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黑金”

2017-05-13 13:25刘丽艳徐宏宇
活力 2017年2期
关键词:黑金黑木耳木耳

刘丽艳+徐宏宇

黑龙江省友谊农场近几年加大调优种植结构,创新合作模式,助力精准扶贫,致富路上大踏步,以大棚二次利用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黑木耳种植,可谓沃土出“黑金”,致富当首选。

目前,黑木耳人工培植以段木的和袋料的为主。2016年,友谊农场一班人把目光瞄向大棚二次利用,新探索,结新硕果,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友谊农场利用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418栋育秧大棚种植菌棒334.7万棒,实现木耳菌产值1000万元以上效益超过330万元,劳务增收达到300万元。

变“废”为宝 种木耳成大棚利用新宠儿

为解决大棚闲置,提高利用产出效率的难题,2016年,友谊农场把这个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食用菌栽培项目,作为落实水稻大棚二次利用的重点发展目标。通过典型引路、龙头带动、示范推广、规模经营,全面推进食用菌产业,成为拓宽职工增收致富的又一新渠道。除种植木耳外,还分别种植蘑菇、西瓜、豆角、红小豆等经济作物。去年,友谊农场有9350栋大棚实现了二次利用,为种植户带来千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仅大棚黑木耳一项种植利润达330万元,真正使以往闲置的水稻大棚变成了如今的 “致富棚”。

合作经营 比翼齐飞双增收

“我在合作社有5000个菌棒,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今年能多收入将近2万元。”贫困户兰福才见到记者时高兴地说。

在发展黑木耳产业过程中,农场引进合作社经营模式,结束了单纯依靠章程约束规范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用利益联结的方式增强成员参与经营活动的自觉性,打破传统以人为主体、以规模比例分红的合作社结构,改变对技术人才“租”、“雇”的劳动关系,创新倡导成立以技术为主体、以贡献率分红、合作社企业化经营为结构的新型合作社,建立“技术人才+合作社+基地+社员”的新型劳动关系。技术主体不受地域限制、人才分红不受投资规模限制、生产经营不受行政命令限制的“三不限”和大棚设施免费使用等优惠政策,生产经营全程公开。

有着15年生产经验的女职工翟艳玲,凭借技术优势,在农场成立了“金地源”黑木耳生产合作社,对第九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水稻育秧基地进行整体经营,带领职工群众开展企业化生产,种植规模5万棒。在成熟的技术支持下,当年发展当年获利,70万棒7次采摘,产量超过4万斤,采摘量接近20万斤,纯利润超过5万元。翟艳玲拿到15%的技术贡献率分红,成员投入的每棒效益超过1元。

精准帮扶 为贫困户脱困架桥梁

农场把木耳栽培作为今年“精准帮扶”的一项致富措施和新途径 ,按照“合作社+农户+扶贫对象+大棚基地”的方式进行生产,黑木耳合作社联合精准扶贫户入股,87名社员中有22人为贫困户。

农场党员干部自筹资金10万余元为贫困户采购木耳菌5万棒入社,解决了小户、散户市场化不强的难题。先行垫付资金帮助困难户购买黑木耳菌棒,采取扶贫先扶思、扶思需扶志、扶志必扶智的新扶贫方法,实施扶贫项目与二次劳务形成有机结合,为确保销路畅通,农场成立了木耳生产销售合作社,通过菌种统一采购、生产统一管理、立品统一销售的办法,利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销售结束后,由合作社把扶贫人员投入的成本直接返还给本人,剩余的利润直接交给贫困户,形成了精准扶贫双方的良性循环。

2016年年底,22名低收入人员人均增收8000元,合计17.6万元的基础上,還为其中8名贫困户再次提供采摘和晾晒工作岗位,再次创收3000多元,真正做到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人施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而今,新年伊始,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思想。我们欣喜地看到,友谊农场一班人又在商议加大大棚二次利用新探索的步伐。

“黑金”,必将再度结出沉甸甸的新硕果。

“黑金”之路,必将在友谊农场那10667公顷的沃土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黑金黑木耳木耳
炫目黑金
会“变身”的黑木耳
黑金变奏
黑木耳成为扎赉特旗农民致富新产业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木耳变形记
“黑金”睡了
黑木耳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