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
——《中国边疆史丛书·东北通史》新版前言

2017-05-12 07:07:09李治亭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战略地位王朝东北地区

李治亭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文化纵横·学人心迹】

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
——《中国边疆史丛书·东北通史》新版前言

李治亭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21世纪的第二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边疆史丛书》,本书即是其中之一。转眼界,10余年过去了,至去年——2016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本书。我作为本书主编兼作者至感欣慰,本书的作者们也为之高兴。在本书重版时,有必要增写一篇新前言。一方面,原版前言尚有未尽之言;一方面,历经10余年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又有新变化,有所深化,当然也有所改变。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为重版写篇前言也是适宜的。

世间一切事物,各有其生命力。一部学术著作的生命力,就在于获得社会的认同,不间断地传承下去,于是,它就有了生命力。其生命力之长短,取决于传承有多久。例如,《史记》传承至今,已历2000余年而不衰,被誉为无韵的《离骚》。如肖一山之《清代通史》已问世90余年,却是一版再版,至当代,还是一版而再版!无疑显示了它们的恒久生命力。同属学术著作,出过一版后,便销声匿迹了,其生命力就此而止。改革开放30多年中,所出各类学术著作不可胜计!但能站得住的,有传承价值的,能有几多?一部著作,能否行之久远,关键是著作本身,其内容与历史事实是否相符。历史事实永远不可改变,只要事实不错,到任何时代,都是不变的知识。同样重要的是,对历史作出科学解释,理论的分析,合乎情,顺乎理,让人心服。如达到这一水准,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仍然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象司马迁所议所论,对各式人物之评价,虽历2千余年,多属不易之论。这就是《史记》的魅力,走过了多少个不同的时代,其价值不减!

这与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文化怪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借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传播,顿时风靡全国,“洛阳纸贵”!曾几何时,这些霸气十足的所谓“名著”,早已不见了踪影!何以至此?问题就出在内容错误百出,知识不可信,这书还能读吗?迎合读者、听众的世俗需要,以调侃、戏说代替科学解读,以此娱乐大众。当大众被娱乐之后,不过获得感官的短暂满足,就再无可以回味的了。这时,这些“名著”便被撕去神圣的外衣,弃之如垃圾!

写了上面这些话,似乎离题太远,其实不然。我是有感于本书再次出版,就等于使本书的生命得已延续。由此便想到古往今来多少书,有几多久传不绝,又有几多被弃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此书绝,也就无生命可言。所以,当令今人,乃至后人,皆应引以为戒,注重著作的质量,服务于社会,不致昙花一现!

当本书将要重版时,打开原版书重读一次,虽说已过去了10多年,总的感觉,不免有几分欣慰。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傅斯年与金毓黻相继各出一部东北通史,迄至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学者先后已出版东北通史五部,本书是在这五部之后,迟至2001年出版,是为第六部,如从傅斯年作第一部东北通史算起,本书为第八部。作为一部区域史,必贯通古今(近世),自有其系统性、完整性,各有详略,字数多少不一。傅斯年写的是“史纲”,近世董万伦作“纲要”,其详略可知。金毓黻之作,名为“通史”、也仅写到元代而止,实则为半部东北史。还有三部,从30万至60万言不等。最长的一部,必推已故佟冬先生生前主编的六卷本《中国东北史》,达400余万言,为前几部的总和还要多。本书为90万言,位列八部中的第二位。这仅是“量”的差别,关键是“质”的方面,具体表现在学术创新的差异,也如同“量”的差异一样明显。各部东北史,各有优长,姑置不论,我只说说本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任何一部历史,都有其开始的时间。那么,东北地区的历史始于何时呢?这与古人类的出现息息相关。就是说,古人类的出现,标志人类历史的开始,也是一地区的历史开端。那么,东北地区是否有古人类?如果有,是本地诞育的,抑或是外来的?东北史学术界多持含混之态,有的则直书指为来自华北,云云。本书给予肯定地回答: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原生于本地,绝非外来。有辽宁营口“金牛山人”,距今30余万年,基本与“山顶洞人”同时期。往前推,更有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王府屯遗址,出土古人类遗骸,距今百万年,为全国十处百万年遗址之一。其它还有一、二十万年到几万年不等的遗址,如辽宁本溪鸽子洞、吉林安图、黑龙江呼玛十八站等多处可资证明。类似的考古发现,遍布东北大地。本书确认,东北地区是中华古人类诞育地之一。

