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泰
人类不是跑步速度最快的动物,与四足动物相比可谓慢得可怜,既没有尖牙利爪,也没有跳高跳远的能力。刚出生的人类软弱、无助、光溜溜的,不像许多哺乳动物一出生就能走能跑,拥有基本的逃亡能力。然而在食物链上,人类其实从百万年前就已经取得上风位置,是其他物种难以匹敌的掠食者。
生物学家丹尼尔·李伯曼推论,除了发达的大脑能够协助思考策略、发明工具之外,另外一个让人类成为顶级掠食者的重要演化证据,是因为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耐力,在狩猎时,能够锲而不舍地追踪猎物,直到它们精疲力竭地倒卧在草原上,成为猎人们来之不易的大餐。借由这种因演化而具备的生理条件,像是较短的脚趾和发达的汗腺,弥补了人类先天的不足,拥有比任何物种更擅长远距离步行和跑步的能力。但是当人类从荒野步入城市,许多新事物,马车、皮鞋、石板路——都扼杀了那些天生的优越条件,原本赤脚就能克服的崎岖路况,这时却因这些便利发明而变得寸步难行。丹尼尔·李伯曼在2010 年《自然》杂志里的一篇文章中更直接地写道:“早在鞋子发明以前,人类跑得又快又好。”
为了保护因现代化而退化的双脚,篮球、慢跑和登山等各种户外用鞋的制造商无不绞尽脑汁,研发出一款又一款的运动专用鞋,协助我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走得更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登顶之路是由无数个零碎步伐所构成,如果没有一双耐用的登山鞋辅助,就像没了轮胎的车子或没有机翼的飞机。但近代登山鞋的发展并没想象中那么顺利,进度远远落后于让人类日行千里的汽车和飞机。
1786 年,人类首登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的白朗峰,该年被视为登山运动的起始年,却直到一百五十年后的1937 年,才生产了第一个橡胶鞋底并使用在登山鞋上,这个登山的重要装备,才正式从一双外观简陋、鞋底打钢钉的简陋皮靴,成为协助人类攀向高峰、走向更深更远之境的现代登山鞋。
现代的制鞋技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早期登山前辈无法想象的各种科技材质都被运用在登山鞋上,它们不仅能保护足部与脚踝免于受伤,特殊设计的鞋底作为与崎岖地面的缓冲,还能减轻上下坡时膝盖承受的压力及负担,此外,还兼具保暖、防水和防滑的功能。
登山鞋的用途
目前台湾常用的登山鞋有以下几种款式:一种是登山鞋,特点是高筒皮制鞋身和坚硬的鞋底,适合用来从事多天数的重装攀登;另一种重量较轻、鞋底较软的叫健行鞋,因为支撑性不如登山鞋,所以较适合单日来回或一个周末的行程;最后一种是雪地重装靴,在台湾使用的机会较少,特色是更高的鞋身、更硬的鞋底,鞋身一般会加入冰爪快扣的设计。
登山鞋的重量
背负的重量越大,就要选择越重的鞋子,反之,如果只是郊山步道的轻松健行,穿上轻量的健行鞋即可,犯不着穿上厚重的登山鞋来“折磨”自己的双脚。选对鞋子,就像赛车选对轮胎,足以左右这项运动的成败。登山鞋每轻200 克,就相当于登山包少了1 公斤的重量。虽然现今许多使用轻量化材质的登山鞋已经可以用来应付重装需求,但这个传统原则不会改变太多。
登山鞋的尺寸
第一次买鞋,经驗不足的我挑了双过于合脚的登山鞋,直到穿上厚厚的毛袜才晓得把脚套进鞋子有多吃力,而且忽略了自己的脚形又大又宽,居然傻乎乎地选了窄楦版,没走几趟,就因为磨脚太痛把它打入了冷宫。一般店家都会建议你购买大一号的登山鞋,但建议大家要把自己惯用的登山袜和鞋垫带过去一起试穿,如此才能精确地测出自己适合的鞋型和尺寸。试鞋的时间,建议选择下午或晚上,因为经过一天的走动双脚会略微胀大,可以避免买到过于合脚的鞋子。
登山鞋的鞋底
鞋底分为中底和大底。中底的主要用途是吸震,一双登山鞋的舒适性和耐用性取决于中底的材质。由重至轻可分为橡胶、PU 和EVA三种最常见的材质。橡胶最重,吸震效果最差,但支撑性最好,也最耐用;而又软又轻的材质避震效果较好,但使用年限短,像被称为环保鞋底的PU,如果不常使用会有水解的风险;EVA 发泡鞋底因为质轻又软,比较常被运用在跑鞋或球鞋上,但会因长时间的重量挤压而扁化。大底的材质以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为主流,鞋底刻痕深、颗粒大,主要用途是止滑和耐磨。俗称“黄金大底”的Vibram 鞋底品牌几乎有90% 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要找到不是Vibram 鞋底的登山鞋反而是种困难。
登山鞋底一直都是让人很头痛的选择,但事情总是难以两全其美,不妨从使用频率这个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鞋底。如果经常重装登山,一双重量跟支撑力都介于中间值的PU 鞋底的鞋似乎是最佳选择,当它已届使用年限,磨损的鞋身和大底其实也差不多到了退休阶段,就像汽车轮胎的胎纹如果过浅就得更换一样。
登山鞋的鞋身
登山鞋的防水功能跟防水外套一样重要。在山上经过沾满露水的箭竹、踏过积水溪流或是行走在雪地上,都很容易让登山鞋进水。用同一片皮革包覆的鞋身防水性最好、最耐用但也最重,若是多块皮革拼接的鞋身会因过多的缝线造成渗水或破损。但现在登山鞋的内层几乎都覆有防水薄膜,即用轻量、透气的尼龙当作鞋身材质,同时还有优异的防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