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村土家族人生本质观的调查

2017-05-13 00:53田锐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田锐

摘 要:普村土家族人生本质观念不同于哲学家对人生本质的讨论,具有当地人独特的看法,并更符合生活实际,指导着当地人的生活与思维。而近代哲学家则开始放弃对人生本质的思辨,并强调在语言与生活中理解人生本质。普村人生本质观念的调查既符合人类学的研究需要,也符合当今哲学的研究需要。普村人认为人的本质是家人及自己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普村;人生本质;实地调查;哲学讨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53-02

普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下的某个村落。“利川市位于鄂西南,地处巫山流域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处,为清江、郁江发源地。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利川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区位和自然条件独特的一个县级市。”

“普村”是一个化名,所代表的是利川市某个现实村落。其概况背景是利川市,地貌、气候、历史等都符合利川基本概况的一部分。普村是一个向阳的缓坡村落,海拔700到1 200米,基本上是一个高山村落。人口约有两千人,每个家庭三到五人居多。

普村是一个向阳的缓坡,从水资源的占有或土地类型分配比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坡底有一条河流,并将东面和北面的其他村落隔开,这里基本是良田,分布着水源充沛的梯田,旱地很少,林地基本没有;坡顶是山岭,并将西面和南面的其他村落隔开,这里基本是林地,少量分布旱地;整个缓坡的中间部分,水田、旱地、林地相间分布,并具有从底到顶水田递减、旱地递增的特点,林地很少。当地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土豆等。

普村的交通变化很大,以前交通不好,现在交通便利了,有一条水泥路贯穿整个村落,进出村落都十分方便。因为交通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村民靠近公路建平房,放弃原来几乎覆盖全村的干栏式吊脚楼。普村有一所小学,村内的各种重大活动都在这所小学周围或内部举行。

普村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村民生活在一片相对集中的区域,与其他相似的村一级单位有一定的距离,并被山岭或河流隔开。总的来说,普村既是一个行政村,又是一个自然村,村民对自己的村落有认同感。

一、普村眼中的人生本质

(一)观念层次的调查

哲学家对人生本质(人是什么)的问题不仅没有一致的回答,而且已有的回答多是模糊不清的,因为这涉及真假的思辨。而在现实中,多数情况下,人的本质却是一个人们几乎不曾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情况下,比如宗教信仰指导的人生,人的本质虽得到清晰回答,却是象征意义的。当地人所能理解的“人之本质”含义属于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仅没有“人是否有本质以及是什么”的问题思维,而且对人本身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要进一步做“人的本质”主题调查,就必须向调查对象具体化解释“人的本质”含义,其中举例和寻找类似隐喻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人的生活与思维最像什么” “西藏人认为人是轮回” “西方人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有原罪的事物” “人是自私的老鼠”等等。

人的本质是活着,人死了就不是人了。活着嘛,就是生存,要有吃有喝,有穿有住,还要有老婆孩子。人就是更好的生活,生孩子,孝敬父母,这些都是必需的。你说我天天这么辛苦干啥,不就是为了孩子与父母更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没有为什么,就是人必需的。

调查对象口中的“必须”就是人的根本,不言自明。也就是说当地人的生活与思维世界的起点就是家人与自己更好的生活,这不需要再做任何解释。如果继续追问,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这种基本认识的循环或在这种认识上建立的不同生活方式。

以上是从肯定和正面的角度调查人是什么,下面从否定和反面的角度调查这个问题即人不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清晰的。每个人非常清楚自身与自然界、生物界、动物界的界限,除了人不是的所有物之外就是人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当地人有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

“你是动物”是骂人的话,而“你是高级动物”就不是骂人的话。我们不是石头,因为我们可以随便动。我们不是猪,我们不会随便被杀。我们不是牛,我们才不会傻傻地干活呢。我不是死的,我们是活的。我们不是房子,我们不是车子,我们不是钱……

在观念上,当地人用家人与自己更好的生活来定义人的本质。这看似不符合哲学的本质定义,却在内容上是符合的。认识本质即认识根本性质的,而那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则是所能认识的本质。同时,当地人的回答也符合人类学的研究体系,也许有人将当地人“人之本质”看法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人之本质”,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二者仅有关系的相似,却未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人不是什么”的回答是清晰的和无限的,“人是什么”的回答是相对模糊和有限的,二者的共同调查,肯定了当地人的公理:人是家人和自己更好的生活,这既是目的,更是人本身。

(二)行为层次的调查

过年是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仪式,结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过渡仪式。当地人最重视这两个仪式。这两个仪式与 “人之本质”有行为反映之效。