古人类如此,中华民族的先祖于何时何地进入文明社会?提出这个问题,好像跟东北无关。恰恰相反,中华文明的曙光就出现在东北大地!20世纪八十年代,在辽宁西部接近内蒙的凌远与建平地区红山发现的女神庙与积石冢及玉猪龙等大批遗物,展现了中华文明之光,定名为“红山文化”。考古学界将该文化断为距今五千年,迄今为止,中国远古达到此种水平,惟红山一处!故定为“中华大地上第一道文明曙光”,它“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比“红山文化”还早的辽宁阜新所属查海遗址,发现一条石砌巨龙,长19.70米,又有大量玉器出土,距今八千年。这一发现,又一次震惊考古学界,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定查海遗址是中国的“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可惜,如此重大的发现和考古学界的科学结论,并未引起东北学者的关注,在东北通史中仅把它作为一般考古发现,与其它一般的发现并列,未能从中得出有创新的认识。本书以“红山文化”和查海遗址相关的大量考古发现为据,得出结论: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已遥遥领先于黄河文明,走到了人类发展史的前列!本书第一章即以“东北文明的新曙光”为题,真实再现远古东北的文明风貌,给予东北以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定位。接着,在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时,本书仍以考古发现为据,否定青铜“外来说”,以“青铜光辉照东北”的形象说法,又一次确定青铜非外来,实为本地所制造。在辽宁发现的多处冶炼青铜遗址说明了一切。

在东北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说法:东北落后!有的甚至说,自原始社会,迄止清前期,一直落后!本书拒绝这一不切实际的旧说,给予远古东北以全新的解释。文化的交流,从来就是双向进行。这指的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乃至先进与落后,等等,双方的文化必然是相互流动,此系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概莫例外。本书坚持“文化双向交流”的“文化观”,正确处理东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力主并证明中原——黄河文化影响了东北;同时,也证明东北文化注入了中原地区,甚至影响了全国。如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皆肇兴于东北,就是这些民族把东北文化带到了中原,并以政权发布政令,又把它注入到统治区域的社会生活。如此,则真实地揭示东北历史文化的真相。与此相反,在东北有一种“黄河文化中心说”,认为黄河或中原文化“辐射”到东北,才使东北有了文化。于是,举凡东北出土的文物或古代东北人生活生产所用之物,只要与中原的相似相象,便被说成是受黄河或中原文化影响所致,有的干脆说成是中原“传入”。至于东北文化对中原有何影响,诸多东北史著作却只字不提!显然,这种“文化单向”论,既违背文化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问题的要害,就是否认东北本土原生文化的存在,把东北文化统统说成是外来文化!本书与此不同,一方面,明确肯定东北大量存在的固有文化,无疑是各民族的文化创造;一方面,正确阐明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生动地反映了东北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现今已出的中国通史、断代史及地区史,有一个问题,就是写地名,不写地理。前者是一个名词概念,属抽象词,后者是实体的客观存在。地理是一地自然生成的地形地貌的景观,是历史一切现象的承载之地,也是人们活动的舞台,战争中的战场。历史与地理息息相关,没有地理,历史就成了无处可依的空中楼阁。在史学著作中,大到山川地貌,小到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都离不开对地理的具体描写,否则,历史就变得抽象而缺乏实感 。比如,写战争过程,必写具体战场,实际也是地理的再现。写战争,只有战役名,却不写战场,也是当下写军事论著的一个通病。所以,著述历史,地理必然是历史的组成部份,或者说,地理是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仅如此,地理的种种不同条件,对一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发展都起到制约作用。地理条件的优劣,对其社会实具促进或延缓之效。比如,地理条件对一场战争、战役的胜败的影响尤其明显。占据有利地形,可以稳操胜券,否则,失败机率大为增加。主张地理决定论,言而无当,但地理条件的制约也不能忽视。本书重视地理,从整体东北的自然生态,山川湖海、平原丘陵、高山旷野,皆在本书中得以充分展示。把地名具体化,历史活化,地理必不可少。

