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看,与特朗普经济政策最具可比性和参照意义的是里根的经济政策。从周期性和结构性角度探讨里根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及经验教训,有助于预期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效果。
里根的经济政策主张
1981年1月年近古稀的里根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其时美国经济处于再次衰退的前期,失业率继续上升,通胀水平居高不下。里根上任时需要解决的是经济困境中最复杂的一种问题——滞胀。
里根更具有传统共和党的色彩。里根明确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供给学派、货币主义作为其政策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里根经济学。有别于以短期需求管理和政府干预为主的凯恩斯经济学,里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复兴美国经济,其理论基础是供给学派;而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认为适度减税的结果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基,最终会导致税收增长。所以减税和简化税制促进经济增长也是里根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同时为了应对高通胀,里根经济学也包含了货币学派的内容,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胀。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及政策主张是紧缩货币政策与相对宽松财政政策的组合,主要包括大幅缩减个人和企业税收;缩减除国防以外的财政支出,特别是福利支出,平衡预算;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和干预;采用基于规则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货币供给,缩减货币供给;鼓励自由贸易,增加出口和贸易保护并非其任初的主要目标。
里根实施经济政策的特点
周期性。实际GDP在经历了1980年短暂负增长之后,再次负增长风险很高;失业率不仅高达7.4%并且有上升趋势。为了应对通胀,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已高达12%,而CPI仍连续8个季度高于11%。这种状态将里根政策置于劣势,并对其施政带来巨大挑战。
一方面,滞胀使得政策手段顾此失彼。另一方面,里根时期经济衰退有很多周期性因素,需要采取货币政策应对。但当时的高通胀环境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将货币政策单一用于遏制通胀,大幅缩减了货币供给量并提升利率。里根支持经济增长的手段基本上只有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更主要的作用是帮助供给面改革,起效时间更长,效果更持久。
但动态地看,里根所处的周期也使其经济政策具有一定优势,并给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巨大机遇。
首先,刺激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在衰退和高失业率期间更高,而在充分就业和潜在接近增长水平时则会衰减。研究显示:该乘数在深度衰退期间可达2或以上;而在产能接近充分利用时则降到0~1。其次,经济衰退意味着经济增长接近底部,随后将进入扩张阶段,经济政策的作用更容易体现。
结构性。里根时期也有许多结构性、供给面妨碍增长的因素,并且这方面的优势和机会又大于劣势和挑战。
财政支出能否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启动私有投资增长。从里根任期前后的经济数据看:私有投资增长率及其GDP贡献度在其任期之前即保持相对强劲势头,当时美国的企业平均税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阻碍私有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里根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即是大幅降低企业税率。这固然是一大挑战,但若能合理实施则能迅速转化为促进投资增长,改善供给,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会。
里根上任初美国小时产出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较低。提升生产率对里根也是一大挑战。但生产率提升与企业投资增长及科技创新密切相关。而这两项在当时均具有一定发展潜力,这也为里根经济政策实施创造了空间。
里根上任初美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尚不突出,劳动人口占比较大。以25~54岁与55岁及以上人口比值看:上世纪80年代初为1.85,略低于过去70年平均值2,并且呈上升趋势。劳动参与率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64%,并且随着婴儿潮劳动力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就业率也呈上升趋势。这几项数据说明里根任初劳动力供给充足,而养老相关的财政负担较轻。
里根上任初美国财政赤字占GDP之比为2.58%,低于历史水平2.9%;联邦公共债务(不含政府机构)占GDP之比仅为24.4%,财政政策操作空间很大。美国制造业占GDP之比达20%,制造业就业占全部就业之比达22%,这一结构有利于促增长计划的实施。
里根时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围绕在历史水平上下小幅波动,相对低和稳定。这有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增长及新企业形成。
虽然里根面对的是历史上最恶劣的经济环境之一,但从其就任之初经济环境的优劣势动态地看,其短期挑战大于机会,中期机会大于挑战,其所处周期更有利于其政策长期效果的发挥。
里根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
里根政策实施的效果呈现为一波三折,先抑后扬,先难后易,并且为后任总统开创了相对长的经济高增长时代。
里根最初的主张具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难以完全实施。经过几年实践,里根经济学的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他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各派长处,适当调整,综合运用。包括:由普遍反对政府干预变为主张一定的政府干预,将调节社会总需求与减税、放松经济干预、增加供给相结合;由单一强调减税刺激投资变为根据需要有增有减;由强调预算平衡恢复到财政赤字政策。
政策实施的结果是,边际所得税率整体降低了25%,几乎人人受益,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幅度的降税之一。但政策也带来了副作用:与缩减政府支出的意图相悖,政府支出不减反增。里根任期内政府支出与GDP之比达20.8%,与历史水平基本持平,其中国防支出占GDP之比最高时达7.6%。财政赤字占GDP之比则是先扬后抑,从1980年的2.56%上升到峰值5.7%,在任期结束之际缩减到2.7%,平均值3.89%,未能实现平衡预算的目标。最大的副作用则是使公共债务占GDP之比上升到41%,美国因此也从全球最大的国际债权国成为最大的国际债务国。随着利率高涨,1981~1985年实际广义贸易加权美元指数上升了40%,达到历史峰值。相应地经常账户也从微顺差转为逆差,并且不断迅速扩大。总的来看,里根经济政策的实施帮助美国经济更有效地摆脱了滞胀,促进了经济触底回升。
主要经验。里根时期经济困境中周期性因素更多,但他采用的却是更适于应对结构性因素的财政政策,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主要原因:
第一,从供给面看,财政政策能否有效促增长关键取决于资本、劳动力、生产率三个要素在政策实施期间的潜在增长率和增长空间。这几个要素的作用更具有长期性,但在潜在增长率和增长空间均较大的条件下,通过刺激这几个要素也可以发挥近中期作用。
在里根第一任期,除衰退期外投资呈现了较强劲增长,在其第二任期则相对减弱,但在其任期后的整个上世纪90年代,除了衰退期外,美国的投资一直保持了相对稳定强劲的增长。这说明里根的减税及公共支出政策有效地带动了私人投资增长,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较高。其任期内的长期利率平均值虽高于历史水平,但呈下降趋势(从14%到8%),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较为有限。
里根任内劳动生产率季度同比平均值达到1.66%,这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当时仍然是不错的结果,它远高于前任的0.67%。
从劳动力看,里根任期劳动参与率从63.6%上升到66.6%,非农业劳动人口从0.91亿上升1.09亿。
里根任期的这三个条件相对宽松,财政政策有效地调动了三个要素的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第二,紧缩性财政政策通常以经济增长为代价增加政府收入,降低财政赤字,而里根的经济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实现了政府收入与经济一道增长,财政赤字下降的良性循环。里根任初财政年收入只有5646亿美元,在任期末上升到10578亿美元。这一结果较好地诠释了拉夫曲线,同时也提示,宽松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来提高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以带动私人投资增长,比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更有效。
主要教训。首先,里根最初明确主张缩减政府支出和平衡预算,但由于政府支出主要是国防支出大幅上升,最终未能实现平衡预算目标。在经济衰退并且主要依靠財政政策促增长的环境下,过早缩减支出和平衡预算实际上不仅没必要,也难以实现。
其次,里根放松对储贷机构的监管,允许它们参与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导致储贷机构快速增长,并大量从事高风险业务,加上监管缺失,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储贷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