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军+台炳龙+姚健
摘 要:随着国家对口援疆战略的实施,教育领域针对援疆战略加快了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他们极易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有着独特的交往方式,依靠自己形成的群体规范进行群体的管理与发展。针对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特点,内地高校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与管理,利用其积极作用抵消其消极作用,保障新疆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97-03
作为民族的后备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党和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1]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领域针对援疆战略加快了新疆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多的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来到内地高校学习。由于这些大学生对内地学习生活环境不熟悉和不适应,且风俗习惯、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极易“自我抱团”,与本班、本专业、本学院的同学交流较少,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群体。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交往方式,依靠自己形成的群体规范进行群体的管理与发展。随着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探究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特点,如何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显得十分必要。
一、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美国社会群体学家梅奥教授首次提出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解释是一种自然结合形成的,成员间关系和活动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固定结构的群体[2]。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某种共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类似的生活经历、相同的兴趣爱好等使得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缘关系、亲缘关系、历史关系等。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具有自发性、民族凝聚力、排他性,以及“领导”自然形成等特点。
(一)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得他们联系紧密
文化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相似的民风民俗。例如具有穆斯林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方面必须符合穆斯林规矩。宗教习俗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力大,不同民族的同学的交流、交往为避免触及忌讳而显得拘谨。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以及学习能力等问题带来的各种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心理落差等使得在内地高校求学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陷入了与内地大学生沟通时不自信、回避、恐惧等人际交往的困境,需要来自相关文化背景、相同生活经历、相同信仰和相同价值观的本民族群体的接纳和帮助,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获得自尊,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非正式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生活上能够彼此照顾,学习上能够互相帮助探讨问题,且每逢民族的重大节日,均要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减少在新环境的不适应性与不安感。
(二)群体内多民族特征引起的差异性矛盾
内地高校中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维吾尔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都是来自新疆,整体上来说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大体相同或相近,但从个体角度上来说,个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一般情况下,群体内的成员为了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帮助,会服从群体的安排,共同遵守群体内部制定的行为规范,但是当群体内部分化明显,在某些权利分配等涉及利益的情况下会导致成员间产生矛盾,最终升级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矛盾,更严重的可能会扩大为校园群体事件,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三)高年级和人数占优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群体内的主导作用明显
内地高校中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的核心人物对群体起着控制和主导的作用,负责制定群体规范,管理群体。在这种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形成是自发的,但通常是由高年级和人数占优势的少数民族学生担任,高年级的会主动为刚进入群体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在学习上和生活上进行指导,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环境。在管理群体过程中,高年级学生的规范渗透常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民族性,低年级同学在群体活动中必须服从高年级同学的安排,如果不服从,可能会受到冷落、疏远等惩罚。
二、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一)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
组织行为学认为非正式群体有着正向和负向两种功能。正向功能可以增进组织的内聚力,强化群体成员的团队意识,促进群体的团结,对群体产生良性的影响,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当成员与群体的目标、行为方式不一致时,会出现对群体不利的影响。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成员的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同时,能够满足群体内成员的一系列合理要求,包括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及其他需要。当个体加入群体后,能够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避免孤单和恐惧。社交需求是指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可以成为好友,互相保持联系,成员间互相交流、互动,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在群体中争取一定的职位,受到别人的尊重,满足尊重的需求。在非正式群体中通过某些问题的讨论、发言,提供有参考性的意见或者建议,发挥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个人的自信心。
2.增强成员的凝聚力。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由于对群体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求程度较高,因此对群体内的行为规范比较服从,且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相似,所以容易形成比较一致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形成群体规范来调节成员间的关系。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即群体“领袖”通过行为规范管理群体所形成的类似于领导者的“权力性”影响力让成员发自内心的认可,并得到成员的拥护和尊重,从而可以增强群体内成员的凝聚力。
3.激励群体成员的作用。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或学院等正式群体中可以“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在让自己有足够安全感、责任感的非正式群体中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缺点。因此,非正式群体能够鼓励群体成员认识自我,努力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奋发向上。