东北地属边疆,多民族聚居之地。自秦汉以降,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十分活跃,不断显示出巨大的民族活力。诸如高句丽、扶余、靺鞨、勿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直至满洲,或建地方政权,或建半壁江山,或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胜记的记录。建立过统一王朝的元、清及进入中原建政权的鲜卑、契丹、女真等,都起步于东北,在这里首先建立地方政权,再走向全国。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中原王朝与东北地方政权的关系,如何解读。首先,应确认地方政权是中原中央王朝管辖的一部份,东北地方政权隶属于中央王朝。这是无疑议的。也许,这一基本观念还不牢固,一些著作往往淡忘这一关系,在阐述东北某一地方政权时,往往把中原王朝搁一边去了,只顾及叙述地方政权的兴亡过程,几乎完全不顾及中央王朝的存在,也就忽略了两者的关系。比如,中央王朝对东北的边疆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东北地方政权对中央王朝持何种态度?是否如期朝贡?双方引发矛盾,直至战争,是非曲直,必有原因,这些问题,不可疏忽而不计,否则,就把地方政权当作一个不受中央王朝管辖的完全独立的政权。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中央王朝的影子,即使是中央王朝新君即位,标明一个新的时期已经开始,也未予反映,似乎与东北地方政权毫无关联!从理论上说,双方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份,任何割裂或忽视两者的关系,都会给东北史造成严重伤害。本书牢牢把握好两者的不可更改的关系,始终把东北地区与中央王朝看成是一个整体,才是东北通史的真实原貌。迄至今日,西方某些学者仍然顽固坚持东北不属于中国,在这一广大疆土聚居的各少数民族也不属于中国,云云。所以,如果忽略东北与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就会上西方谬论的当!

本书与其它东北通史之不同,也许是更重要的不同,这就是以“大一统”为理论指导,并作为一条主线,贯彻于全书的始终。何谓“大一统”?如《礼记》解释:“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此大一统之义也。”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统治者,家里没有两个当家人。以“一”主之,即一个国家,一个政权 ,一个统治者。其本意是,反对分裂,不要割据,维护国家政权的完全统一。这一思想,源自孔子著《春秋》,成为儒家核心的政治主张。汉代大儒董仲舒给予高度评价:“《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宜)也。”自此,“大一统”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奉为建国与治国的行动指南,最终把中国凝聚成集疆域、民族、文化与政治的不可分割的“大一统”共同体。

根据“大一统”的理论,通观中国历史数千年特别是自秦汉来两千年的王朝更替,统一、分裂再统一的不断变化,我们坚定而明确地认为,第一,东北疆土尧、舜时就是天下九洲,十二洲之一;自殷周就是中原王朝所管辖的一部份,历代在此设治,载籍甚明。以唐为例,设黑水都督府,辖黑龙江流;至元代在今黑龙江下游设“征东元帅府”,明继其后,即在此故址开设“奴儿干都挥使司”。清承袭明之遗产,在今三省之地,分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可见,代代承袭,东北地区广阔领土从来就是古今中国的组成部份;第二,在东北地区繁衍的各民族从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肃慎为东北最古老的民族,距今四千年前,相当周代就归属周管辖。其后,不论新旧民族都内向凝聚而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诸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直至满洲,先后走出东北,雄飞中原,或建半壁江山,或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功绩。第三,按照“大一统”的观点,就是在中国分裂期,我们坚持东北仍隶属中原王朝,即使东北一些民族成立地方政权,也迟早归向国家一统。而拒绝一统,形同割据,如高句丽长期独占辽东,招致隋唐两朝不断地征讨,是为国家统一而战,属正义的事业,而高句丽统治者坚持分裂、割据,背离国家“大一统”,理所应当予以否定。当然,东北少数民族打破中原王朝的统一,或乘中原王朝内乱而分裂之机,进兵中原,实现新的统一,如上提到的几个民族,也是天然合理,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无可厚非。有一种观点,斥少数民族如满洲进关是“对中国的侵略”“对汉民族征服”之论,是违背“大一统”的基本理论,也有违于历代政治家所孜孜追求的政治目标。因此,本书拒绝这些非理性的落后观念,坚持在“大一统”的理论框架内,给予东北地区的历史演变以正确地阐述。历史已经证明,“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贯穿中国数千年的历程之中;“大一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生命线,因它而把中国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关键是边疆地区及其民族必被包容其中,才使中国的“大一统”完整而无缺!

