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行的苦涩与美好

2017-05-13 07:03兰野
中国收藏 2017年4期
关键词:浊酒长亭芳草

兰野

远行、离别对于古人来说是很苦涩、艰难、沉重的。但也正是因为这苦涩、艰难与沉重,使得远行、离别成了古人生活中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既如此,就必须有一种比较庄严、神圣的仪式来彰显其非同寻常与重大,这仪式就是饯行。

由于出门后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诀,所以古人分外重视离别的仪式,这种重视又使得这仪式具有了深層的意味。古人最隆重的送别仪式就是为游子设宴饯行,这宴席可能设在家中,也可能设在长亭古道边。如是设在长亭古道,那是亲友陪行子走了很远,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送至阳关处,决定在此分离。临行前,摆上酒菜,让行子踏上征程受苦受难之前最后饱餐一顿。但这一天,即使美酒佳肴,在行子和送行人的嘴中也会变了味。分别在即,敬酒、唱歌、弹琴都是免不了的。还有远道而来的朋友,匆匆赶在行子出发前来见上一面,以显示他们的深情厚谊。尽管依依不舍,但那一刻终于还是来了,行子对亲友深深一揖,便转身义无反顾地踏着夕阳芳草或骑上征马绝尘而去,送行的人则泪眼迷离地望着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令古人心生伤感的不只是离别的时间之久,还因为期间包含着许许多多难以预测的因素。出门的人也许会在途中遭遇各种凶险——山洪暴发、猛兽袭击、强盗打劫等,并很可能会因此送命。于是,这远行、这离别就很可能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分别,还可能是人生中最深刻、最痛苦的诀别。

毫无疑问,离别是令古人的内心充满悲伤的,难怪江淹在《别赋》的开篇第一句就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确实,世间最令人黯然神伤的莫过于生离死别。但古人的离别并不仅仅只有苦涩,并不仅仅只有悲伤,在那苦涩与悲伤的背后,还蕴藏着另一种东西——诗意和美。

梁实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枝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别有意味。”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其所填的一首歌词中,更是充分描绘了古人送别场面的诗情画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古道、夕阳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浊酒,都是离别的意象,都是美的象征。

历史上还有一次著名的离别,即《史记》所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易水之别,展现的是人性的另一种美好。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明知出使秦国等于去赴死,但还是要去。离别的那天,太子丹及其宾客为荆轲送行,他们一律身穿白衣、头戴白帽。到易水边上,荆轲的友人高渐离击筑,荆轲则唱起了歌。一开始,歌声非常悲惋苍凉,唱得在场的人无不垂泪流涕。大家都知道,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很可能一去不回,因而所有人心里都充满了感伤。后来歌声又变得慷慨悲壮,其中有一句歌词非常著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使得在场的人怒发冲冠、慷慨激昂。荆轲出使秦国主要是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和履行自己的诺言,这种感于恩义、重于所托、言必行、行必果之举使得这场分离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生离死别,因而这样分别的场面绝不只有悲伤,它还闪烁着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人性光辉。而这光辉使得易水之别具有了慷慨悲壮之美,并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所以,古人的离别虽苦,也很美。可惜今人已很难领会古人离别的那份诗意和美了。今时的交通太发达,几百公里几个小时便可到达;加之通讯也发达,电话、手机、网络,随时随地可听见对方的声音,上网则可马上通过视频看见对方。如此一来,今人再不可能感受那种黯然销魂的离别之苦,再也不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滋味,再也不会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再也没有刻骨的相思……

这样,我们便也永远地失去了一种珍贵的东西。

猜你喜欢
浊酒长亭芳草
望月
捣练子·春
江畔行
院墙开门
美人指
游瘦西湖
小满节感怀
灯红,酒为什么绿
叼烟斗的老狼
爱上粗犷,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