4.有益于群体成员的沟通交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构成因素增多,情感状态都比较复杂,心理敏感程度较强,心理冲突加剧。因此非正式群体为成员提供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沟通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个轻松的场所,帮助大家调节心理问题,并增进情感的沟通。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每位成员都可以把平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不适应、不愉快的事情和大家毫无保留地交流,通过群体成员的沟通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使成员对这个非正式群体有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得到了许多关注和关心,减轻了他们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的恐惧感和孤单感。
5.促进学校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同时存在的,非正式群体辅助正式群体完成工作。由于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正确的鼓励和引导能够使非正式群体辅助正式群体做好相关的工作,从而促进学校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对学校的教育管理起积极作用。
(二)非正式群体的负向功能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如果引导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正式群体成员对专业、学院等正式群体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正式群体的不稳定。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自身群体意识,且相比正式群体,成员对自己群体的忠诚度、信赖度更高。当两个群体的目标不同时,会出现对集体活动不合作,参与度不高,使得正式群体的活动难以正常进行,阻碍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2.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着较严重的“从众”现象。非正式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成员进行强制性限制的非成文性的行为规范,且成员拥有强烈的情感认同,表现出一致对外的行为倾向。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学习态度等直接决定着群体内成员的行为方式。如果核心人物的价值观扭曲,或者出现极端的思想等,会对组织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群体内成员的行为或者观念极端,可能会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3.非正式群体容易导致消息传播发生扭曲。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之间接触十分频繁,有时为了保护群体会制造负面消息和谣言,干扰正常的传播渠道,特别是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论坛等途径传播一些不真实、不全面的消息,对组织内的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扭曲等反作用。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妨碍学校的正常工作,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对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一)尊重民族差异,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学习能力的不相同,他们在语言交流、学习能力、饮食生活习惯等存在各种不适应,自然就产生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进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民族差异,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如举办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欢迎会,为新生和本校学生搭建互相认识交流的平台,培养大家对“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院”的归属感。在尊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民俗习惯举办各种活动,满足他们在心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以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内地高校群体。如他们在欢庆传统的古尔邦节的时候可以举办晚会、学生座谈会,邀请学校领导参加,在轻松的气氛中加强大家的感情交流。各项奖助的评定可以适当地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宽松政策,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将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支持化作学习的动力。
(二)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正确、健康交往
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要引导非正式群体内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觀和价值观,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坦诚相待。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积极参与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学习活动,融入集体,团结同学,鼓励大家尽量多与同学进行互动,扩大交往范围,发展外向型、健康的人际关系,保证内地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组织综合素质较高的汉族学生、学生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朋友,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
(三)发挥非正式群体中“领导”的主导作用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的核心人物作为这个群体的“领导”,通过行为规范管理群体所形成的类似于领导者的“权力性”影响力,对群体的发展和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学习态度等直接决定着群体内成员的行为方式。学校应该多对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导”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带动其他成员,起到“教好一个人,影响一批人”的效果。学校可以培养非正式群体的“领导”在正式群体中承担相关工作,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帮助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适时开展一些交流座谈如召开教务、后勤、学工团委等部门联席会议,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中,向他们了解有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四)正确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的风俗,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必须要熟悉他们的生活习俗,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创新形式,多开展文化引领和思想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还应积极宣传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倡导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学习各族风俗习惯。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交流节”“民汉联谊活动”“我为家乡代言”的才艺展示大赛等校园活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文化。
总之,内地高校肩负着为新疆地区发展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的使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环境,内地高校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分析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需求,熟悉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语言、信仰等方式,努力搭建立体化培养平台,探索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差异化、个性化教育管理模式,为新疆地区发展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参考文献:
[1]娄春婷.对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15(8):153-154.
[2]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魏明静.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2012(2):71-73.
[4]孙倩,严建骏,陈晨子.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交往特点及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