这些议论,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这在当前学界理论与认识混乱之时,更有重要理论价值。特别是近10余年来美国所谓“新清史”在中国学界盛传,就使以上所论,获得新的学术意义。“新清史”的要害问题,是要“去中国化”,公然说:“中国的概念不过是一种设想”,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存在,还否定满洲属于中国,相反,还断言:中国是满洲的一部份!“新清史”指满洲人是中国境外的“野蛮民族”,其居住地东北,以及蒙、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统统不属于中国,因此,历代王朝直至清朝对这些地区统一与统治都是非法的。清朝非中国,清朝的皇帝也不是中国的皇帝。用“新清史”的话,目的是“去中国化”“去汉族中心”。“去”之意,就是去掉。如此大胆地挑战并颠覆中国史特别是清史,实为近几十年所仅见!在“新清史”的笔下,中国边疆、国家的“大一统”,统统不存在,真正是把中国历史“虚无”了,消灭了。当然,这只不过是“新清史”学者们的一番幻想罢了!可见,本书坚持“大一统”,是在捍卫中国历史发展的这条生命线,不仅有理论意义,尤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话题还是回到本书上来。总括以上所说,就是强调并努力实践学术创新。一部学术著作,或一篇有份量的论文,其水平之高下,就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其学术生命力之长短,也必取决于学术创新。所谓创新,简言之,比之前代及当代,有哪些超越?增添什么新东西?对无争议的史实作出何种解读,提出什么新观点、新结论。纠正其中某些偏见或失误,同样是创新。如此等等。这正是本书孜孜追求的学术目标,这已成为本书各作者的强烈的学术意识即创新意识,如无此意识,创新也只是空谈而已。

主观愿望如此,如上述所谈的几个问题,是否是真创新了?有待学术界识者鉴别,更有待社会的检验。

编写一部东北通史,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要世人认识东北,如果能传世,也让世世代代的人认识东北。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意在阐明东北通史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也是帮助读者读好这部书。这里,我还要特别谈到东北通史中又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此即东北的战略地位。如果不认识东北的战略地位,就不能说真正认识东北。可惜,这个问题长期被忽略,迄今,仍未引起重视,尚不见有人给予论证。东北地区是否具有战略地位,并非人们主观的断定,而是由它自身的客观条件及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势决定的。现在,就以本书提供的史料为依据,来具体认识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在军事斗争或战争中,凡处战略地位的据点,大者为一城一地,小者一阵地,往往为兵家所必争,其地之得失,关系攻守双方之最后成败。这里所谓东北地区之战略地位,是说它在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及诸民族的格局中所处地位,得失与否,实关乎一代王朝的盛衰乃至兴亡。所谓“战略地位”的本意在此。确认“战略地位”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无论军事或政治,概莫例外。比较各边疆地区,东北之地理位置与环境优越而独特。简言之,东北距中原及辽金以后成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古称燕京)既近又便捷,陆路经辽西直达华北;海路由辽东半岛与山东隔海相望。我国西北、西南及东南等地,距中原遥远,路途艰险,历来对中原王朝不构成威胁。惟蒙古处正北方,虽说路途不远,但其地为草原地带,为单一的游牧民族,力量单弱,而且逐水草而游动,居无定所,无法确定其战略要地。地理位置之差异,彰显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独特,就使中原王朝的动向与东北息息相通。

东北地区内部的自然环境尤其优越于各边疆地区。其南临海,北向经辽河、松花江,直达黑龙江,其中,东北大平原贯通南北,无山河阻隔,又无门庭之限,即使到清代划分为三省,仍是浑然一体,从地理环境上却无法分割。平原最北端,兴安岭东西横亘,延至东南,则有张广才岭、老爷岭,再由此向南,连接长白山系,入辽东半岛,称辽东丘陵,又以千山山脉为标志,鸭绿江、图们江流淌其间,与朝鲜相分界。这一山脉系统已把本地区的北、东、南基本封闭,而其西,面对内蒙大草原,呈开放之状,出入无限制,亦无设防,故游牧民族的活动从无障碍。

比之西南地区如云贵,“地无三尺平”,穷山恶水;比之西北,戈壁沙漠,无水人稀,又不知优越多少倍!东北土质肥沃,资源丰富,滋养了众多民族,辽东地又为汉人聚居区。在这里,可农可牧可渔可猎,经济之发达,又远胜各边疆。民族间相互交往,包括征战,加速各民族的发展,当某个民族强大,即可长驱南下、西进,给中原王朝的影响之大,又是其它边疆无可比拟的!

