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与ESDA的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效率的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

2017-05-13 11:47钟少颖何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年10期

钟少颖 何则

摘要 本研究从发展效率角度出发,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投入一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2和2012年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效率,并基于GIS空间分析法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国家级贫困县覆盖的面积在扩大,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和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成为目前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第二、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利用好上述资源可以促使贫困地区真正实现经济的成长发展。2002年DEA有效的贫困县主要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通过相关资源的开发已经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内生式增长”,而且这些地区基本都已经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范畴。贵州和甘肃等各类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成为DEA效率最低的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区。这两个省份地理位置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贫乏,缺乏可以支撑经济内生发展的支撑。第三、DEA有效和DEA效率偏低的贫困县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根据贫困县的空间临接性,采取集中连片的扶贫开发政策符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第四、2002-2012年间,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热、冷点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态势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关键词 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效率;时空演化;DEA;ESDA-GIS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0-013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0.017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贫困问题所困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1978-2000年,在体制改革、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和八七扶贫攻坚三个阶段后,中国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数由2.5亿减少到3000万,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挑战。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实施经济扶持的县级行政区特定称谓,研究其经济发展效益时空差异是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1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贫困地区形成原因和反贫困政策的研究主要从财政、金融政策着手。樊丽明等,张克中等,储德银等从财政分权和政府转移支付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国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李似鸿、王小华等研究了金融供给和农村信贷等金融因素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张立冬、谢婷婷研究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与反贫困的关系。章元等总结了中国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降低贫困的经验,认为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优先发展附加值低的农业未必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好方法。中国需要通过城市倾向政府推动工业化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让贫困农户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上述研究主要是利用省級层面的数据和经济计量方法对贫困和反贫困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王艳慧、钱毅乐等以连片特困区扶贫终点县为例研究了县级层面多维贫困度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潘竟虎、贾文晶等对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周侃,王传胜等从贫困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对贫困县进行地域类型识别,提出了差别化的脱贫政策建议。上述研究考察了部分或全部国家级贫困县。对国家级贫困县的相关问题从空间分异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实际上,贫困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效率偏低,单位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不高。但是,目前没有研究从全部贫困县出发研究贫困县发展的效率。

本研究从发展效率角度出发,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投入一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GIS作为空间计量测度工具,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效率空间分异与时空演化,以期为精准指导贫困县域地区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为了便于了解国家贫困县整体经济差异,分别选取了2002年和2013年公布的592个贫困县名单中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入主导型测量方法。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和用地面积及县域人口四个投入指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生产的资本投入量,人口和单位从业人员人数衡量生产的人力投入量,用地面积衡量城市生产的土地投入量。产出变量选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衡量贫困县的总体经济效益。

所有数据来自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等。县区界线、县城位置等获取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万数据库。

2.2研究方法

2.2.1数据包络分析(DEA)

本文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变动规模报酬DEA模型(BCC模型):

其中,0为标量,它所表示的经济意义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投入技术效率TE,λ为I×1常数向量;1≤Φ<+∞,1/Φ为第i个DMU的技术效率;eT=(1,1,……,1)∈EN,eT=(1,1,……,1)T∈EM

2.2.2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

ESDA是得到学界认可的较为理想的数据驱动分析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区域差异的研究中。

引入Getis-OrdG*i来判别不同空间位置上的高值与低值集聚状况。

Getis-Ord局部统计可表示为:

其中xi是要素j的属性值,wij是要素ij之间的空间权重,n为要素总数,且G*i统计是得分,因此无需做进一步计算。

2.2.3加权标准差椭圆(SDE)

SDE可以从中心性、展布性、密集性、方位和形状等五个维度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整体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过程。SDE面积反映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范围;SDE中心反映经济要素空间分布整体在二维空间上的相对位置(重心);长轴的方向(方位角,即正北方向与顺时针旋转的长轴之间的夹角)反映其在二维空间上展布的主趋势方向;长、短轴的比值可以体现要素空间分布的形态;单位标准差椭圆上分布的空间要素总量可以体现其在二维空间上展布的密集程度。

3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效率区域差异时空分析特征

3.1国家级贫困县分布变动

图1为2002年与2012年两年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分布情况。

比较调出的县与调入的县主要所在的省份以及调出调入县的个数,会发现内蒙古、陕西和山西这三个省同时进行着贫困县的调出与调入,而且調出与调入个数相当。调整后的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按所属省区来看,云南最多,其次是陕西和贵州。

3.2总体分异特征

本研究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和加权标准距离方法,基于592个县域的空间区位(经纬度),用该城市的对应效率分量要素指标值表示相应的权重,计算各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以表征其空间格局,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标准差椭圆各分量的变化,探索中国城市效率空间格局变化的时间演进特征。

SD面积反映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范围;SDE中心反映经济要素空间分布整体在二维空间上的相对位置(重心);长轴的方向(方位角,即正北方向与顺时针旋转的长轴之间的夹角)反映其在二维空间上展布的主趋势方向;长、短轴的比值可以体现要素空间分布的形态;单位标准差椭圆上分布的空间要素总量可以体现其在二维空间上展布的密集程度。

