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文增彦+吕志清
摘要:茶翅蝽已成为我国北方林木果树的重大害虫之一,成虫、若虫均可为害,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果品质量。本文介绍该虫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对该虫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翅蝽;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9.041
茶翅蝽又名臭板虫,梨蝽象,属半翅目,蝽科,是一种食性较杂、分布很广的农林果树害虫。国内除了在新疆和青海地区没有报道发生过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和希腊等地。茶翅蝽寄主范围广泛,据调查该虫可以为害300多种植物,主要为害榆树、梧桐、唐棣、泡桐、柿了、楓树、桑树、槐树等树木,也可为害梨、苹果、桃、榛子、樱桃、杏、海棠、胡桃等果树,此外还为害大豆、菜豆、辣椒、茄子、黄瓜等作物。该虫以若虫和成虫为害枝叶和果实,利用口器刺入植物枝条、嫩稍、花蕾及果实,吸取汁液,受害后的枝芽生长缓慢、发育不良,造成树势衰弱;果实被害后害处变褐、变硬,部分果实上会出现凹陷,严重时致使落果,造成果品质量下降。一般幼苗及幼树受害时常造成生长衰弱,叶片变黄脱落,枝条枯死,直至死亡。近年来该虫为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果树的产量,同时因刺吸造成的伤口易被病菌感染,泡桐丛枝病主要传播寄主昆虫就是茶翅蝽。因此,茶翅蝽的危害发生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形态特征
1.1成虫
体长12~16毫米,宽6.5~9.0 毫米。身体扁平略呈椭圆形,茶褐色、淡褐色或黄褐色,体背具黑色刻点或金绿色闪光的刻点;有的个体具有金绿色或紫绿色光泽。触角共5节,黄褐色,其中第4节中部黑褐色,两端黄白色,第5节大部分为黑褐色,基端为黄白色。头三角形,向前突出,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前缘具有4个黄褐色横列小斑点,小盾片三角形,末端盾圆,基部具有5个淡黄色小斑点,两侧端角的褐色点较大。翅褐色,基部色较深,淡黑褐色,端部翅脉的颜色也较深。侧接缘黄相间,腹部腹面淡黄白色。
1.2卵
短圆筒形,长约0.9 ~1.2毫米,从上方看为球形,具假卵盖,中央微微隆起,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初产时青白色、近孵化时变深褐色,若虫即将孵化时卵壳上方出现黑色的三角口。
1.3若虫
共5龄,初孵若虫近圆形,体长约1.5毫米,头部黑色,腹部淡橙黄色,各腹节两侧节间有一长方形黑斑,共8对,触角第3节、第4节及第5节可见白色环斑。2龄若虫体长约3.0~3.3毫米,淡褐色,头部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具有黑斑。前胸背板侧缘具6对不等长的刺突。3龄若虫体长约4.5~5毫米,棕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具有4对刺突,腹部各节背板及侧缘各具一黑斑,腹部背面可见3对臭腺孔,出现翅芽。4龄若虫体长约8毫米,茶褐色,翅芽增大。5龄若虫体长约10~12毫米,翅芽伸达腹部第三节后缘。
1.4发生规律
茶翅蝽因地区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在南方地区一年可发生5~6代,北方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墙缝、石缝、树洞、草堆或室内、室外的屋檐下等处越冬,越冬成虫具有群集性,一般几个或十几个聚集在一起。室内越冬的成虫,如有绿色植物亦在室内可继续为害。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陆续出蛰。越冬代成虫可一直为害至6月份,7月上旬以前所产的卵,可完成一年两代的发育,7月上旬以后产的卵则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喜欢在中午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活动,交尾时间一般在晚上。成虫产卵于叶背,块产,每块卵约20~30粒,温湿度适宜时,卵期为5~9天。刚孵出的若虫不分散,聚集在卵壳上或在其附近,静伏1~2天后开始分散危害。成虫、若虫以刺吸林木果树的嫩梢和果实。据调查,茶翅蝽不同时间危害不同的寄主植物,成虫出蛰后危害泡桐、榆树、柳树、桑树和槐树等,5月中旬~7月初,茶翅蝽近70%的种群数量在泡桐树上。部分成虫6月份会转移到梨树和桃树上,苹果树和白杨树也有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梨树、桃树为害率常达到50%~80%。成虫若在8月中旬以后羽化,则不再产卵,成为越冬代成虫。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300天。9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成虫陆续越冬,10月中旬室外仍可见少量未潜藏越冬的成虫。
2防治方法
2.1物理防治
利用该虫聚集越冬的习性,采用“陷阱”等有效的诱集工具,集中诱杀越冬期越冬成虫;在果园中,进行果实、果穗套袋可以减轻其危害程度;发现卵块和初孵群集若虫及时灭杀。
2.2生物防治
保护自然天敌,小花蝽和草龄幼虫可以取食茶翅蝽的卵,三突花蛛能够捕食茶翅蝽的若虫和成虫。卵寄生蜂在茶翅蝽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茶翅蝽沟卵蜂平均寄生率达到50%,平腹小蜂寄生率可达52.6%~64.7% ,黄足沟卵蜂寄生率为60%以上。
2.3化学防治
可以采用拟除虫菊酷和新烟碱类等高效低残留的广谱性杀虫剂,于卵孵化期、成虫大发生和低龄若虫期可喷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醋乳油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连喷2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德才.茶翅蝽对北方果树的危害及生物防治[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228.
[2]蔡乐,董民,杜相革. 京郊有机苹果园茶翅蜷发生规律及控制策略[J].北方园艺,2008(11):181-183.
[3]张金平,张峰,钟永志,等. 茶翅蝽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02):166-175.
[4]王旭光,何山林,何喜娥. 果园茶翅蝽的无公害防治[J].乡村科技,2012(03):21.
作者简介:刘宝,中专学历,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林业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