自然环境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固然不可忽视,但更为重要的是,东北各民族的巨大的民族活力,不断爆发出历史的主动精神,挺进中原,问鼎国家政权,直接影响甚或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约自秦始,以匈奴崛起为开端,西北诸民族十分活跃。至“五胡十六国”,我们看到,西北多个民族闯入黄河流域建国。这一切,显示出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不容置疑。持续到隋,这一格局始发生生重大变化,其战略地位转移,即东北地区取代西北,一直到清至近代,都没有改变,延至解放战争,东北还是个不可替代的战略要地,从东北开始,解放全中国遂成破竹之势。

东北地区是否真的成战略之地,即成为左右一代王朝之兴亡,仅举几例证之。

自唐初,天下安定,北及西北无战事,惟东北之高句丽仍成唐之大患,是影响唐之长治久安的重大因素。如唐太宗说:“今天下安定,惟辽东未宾……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以贞观十九年(645)为开端,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历20余年,才将立国达700年的高句丽灭亡,辽东及东北始入唐版图。唐因战胜高句丽,统一辽东,变得空前强大,而长久拥有辽东乃至东北,其统治稳固,社会安定。唐之前为隋朝,三次倾国中之力打高句丽,目标是统一辽东。其结局与唐完全不同。隋因三次大战皆败,国力耗尽,很快便亡国。

唐之亡,也与失东北密切相关。唐治下的渤海国在历200年后,终被新崛起的契丹族所灭。唐失其助,便虚弱不振,很快与隋一样结局。

如所周知,契丹族一经崛起,就势不可挡,迅速统一东北,遂剑指中原,北宋无力阻挡,即以优厚条件与之讲和。宋辽平分天下,辽因得东北而强大,宋则失东北,勉强维持统治。东北之得失,成双方势力消长的主因之一。

继契丹之后,女真族勃兴,再次把东北推上战略地位。女真人强大,首先打败契丹在东北的统治势力,建大金国,成为这一广阔土地的统治者,即奔驰向中原。辽因失东北而无助,遂亡于金之剑锋之下。北宋被迫南逃,至浙江立国,更远离中原至东北,毫无作为,仅苟延残喘而已!金与南宋划江为守,以东北为依靠,尚得百余年之安。

蒙古兴于东北地区之澣难河,首先,彻底消灭金国在东北的统治,金失东北,遂至而失国。蒙古得东北,一举而得天下!

辽、金、元三朝为三个游牧民族所建,皆以东北为诞育地,从这里走向中原,一统天下或得半壁江山。这三个发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真的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创造出一页页崭新的历史!这就是东北所处战略地位所发挥的作用。

明朝之兴,起于南方,似乎与东北无关。其实,元对东北已失控,其皇室纷争,极大地削弱了元之实力,故明自南京北伐而得手,终逼使元顺帝率皇室及余部逃离北京。元之退出,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他选择了“正北方”,却未去东北,遂使其丧失东山再起的机会。

明一得北京,明太祖朱元璋即发出辽东必守的指令,此系洪武九年(1376),他说:“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即宁,斯必戍守。” 从发令时间之早,说话的口气,有与元朝抢占东北的意思。可惜,元之余部逃向北及西北,无暇顾及东北,明军便从容收拾,招降元之残兵败将,遂得一统!

明朝充分认识到辽东及东北的战略地位,全力打造并尽力予以营建。前引明太祖必守辽东之论五年后,即洪武十四年筑山海关,以拱卫中原。正统时,辽东都指挥佥事毕恭对辽东的战略地位作出深刻评估:辽东“东逾鸭绿而控朝鲜,西接山海而拱京畿,南跨溟渤而连青、冀,北越辽河而亘沙漠……辽东乃东北之雄藩,实国家之重镇。”

至嘉靖,明高层对辽东所处战略地位的认识更为深刻:“辽,北拒诸胡,南扼朝鲜,东控夫余、真番之境,负山阻海,地险而要。中国得之,则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国,故其离合实关乎中国之盛衰。” 明之兴亡史,恰好证明此论断的正确无误。如我之师孙文良先生生前有言:“明亡始于辽亡,辽亡影响明亡。”此论又是对明亡历程的精辟的理论概括。事实正是如此。明之亡是从失去辽东进而失去东北而开始的,历28年后,即从后金建国(1616)至明亡之日——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恰好是明军撤离在东北的最后一座城宁远(辽宁兴城),也就是说,明全失东北之日,正是明亡国之时!

与此同时,后金——清从起兵,到统一全东北之时,也正是得天下之日!

明清兴亡的过程,更具说服力地证明一条规律:得东北者,得天下;失东北者,亦失天下!