由图2可知,通过标准差椭圆5个维度的前后对比,可见相对于2002年,2012年标准差椭圆的分布方向向北旋转6°,形状相似度较高,规模略微增大,其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这说明贫困县覆盖面积的增大,也体现了扶贫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2002年DEA有效的46个县级单位主要位于以下三大区域(见图3):①青藏地区,包括青海省6个县级单位,西藏自治区3个县级单位,以及青海四川交界处的得荣县。这一区域贫困县的特征是基本全部为藏族聚集区,人口非常稀少,人口最多的县也不超过五万人。区域经济特色比较明显,总体人口和资源投入比较低,使得经济发展的效率相对较高。②燕山一太行山区、吕梁山区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包括河南省的3个县,河北的7个县和山东的5个县。这一区域贫困县的特征是人口数量比较多,大部分县人口达到一百万左右。这一区域通过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态势得到了初步的改变。③西北高原地区,主要包括陕西3个县,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级单位、甘肃2个县级单位和山西省1个县级单位。这一区域贫困县的资源比较丰富,部分地区通过资源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到2012年,上述46个DEA有效的县级单元已经有33个县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范围,其比率要远远高于总体的比例。2002年DEA综合效率排名后20位的县级单位中,主要集中在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甘肃省的4个县;山西省的3个县;陕西省的2个县;宁夏的2个县。上述地区资源比较匮乏,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使得该区域发展效率低下。到2012年上述20个DEA综合效率靠后的县级单位只有5个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范围,远远低于总体的比例。

2012年DEA有效的45个县级单位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区域:①四川青海交界处。其中包括四川5个县,青海2个县。这一区域也基本上是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人口相对稀少,区域经济特色比较明显。人口和资源投入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效率较高。②燕山一太行山区、吕梁山区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包括河南6个县,河北3个县。原来这一区域的山东省已经全部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范围。这一区域的特点是人口非常集中,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发展效率也相对较高。③西北高原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5个县,山西省4个县,甘肃省2个县,以及新疆自治区3个县级单位。这一区域的基本特征是煤炭等资源比较丰富,通过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增长较快。④云南省共5个县。云南省主要依靠发展旅游等特色经济使得上述国家级贫困县通过较低的投入获得了经济较高的增长。2012年DEA综合效率排名后20位的县级单位主要集中在贵州和甘肃两省,其中包括贵州8个县,甘肃6个县。这两个地区贫困县最大的特点是特色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综合2002和2012年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效率的情况,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基本结论:①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利用好上述资源可以促使贫困地区真正实现经济的成长发展。②贵州、甘肃两省成为中国未来扶贫开发的难点所在。这两个省份地理位置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贫乏,缺乏可以支撑经济内生发展的支撑。

3.3局部自相关性分析

为分析国家级贫困县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类型,依据样本县与其相邻县的空间关系,在5%显著水平下,把各县归为下述4类(见图4):①HH型。县域自身与相邻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均较高,二者呈正相关关联。或称扩散型。②LL型。县域自身与相邻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均较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联。或称萧索型。③LH型。县域自身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相邻县域发展程度较高,空间上表现为中心低而四周高的负相关联特征。或称空心型。④HL型。县域自身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相邻县域发展程度较低,二者负相关关联性显著,空间上表现为中心高而四周低的关联特征。或称极化型。从县域数量分布来看,2002年LL型>HH型>HL型>LH型。2012年是LL型>HH型>HL型>LH型,与2002年相比,类型排序没有变化。

2002年扩散型县相对集中三大区域,包括青藏高原地区、内蒙古中部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山地平原区。2012年扩散型县相对集中在青海四川交界区、山西内蒙古陕西三省相互交界区域。这些区域与当年DEA有效区基本重合,这说明DEA有效区有比较明显的空间邻接效应。

2002年萧索型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2年萧索型主要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相比2002年,2012年萧索型区域的面积有所减小。萧索型区域基本为集中连片特困区。

空心型和極化型的县域数目均较少,空间分布也趋于破碎化和分散化,无明显特征。

3.4热点分析

热点分析可进一步侦测出空间集聚的明显位置及区域相关的程度,找寻哪个县域对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贡献度更大,并可揭示Moran's I的全局自相关在何种程度上掩盖了局部的不稳定。本文分别计算了2002和2012年各县域人均GDP的局域空间关联系数Getis-OrdG*i,并借助ArcGIS软件将结果空间化。采用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对两个年份的局域G*i统计值进行聚类,划分为热点、次热、次冷和冷点区,得到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热点演化图(见图5)。

整体来看,2002-2012年间,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热、冷点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02年,热点分布范围较小且相对集中于晋冀鲁交界地区。2012年的热点区分布则相对集中,原有的热点区几乎全部存在,新的热点区大都由次热点区转变而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西北连片区、青海以及四川与青海交界区。2002年的冷点区存在四大片,其一是陕甘宁为核心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其二是云贵川广交界地带的高原山地区;其三是南疆地区,其四为内蒙古北部和黑龙江南部地区。冷点区在10年间也有大幅缩小的趋势。2012年冷点区空间上大幅缩小,分布更趋于碎片化且主要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区。陕甘宁为核心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冷点转化为热点及次热点。2002-2012年热点和冷点分布区域的大幅度调整说明经过长时间的扶贫开发以及贫困县自身发展环境的改变,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态势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4结论

本研究综合利用加权标准差椭圆(SDE)、局部自相关性分析、Getis-Ord G*i热点分析等方法对2002年和2012年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增长的DEA综合效率进行了空间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相对于2002年,2012年标准差椭圆的分布方向向北旋转6°,形状相似度较高,规模略微增大,其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说明国家级贫困县覆盖的面积在扩大,扶贫开发的政策在不断完善。西南地区成为目前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2)从DEA综合效率来看,2002年DEA有效的贫困县主要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通过相关资源的开发已经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内生式增长”,而且这些地区基本都已经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范畴。2012年,贵州和甘肃成为DEA效率最低的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区。这两个省份对应贫困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脱贫的难度比较大。

(3)从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来看,萧索型和扩散型的贫困县占主体。这说明DEA有效和DEA效率偏低的贫困县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根据贫困县的空间临接性,采取集中连片的扶贫开发政策符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

(4)2002-2012年间,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热、冷点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说明经过较长时间的扶贫开发以及贫困县自身发展环境的改变后,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态势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责任编辑: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