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山
房山地区宗教源起久远。据元代碑刻记载,早在东汉时期,房山的六聘山就已经创建了天开寺。房山地区的早期佛教发展史开北京地区佛教发展之先河。自隋唐至元明绵延千年的刻经事业成为房山佛教发展的主线,房山地区也由此形成了三个重要的佛教文化区——以云居寺、上方山为代表的西南佛教文化区,以谷积山为代表的东北佛教文化区和以大历禅寺、瑞云寺、显光寺为代表的西北佛教文化区。这三个佛教文化区成鼎足之势,主导着北京西南的佛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地区的佛教发展。
谷积山位于房山区大房山脉东北15公里外的青龙湖镇北车营村界,因山峰突兀如谷堆状而得名。谷积山林麓回环,远隔尘嚣,景色清幽,早在唐五代已有佛寺存在,辽金时期更成为燕京著名的佛教道场。在方圆十数里的谷积山中散布着灵鹫禅寺、谷积庵、般若禅寺、圆通寺和高桥寺等五座寺院。梵宫古塔矗立于山间,雄奇壮观。直到今日,山上仍遗存有多处文物古迹,有喇嘛庙、石碑等。
一、灵鹫禅寺
灵鹫禅寺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北,辽代寺名为谷积山院,创建年代不详。明正统五年(1440)四月八日立碑一块,碑额篆书“敕赐灵鹫禅寺”,灵鹫禅寺一名沿用至今。
寺院主要建筑矗立在中轴线上,有山门、二进殿宇和四块石碑。山门与第一进殿之间的左边有明正统五年碑。第二进殿是正殿,无梁建筑。第二进殿后墙两旁立辽、元碑各一块,辽碑为大康四年(1078)四月十五日立,元碑为大元至正七年(1347)三月立。
灵鹫禅寺后山谷中古遗迹众多,如般若禅寺寿塔(铃铛塔)、般若寺、华公墓、谷积山院塔(鞭塔)、谷积庵、谷积庵舍利宝塔、高桥寺等,都是于明英宗第一次执政的正统年间所建。其中,谷积山的三座古塔分别立在三座山上,左峰为般若禅寺寿塔,中间为谷积山院塔,右峰为谷积庵舍利宝塔。三座塔恰好分别是中国古塔最典型的三种类型: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塔。
灵鹫禅寺西北山上有一塔,即为谷积山院塔,为辽代谷积山院高僧寿塔,俗称谷积山鞭塔。塔南向,为六角七级密檐砖塔,通高6米,塔基须弥座式,塔身正面有券门可进塔,塔内穹隆顶。塔门楣原有铭文,但风化严重,字迹已不清。无刹(刹为佛塔顶部的装饰)。
二、谷积庵
谷积庵在灵鹫禅寺东北两公里许。谷积庵倾圮已久,仅存明正统“敕赐谷积庵碑”一座,高1.42米,宽0.62米,碑文记载此庵创建经过。始建年代无考,明宣德七年(1432)重建。谷積庵一进规模,坐北朝南,前有钟鼓楼,山门内正殿为毗卢殿,禅堂、库厨一应俱全。谷积庵是先于灵鹫禅寺而建造的,自谷积庵始,明人于谷积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的佛寺建设。
谷积庵东南岭上有谷积庵舍利宝塔,为白石所砌覆钵式塔,通高10余米,塔基须弥座以仰莲承托覆钵形塔身。塔身东南西北四面各安一尊汉白玉坐佛,南北两尊保存完好,东西两尊头部被损。此塔地宫原藏释迦摩尼真身舍利,因此具有重要文物、宗教、历史研究价值。
三、般若禅寺
般若禅寺在灵鹫禅寺西北2.5公里许。据明正统十三年(1448)《敕赐般若禅寺之记》考证,该寺创建于明正统年间,是继灵鹫禅寺之后,明人在谷积山创建的又一座佛寺,落成以后明英宗钦赐寺额。
般若禅寺遗址在谷积山西北的山峪内。进峪口北行少许,有石井一眼,此井是般若禅寺的遗物,即明正统创寺时于寺之南所凿石井。紧靠古井上方有一块台地,这就是般若禅寺主寺所在,现已变成农田,遗迹皆无,仔细寻找,偶尔能发现残破的石雕、青条砖和绿琉璃瓦。
西面山上是般若禅寺寿塔,又称铃铛塔。该塔为楼阁式,汉白玉砌筑,空心塔,气势最为宏大,可以登临其上俯瞰般若禅寺及灵鹫禅寺全貌。
四、高桥寺
高桥寺原名广智寺,因寺院有一座古桥高跨于山涧之上,而俗称高桥寺。高桥寺的殿堂和院墙已倒塌,在一片断壁残垣中,到处可见山寺遗留的条石、石雕残件。从遗址情形看,高桥寺坐西朝东,颇具规模。寺后有三座僧塔残基,寺左有石井一眼,井口约一尺半见方。
寺左半山间尚有僧塔残基一座。寺前脚下的山峪来路有石桥一座跨于涧间,这便是所谓“高桥”。现在古石桥还巍然屹立在山间,桥体、拱券、望柱、石护栏板等保存基本完整。古桥拱券是用青砖块按竖横竖的形式码砌而成,桥体主要是用石块砌成。石桥望柱为方形束腰柱头,上刻蒲扇叶纹图案,束腰部一圈连珠纹,在古石桥望柱中这样的石刻造型并不多见。桥身两侧墙是用开凿并未细加工的扁石块凸凹交错码砌而成,石桥整体建造十分坚固,桥身的石缝中生长出的小树、杂草等植物把石桥包围了起来,桥上杂草丛生,土遮桥面,已看不到全貌。
高桥寺的山上原有座过街塔,建在阳坡的一个方形台座上。台座开有一个东西的券洞,券洞周边用石条镶嵌,洞高3.2米,宽2.2米。过街塔的意思是“佛在塔之上,塔在过街券洞之上,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向佛行一次顶礼了”。高桥寺过街塔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过街塔,是始建于明代的藏式过街塔(据记载,高桥寺过街塔属喇嘛塔)。可惜的是,此塔在1994年被贪财者炸毁,现在只剩台座了。
五、圆通寺
圆通寺在灵鹫禅寺西北,谷积山小山坳北侧,为明西华门守门写字内使姚彪出资并募缘所修。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四月八日始建,代宗景泰五年(1454)四月八日落成。
圆通寺现已倾圮,只残存圆通殿一座。殿南向,六角形,外壁涂红色,造型别致,高3.9米,周16.5米。汉白玉券门石额镌“圆通殿”。殿顶为攒尖顶。圆通寺内有一整块巨石雕刻的盘龙藻井,当年用大点金彩饰,富丽堂皇。如今点金剥落,龙体也被人凿损,但立于殿内仰望,巨大的石雕盘龙悬于头顶,仍不减其苍劲威风之势。殿左右各竖一碑,螭首龟趺,十分高大。左为明英宗“圣旨”碑,天顺元年(1457)十一月二十一日明朝礼部所立。碑通高3.13米,宽0.94米,厚0.31米。碑额篆“圣旨”。右为开山第一代住持通悟所立“敕赐圆通寺创建记”碑,碑大小与“圣旨”碑相同。
通过这些寺庙、碑塔遗迹不难看出,谷积山佛教始于唐,兴于辽金,盛于明,衰于清末。而今,虽然不再有当年的雄伟建筑和旺盛香火,然而通过当地政府对所有遗迹的善加保护,谷积山已经成为一处寻古问佛、踏青赏景的好去处。
作者单位:房山区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