辽东(东北)的战略地位,连朝鲜人也看得明白,做出精彩地评断:“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何也?诚以平野旷野一望千里,守之则难为力,弃之则胡虏长驱,无门庭之限,此所以为中国必争之地,而虽殚天下之力守之,然后天下可安也”。

无疑,李氏朝鲜贴近东北,与辽东不过是两江(鸭绿江与图们江)之隔,既熟悉山川地势,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故能做出如此精辟地分析,得出令人信服地结论。

历史继续证明辽东(东北)为兵家所必争。如,张作霖统一东北,率兵进京争衡天下;日本阴谋夺占东北,既而进关,全面侵华,受中华民族全民族抗击及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援,日本的阴谋才未能得逞!

国共两党争夺东北,又一次再现历史活剧:我党抢得东北,拥百万之众,汹涌进关,势不可挡!先(北)平(天)津,次淮海,再和平得南京,蒋介石逃到台湾。全中国大解放!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我党得东北,果然得天下;蒋介石失东北即失天下!如明之亡始于辽东,而今,蒋介石之亡也是从失东北才开始的。这一过程及结局, 都是东北(辽东)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

列举以上事例,可知东北的战略地位非同小可,甚至关系全局,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局之成败实际起到关键作用。这就是东北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命运;东北的动向,包括其民族的活动,总是跟中原王朝的治乱息息相关。一句话,守住东北,“天下可安”!

东北对于中国历代之重要,中国历史进程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如上引,古之学者或有识之士对此已发表深刻见解,传至现在,仍是不易之论。可惜,当代学者尚未认识,即使东北本土的专业学者也少有留意。显然,有关东北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这一重大问题远未在学术界形成共识,实在说,还未被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被东北自古“落后论”所屏蔽,岂能认识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最近,偶读《傅斯年文集》第四卷,内有一篇《中国要和东北共存亡》,写于1946年。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没有了东北,中国永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一等国……中国必永为贪、病、愚之国”。读后,不禁令人感叹:傅斯年才是真正认识东北的当代中国第一人!自那时,迄于今,已过去了正好70年,有傅氏识东北者竟有几人!

可惜,在我主持编写这部东北通史时,尚无缘读傅氏此文,不知其论。不过,略感自慰的是,本书所阐发的认识,确与傅氏之论不谋而合。当然,如当时读到,肯定会受启发,必将深化对东北的认识。我要强调的是,傅氏所论,是对历史上东北的地位的总结,也是对他所处时局的精辟概括,对当代中国同样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现在的问题是,东北地区已经是中国牢牢不可分的一部份,还能设定“没有东北”会如何吗?的确,这个设定并无现实的危险,也就失去现实意义。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果弱化东北,不发展它,不推进它的建设,与“没有了东北”的结果是一样的!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中,东北处东北亚之中心地带,诸如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环恃,不然而喻,东北之强弱,必然影响中国之国力,也必影响中国之国际地位的认定!这就是说,在历千百年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仍然不变!

本书以大量的史实叙事,演绎了东北地区千万年的历史进程,为认识东北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据,如能读懂了这些史事,也就读懂了东北!

不必讳言,本书之不足,或出现失误,也在意料之中。期待读者、有识之士及同行专家学者予以指正。

2017年1月8日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马氏殿当

The Hui“aunt” forms of address’regional variations/Xu Nuo

6

Analysis the heritage of the manchu folk culture/Song Shanshan

11

Research ways and methods of“Crown of Liaodong scholars” /Chu Guoqing

17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Li Dexiang

42

Rectification the name of ambition/Wang Shirong

46

Prototype and literary creation/Wu Yumo

58

Read Wang Anyi’s novels narrative perspective/Zhang Lei

71

Talk about the mathemat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Liu Nan

87

The importance and strategy of micro era’ anti-corruption /Du Juan

93

Analyze Disney’s animation film culture creativity/Zhang Yuqi

98

Traditional culture needs education tradition to inherit/Tang Tiantian

100

Human and society/Min Jiayin

149

The subject of economic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Economic Law /Jiang Xiao

176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ulture keywords in opera selected scenes/Zhang Lili

猜你喜欢
战略地位王朝东北地区
正确看待输和赢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日本研究(2023年2期)2023-11-29 12:16:10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金桥(2018年10期)2018-10-09 07:27:44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王朝梁研究员
王朝崩溃
新时期军队建设成就概览之二 置教育训练于战略地位
军事历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