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婷+严小玲+甘炳娴+马海燕��
【关键词】针刺;艾灸;产后尿潴留
中图分类号:R714.64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34
产后尿潴留(PUR)多指产后6~8 h出现膀胱内有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或排尿不暢,经彩超或留置导尿测膀胱内残余尿量>100 ml。PUR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可引起膀胱功能和子宫收缩功能异常、泌尿道感染及产后出血等,同时不利于产后乳汁分泌,影响母乳喂养[1]。中医理论认为PUR属于“癃闭”范畴,多为产后脉络受损、气机逆乱、气滞血瘀引起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临床上对于PUR需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本研究探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PUR,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PUR患者共90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癃闭”及《中医妇科学》中“产后小便不通”的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30例,年龄20~39岁,平均(27.25±3.41)岁;经产妇10例,初产妇20例;剖宫产9例,阴道分娩21例(助产5例,自然分娩16例)。B组30例,年龄18~38岁,平均(27.33±2.96)岁;经产妇9例,初产妇21例;剖宫产9例,阴道分娩21例(助产4例,自然分娩17例)。对照组30例,年龄19~39岁,平均(27.08±3.35)岁;经产妇10例,初产妇20例;剖宫产10例,阴道分娩20例(助产6例,自然分娩14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在双侧阴陵泉穴直刺,在关元、中极、双侧水道穴、双侧归来穴平刺加电针20 min,同时在关元穴、双侧足三里穴进行艾条灸20 min,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排尿。B组在双侧膀胱俞穴直刺,在秩边穴向水道穴方向透刺,得气后出针;然后在中极穴斜刺,针尖向下,在双侧三阴交穴直刺,留针20 min,同时在关元穴行艾条灸20 min,每隔5 min对三阴交穴行针1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排尿。对照组使用热水袋热敷膀胱区15 min,同时取20 ml开塞露塞入患者肛门后,捏紧开塞露外壳使其形成负压后拔出,保留12~15 min后,叮嘱患者下床蹲坐排尿。
1.3疗效评价
治疗2 d后评价疗效。痊愈:病人能自动排尿,排尿功能稳定,排尿次数正常,残余尿<10 ml;好转:病人能自动排尿,但排尿功能不稳定,排尿次数增多,膀胱内残余尿≥10 ml;无效:病人仍不能自动排尿,借助导尿管等其他方法排尿。以痊愈加好转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AKx-D〗±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残余尿量比较
经治疗2 d后,A组残余尿量为(28.36±5.12)ml,B组为(30.17±4.82)ml,对照组为(84.71±11.52)m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6.70,P<0.001);A组、B组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UR发病率为1.7%~17.9%,是阴道分娩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有很多,包括麻醉造成中枢抑制、膀胱或盆腔神经丛在分娩中受压、分娩引起盆底神经肌肉和(或)耻骨宫颈筋膜撕裂损害、产后盆腔内淤血及产妇体力消耗过大等[4]。我国传统医学中PUR属于"癃闭"范畴,其病位在膀胱,并与肺、脾、肾、三焦有关,《素问》中曰:“旁观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燕,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认为小便通畅有赖于膀胱气化,而产后妇女素体虚弱、肺气不足,或产时劳力气伤、脾肺气虚,致膀胱气化不利、三焦通调水道失司[5]。
温通闭阻经络、化气行水、补虚扶弱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既往研究表明利用针刺结合艾灸的方法治疗产后尿潴留能取得较好效果,吴艳荣等[6]取曲骨、中极、关元、水道针刺,根据患者胖瘦程度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同时取纯艾条点燃后放入艾箱,置于小腹部施灸,结果总有效率达91.6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93%(41/54);洪媚等人[7]选取关元、中极、水道、膀胱俞、秩边、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进行针刺,之后在针刺处拔罐,结合艾箱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3.4%(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中A组患者首先给予双侧阴陵泉穴直刺,在关元、中极、双侧水道穴、双侧归来穴平刺加电针,其中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水穴,针刺该穴具有健脾祛湿利水之功;关元近膀胱,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善于振奋元气,针刺其具有补肾利尿、助膀胱气化之功;中极为膀胱经气结聚之处,取之能补肾利尿、调节水液代谢、通利水道;水道穴近膀胱,取之有助于膀胱气化、利水透湿;本组诸穴相伍、调节三焦促进气化、补益气血,同时在关元穴、双侧足三里穴艾条灸,结合灸法调节经络脏腑、振奋阳气、增强膀胱气化作用,来达到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目的。B组患者则先直刺双侧膀胱俞穴,在秩边穴向水道穴方向透刺,得气后出针,然后在中极穴斜刺,针尖向下,在双侧三阴交穴直刺,其中膀胱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肾脏养护的“保护神”,取之能利膀胱、通小便;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化湿、助膀胱气化、通调三阴经气;本组患者配合关元穴行艾条灸进行治疗。本研究A组、B组患者均采用针刺结合艾条灸来治疗产后尿潴留,结果显示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而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总有效率虽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与上述研究报道结果相符,提示针刺配合艾条灸治疗产后尿潴留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艾条灸能借助艾火促进纯阳热力与药力由表透达经络,达到调节脏腑气化、改善膀胱功能的目的,两者均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相互配合能大大增强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效果,且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慧赟.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3):356359.
[2]张玉珍.中医妇科治疗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9282.
[3]陈冬梅,焦乃军.针药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30例[J].中医研究,2011,24(9):7273.
[4]任青.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9):1820.
[5]张晓琴,刘兆娟.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874.
[6]吴艳荣,张海山,高希言.针刺加艾箱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3):179180.
[7]洪媚,宋双临.针刺拔罐加艾箱灸治疗产后尿潴留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4):369.
(收稿日期:2016-11-04修回日期:2017-03-29)
(编辑:潘明志)
基金项目:防城港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自筹项目(防科字〔2015〕5号)
作者简介:姚晓婷,女,主治医师,医学学士。Email:yaoxiaotingf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