锻炼,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特殊的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才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语言干瘪,语无伦次,一方面与学生的词汇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与学生对事物的感觉能力有关,而且这种感觉能力更为关键,更为重要。因此,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要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认识结合起来,而不是凌驾于这个基础之上。

就文章的结构来说,文章的结构看起来是一种手法,其实只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学习语文不仅仅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开头,这样结尾,更重要的是这样开头和结尾的根据是什么。我们要将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我们要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内心的理路,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文章结构的高妙之处。所谓的写作手法,说穿了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有着怎样的认识就有着怎样认识结构文章的方法。

三、阅读活动是学生深度思维参与的一种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都是重头戏。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对文本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写了什么的认识,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等。传统语文教学更多的重视了分析讲解,更多的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本,他们的思想没有与作者的思想达到同频共振的效应,因此,语言文字与学生总是隔着一层。他们不知道语言是反映特定事物的语言,是表达特定情感的语言。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触摸语言,更多的是触摸到语言背后的事物,触摸到语言背后的作者的思想。学生透过语言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们的眼前不能浮现出一幅生活的画面,那么语言永远都外在于他们的认识。我们所说的语感,归根究底,还是学生在语言和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对事物和语言的直觉,这种直觉能力越强,其语感也就越强。因此,语文教学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还要让学生体验到他们内在的心理状况。

随着现代主义理论的盛行,知人论世说遭到了诟病,但是,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知人论世,而且也只有知人论世,我们才能深入地挖掘到文本内在的东西,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我们站在作者的思维高度来认识文本,我们是站在生活的角度来思考文本还是站在文字的角度来理解文本。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是对文本背后的作者思维的探究,是对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体验的生活的深度体验。或者说是对作者思维的体验。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停留在文字层面,没有透过文字深入到文本的内部,谈及到更深层次的作者的思路,没有探究到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整个语文教学浮在上面,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语文姓语,这是不错的。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和根本,离开了语言性,语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的参与。

我们说的个性化的教学,我们说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关键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去体验语言,感悟语言,让文本演化做学生的血肉,融入到他们的生命深处,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放牧生命的境界。

(杨德华 甘肃省山丹县三立学校 734100)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言文字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