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关注就业的逻辑

2017-05-13 16:22
金融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就业率增长率货币政策

2016年以来的美国加息政策牵扯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美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美元又是全球货币的霸主,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但影响本国,也影响全球各个经济体,甚至对一些国家产生较大的金融冲击。根据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那么一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该如何选择?又该如何制定货币政策才能既实现经济增长又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美国货币政策为何高度关注非农就业数据?

当前,一般认为货币政策有五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五大目标理论几乎广泛存在于国内外各种经济金融教科书中。但是,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很少有国家把上述五大目标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上述五大目标中有一些是相互一致的,比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通常情况下,就业人数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越快;而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同时,有一些目标相互之间则是矛盾的,比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据菲利普斯曲线,如果要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要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总需求的增加则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如果要降低物价上涨率,那就要求减少货币供给量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总需求的减少必然使失业率上升。同时,菲利普斯、萨缪尔森和索洛利用英国和美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的资料证实:经济增长率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总会伴随有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因此,货币政策五大目标之间存在相互一致和相互矛盾的关系,货币政策是无法同时依据这五大目标来进行制定或调整的。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货币政策与经济体构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其输入为期望的经济增长率(即货币政策制定者认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输出为经济体实际增长率,货币政策是闭环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

而闭环系统则存在周期及稳定性问题,因此该闭环系统的输入(潜在经济增长率)、输出(实际经济增长率)以及控制器(货币政策)将影响到经济体的稳定。闭环控制系统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调控目标,或者是输入、输出目标值数据失真,都会导致调控失灵,甚至导致系统失稳。根据上述分析,货币政策五大目标之间存在相互一致和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根据控制理论的原理,多目标控制系统中各目标如果无法实现解耦,其控制难度和稳定性分析高度复杂,为确保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并实现调控目标,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应该选择一个最主要、最客观、最准确且易于测量的目标。

稳定物价这一目标通常的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增长率。例如,目前各国通行的目标是希望将CPI保持在2%左右,既稳定物价,又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然而一方面CPI的统计口径比较复杂,统计的商品品种、权重、数据采集的地点等的设置或选取主观性较强,难以确保数据完全客观并具有全面代表性。并且CPI的目标值设置在什么范围也难以客观量化,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经济社会结构,其CPI最优数值区别较大。总体来说,物价稳定主要考虑的是防止通货膨胀,因此CPI(或PPI)主要是用于经济金融稳定的监测目标值。

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最期望直接取得的效果,也是各国宏观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是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并始终保持以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长期平稳地增长。然而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同样,在不同经济体、不同发展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别是很大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值或具体范围。如果用一个不够客观、准确的增长率目标作为输入控制量来进行宏观货币调控,容易导致调控效果差,甚至引发系统不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这一目标指的是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而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状况。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与自身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及发展阶段相关,这是一个长期变量。例如,我国长期保持大额的贸易顺差,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而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经济也保持了稳定。而资本的流动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正常需求,但当出现剧烈的资本流动,或产生巨额赤字时又会引发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因此国际收支平衡更多是监测经济结构合理性和经济金融稳定性的一个参考量,而不是代表经济增长的目标。

同样,金融稳定这一目标也更多是一个稳定性监测警示目标。这是一个多参数、系统性的目标,难以用一个精确、具体的数值来设定。例如,金融稳定就包含债市、股市、汇市等市场的稳定,具体监测值则更多,如债务率、市盈率、利率、汇率等等。

众所周知,美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参考目标就是非农就业数据,而不是GDP增长率。首先,就业率在五大目标中易于准确统计测算,相对于CPI(或PPI),就业情况(即非农失业率)统计数据单一、简单易行,且数据客观性强,人為干扰少,采集率高(国外一般失业民众会积极主动地登记失业情况以领取失业金)。其次,就业情况又与经济增长率有较高的相关性。经济增长快通常就业需求旺盛,而经济衰落则失业率上升(政策、福利、人口等影响就业的因素通常是暂时的或长期的,在货币政策调控周期内可视为干扰或影响很小),也就是说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高度正相关。而我们所期望实现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这里讲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技术、管理、制度安排等。而在货币政策调控的短周期内,一国(或地区)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视为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最大经济增长率(事实上货币政策对制度、管理或技术的作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再次,人力资源在各种经济资源中是一种不可留存的资源,如果不能及时地充分使用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最后,就业情况不但关系到经济增长,更关系到社会民众的生活福祉和社会稳定。获得就业机会,取得良好的收入是社会群众的根本诉求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政府也始终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这几年一直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前提下,已经连续4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00万人以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城镇新增就业指标从1000万人提高到了1100万人。因此,就业率是一个易于测量、准确客观、反映经济增长、代表经济发展诉求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其与经济增长率高度正相关,货币政策对其作用显著,且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变化周期与货币政策周期相近。因此,在货币政策五大目标中,就业率(主要是非农就业率,现代社会中工业在经济中已处于绝对核心地位,农业经济比重低,且农业人口就业情况市场化程度低)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较理想的目标值。

而在货币政策五大目标中,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均是经济、金融系统稳定性监测目标。其中物价稳定是短期目标值,而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则是长期目标。因此,货币政策调控中,可用就业情况(失业率)作为控制目标,力求实现充分就业(即社会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但是在追求实现充分就业的过程中,需要监测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防止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控制系统的不稳定,而CPI(或PPI)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监测值。当一国的CPI高于市场平均货币利率时,货币政策则不应该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或充分就业,而应考虑保持系统性稳定。工程控制领域中,在对一目标进行反馈控制时,通常会根据系统的最大稳定范围设置控制量的最大变化范围。因此上限阀值是保持系统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综上所述,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时,应选择易于测量、客观准确、代表经济增长和发展诉求的就业率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即在货币政策与经济体的闭环控制系统中,输入量应为期望的充分就业率,反馈量为社会实际就业率。而CPI(或PPI)则是系统稳定的警示监测值,货币政策在追求经济充分增长(就业率充分高)的同时,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金融失稳风险。

不过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城乡二元化现象仍然存在,大量农业人口处于半农半工状态,非农就业情况难以准确统计。因此,我国的非农就业数据统计体系需要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便为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作者为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处长)

猜你喜欢
就业率增长率货币政策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