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本 情义暖家乡
——记天水九龙山禽业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茂海
1963年,马茂海出生于秦安县王尹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贫穷可以说无处不在,饿肚子是经常的事,也成了他今天最深的记忆。
自马茂海记事起,村里就有许多人往外面跑,挑着货郎担子,装着针线、剪刀以及小孩子的玩具等等,到外面去卖。那时候不为别的,大家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就是哪儿能混上饭,能填饱肚子就到哪里去,也就逐渐地形成了一种习惯,也有了秦安人挑着货担,上山下乡,走街串巷,叫卖谋生的场景。
高中毕业那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秦安,激励着有货郎传统的秦安农民外出打拼创业。20岁出头的马茂海,看着父母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他不想做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也不想再让父母操劳,便毅然决定跟随着老辈人到外面去闯一闯。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极其不便,到西藏都要坐几天的汽车,到了哪儿,要向当地的牧民推销东西,都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每天下来,两条腿都走麻了,脚上起了泡,晚上都是倒头便睡,第二天还要早起赶路,几乎每天如此。风餐露宿是可以说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经过几年的摸索,马茂海逐渐掌握了一些门道,有了经验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在西藏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百货铺。当时生意比较好做,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他便开始慢慢扩大经营范围,并在其他地方又开了几家铺面。正当他觉得经营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却迎来了1989年的抢购风浪,日用品的销售突然陷入低迷,他的百货经营也遭遇了第一次危机。
面对危机,是见好就收还是迎难而上,马茂海想了很久。在冷静思考与市场调查之后,他毅然决定转产。马茂海将散落在青海、新疆的百货商铺转让后筹资百万余元,在河西走廊地区开始了绿化苗木的栽培和销售。当时绿化苗木需求量大,市场行情好,他的业务在张掖、酒泉等地迅速扩大,业绩也越来越好。
那时,在别人看来,马茂海也算事业上小有成就,但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滋味,不能侍奉父母尽孝的痛苦,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马茂海如同百爪挠心。2001年,在经历近二十年的在外漂泊后,他决定回到老家秦安县,在那里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在跟朋友交流时,马茂海发现养殖业大有可为,蕴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加上政府不断出台鼓励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这样好的机遇面前,他开始在老家摸索养殖。由于不懂技术,刚开始的几年一直是小打小闹做些小生意,但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马茂海渐渐地摸出了门道,掌握了规模,他的养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8年,马茂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养殖经验的支持,他决定放手一搏,在麦积区中滩镇成立天水九龙山禽业养殖有限公司,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以及全自动养殖设备,发展蛋鸡标准化养殖。经过近七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总资产达1.3亿元,建成养殖规模可达44万只的全自动化蛋鸡养殖场一座、养殖规模年育雏可达96万只的全自动化育雏育成场一座,现蛋鸡育成鸡舍4栋、育雏鸡舍2栋,存栏蛋鸡33万只,存栏育雏鸡24万只,年产鲜蛋86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可达7600万元。
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马茂海心中念念不忘的却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父老,如何让他们富起来是马茂海一直怀揣的梦想和夙愿。虽然雇用一些当地农民来我们养殖场打工,解决了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是帮助农民致富的作用毕竟有限。于是马茂海开始思索如何通过发展养殖来带动他们致富的问题。
2010年以后,马茂海开始尝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由公司提供青年鸡、饲料给周边的一些农户,再派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让这些有发展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在公司的带动之下,扩大生产规模,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经过这几年的帮扶带动,现在有包括裴彩梅、裴爱珍、刘晓英、刘春录在内的120个贫困户从事畜禽养殖,相对2014年而言,年均增加收入16000元以上。为了贯彻“三农”政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富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由公司提供青年鸡、饲料,并无偿提供养殖技术给农户,公司派技术人员对农户在免疫、防疫、治病、用药等各方面积极、及时、正确地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及服务;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养殖户的自身努力,使附近的养殖户均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像中滩镇渠刘村的村民裴彩梅、裴爱珍、刘晓英、刘春录等,原来她们除了种地以外,在家养殖鸡,猪等家禽数量很少,收入微薄,自从公司开展“公司+基地+农户”以来,农户通过加入家禽养殖基地,实行规模生产,在风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除当地养殖业有了新的发展外,也带动了周边多个乡镇养殖业生产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日益稳固与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公司实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公司通过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大力倡导科学和健康养殖,引导农民转变种养观念,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不再单独种养,而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联合种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养殖农户在公司的带动下,多数户年收入超过20000元。
一个企业只有扎根老百姓,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就如同一棵树只有扎根土地,才能茁壮成长一样。在政府良好的政策、财政资金的扶持带动下,马茂海的企业有了今天的规模和成就,作为企业家,他也有义务反哺我们身边的贫困户。
马茂海表示,虽然在带动贫困养殖户发展上,他们正处在摸索阶段,做的还不够多,成效还不够显著。但他有信心,也有责任去帮助贫困养殖户发展养殖,改善生活条件,这是作为一个企业成长之后必须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马茂海相信,只要心系父老,让他们富起来才是最应该做的。他说,这也是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的最主要的体现。
(编辑:刘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