过年有两件大事,其一是全家人一起吃团年饭,一般都有猪头吃;其二是拜祭祖辈坟墓和祭祀灶神、土地神、保护神等,都主要是献上香烛、阴钱,少量饭酒。一起吃团年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明确的,期望家庭和睦并强化家人间的内在联系。而其他节日,并不在意家人是否皆在场,甚至可以寻人代替,足以说明不是与家人关系最紧密的节日不会得到最大的重视。过年围绕家人即自身存在而存在的儀式,在行为上解释了当地人的“人之本质”观念。拜祭活动则体现在“人之本质”的“更好”层面上,其象征意义可以在祭拜之词中得到说明。

拜祖(去世的长辈亲人,而非祖先):给您送钱(阴币)了,快来享用。请祖上显灵,一定要保佑我家明年猪下更多的小仔,保佑我家苞谷粮食多产,保佑我家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保佑小娃成绩越来越好。

结婚仪式是当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把它视为最重要足以说明结婚意味着当地人的人生是什么。虽然因为现在把是否领证当作是否合法结婚的参考,人们对婚姻仪式的重要程度的强调有所下降,但却不能忽略它的最重要性。访谈中,多数情况下,当地人的记忆最清晰的是结婚仪式举行的时间,并把它视为人生分期的决定性事件和标志。结婚仪式反映了当地人的“人之本质”观念。

我觉得自己必须做的和最成功的事情是娶到如今的妻子,不是因为她有多么能干、多么好看,而是因为娶到妻子代表我作为人的(标志)。我就是要娶个媳妇,生个娃。我要是娶不到她,估计周围(左邻右舍)都不会认为我是“人”,会觉得我欠点什么。

虽然小时候没放弃追求一个帅气的小伙结婚,给他生娃娃,但觉得人生就是结婚生活,照顾家人和理解家人,所以我在合适的那一年嫁给了他,幸不幸福我说不上,反正我觉得自己必须结婚,这是给家人和自己的一个交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易达成“人之本质”认识的相互默契。在教育孩子时,当地人非常重视孩子的“人之本质”观念教育,家长或长辈可能用权威说服与惩罚强迫方式以及环境熏陶让孩子接受“人是家人与自己的更好生活”的观念,而至于为什么是这样,从不做过多解释,而是强调不言自明或祖辈人都是这么想的。

二、哲学家眼中的人生本质

近代西方哲学非常重视对“人是什么”的思考。叔本华提出人的本质是意志的观念,是康德的物自体概念的批判性继承。他认为人的意志在无聊与痛苦中徘徊,“意志达不到目标、受到阻碍时就痛苦;达到目标时会满足和幸福,但这种满足和幸福会很快变成无聊,然后开始新的追求。这新的追求必然还会受到阻碍,因此我们会继续痛苦[1]。”

尼采提出了一种权力意志学说。权力意志强调酒神精神,而酒神“节庆所做的主要事情差不多都是性的极度放纵”[2]。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生命中所拥有的酒神精神应该得到肯定,包括痛苦与欢乐。人的显性是阿波罗神,而人的隐性则是狄奥尼索斯神,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了人是什么的问题,特别强调性的原始力(性即力比多,概念比中文语境中“性”范围广)。人的本质是本能,在人生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性冲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男孩子的恋母情结与女孩子的恋父情结。

卡西尔从“符号理论”出发,阐释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即人本身。“人的劳作怎样,人的本质也就怎样;人的创造性活动如何,人性的面貌也就如何”[3]。人的本质表现为文化,其内容则是符号。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存在者”的人生观念。“存在与存在着有着严格的区分,存在者是指某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它是因为‘存在而成为其自身的,也就是说,存在是一切存在者得以成其为自身的先决条件,没有存在就没有存在者”[4]。 人是什么是一个关于存在者的问题,而不是关于存在的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丧失了存在的思考,而成为存在者,即沉沦于生活。

马克思及所代表的哲学领域,对人是什么有一个经典的回答: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强调从关系(社会就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从个体(个体即本体)角度进行人生本质研究,将人本体转化为关系本体。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的意思必定是在世界之外。在世界中一切东西都如本来面目,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实际上所发生的。其中没有任何价值——如果它有价值的话,它就没有价值了”。“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5],否则就是空洞的和无意思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发表,标志着人是什么的哲学思考的结束。

三、结语

哲学家对人生本质的讨论从一般到极端抽象,再到生活,正好回到人类学家对人生本质类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从这个角度看,进行人生本质的人类学实地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普村人对人生本质的看法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既简单又实用,这与哲学家对人生本质的认识既抽象又远离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到维特根斯坦,哲学家开始放弃对人生本质的哲学思辨,并强调回到生活本身那些不言自明的语言与信念,而普村人对人生本质的看法即是如此。

普村人相信人是“家人及自己更好的生活”。人们把人理解为一种生活的动态,而不是一种存在的静态。人生本质的人类学实地调查给了认识人生本质的另外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24-127.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9.

[3]卡西爾.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82.

[4]韩秋红.现代西方哲学概论[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88.

[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