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的创新探讨

2017-05-12 23:10孙琳
南风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新媒体创新

孙琳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节目;创新

1 前言

新媒体是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支点的新型媒体形态,电子期刊、电子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都是新媒体的形式。和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相比较,新媒体被喻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摒弃了传统的媒体形式,以崭新的形式赢得人们的支持,因为快速传播、信息内容丰富等特点被人们喜爱。不仅如此,利用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或是了解各种新闻动态、娱乐信息。只要有电脑或手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全球动态。新媒体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环境。在这样快速便捷的新媒体网络包围中,电视节目逐渐被冷落,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电视节目要在新形势下寻求突破谋得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生存现状

一直以来电视节目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播放新闻信息、电视剧、广告为主。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文化节目多样化的发展,老套的电视节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电视行业的发展进入瓶颈。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电视节目信息更新太慢,观众不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资讯。由于电视节目的播放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发布信息也有具体的审核流程,所以在发布时间上相对滞后。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电视节目的报道往往没有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另外,人们在用新媒体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和网友讨论互动,这种功能是电视节目所没有的,言论自由的环境更受追捧。其次,电视广告的审核流程极其严格,对于广告宣传语的要求也有规范,很对广告片不能在电视上播放,且电视广告费更为昂贵,很多广告商纷纷转投新媒体平台。因为网络监管较为放松,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很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平台来了解新闻信息,在网络上宣传广告效果更佳。这无形中也给电视节目造成影响;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都意识到网络技术对电视创新的重要性,很多电视台都在网络上有指定的播放平台,电视节目在网络上与电视里同步播放,这样一来就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对提升节目收视率也有帮助。但是这种平台播放的方式并没有做到十全十美,因为其本质还是电视节目,受到播放时段的限制,节目只能播放一次不能满足观众循环播放的要求,只是换了另一种播放载体。

很多资深媒体人都断言,新媒将会取代电视节目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但是总結过往就会发现,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新媒体出现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每一种媒体形式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因为这样求同存异,才能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创新。但是电视节目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存发展,还是要有所改变的。

3 新媒体形势下电视节目发展的难题

3.1 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基础趋于老龄化

互联的网迅速崛起,首当其冲的是报纸行业和杂志行业等纸质传媒,但是随着技术不断更近进步,出现了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人们上网观看视频,下载高清区影音更加方便快捷,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这对电视媒体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群众的选择调查结果来看,传播媒体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年代特征。在中国,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群体更热衷于广播传媒,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群体最常使用的传输媒介是电视,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人群则是深受互联网环影响的一代人,他们更加乐于选择使用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来浏览信息。随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逐渐老化,他们观看电视节目的意愿慢慢减弱。而随着传输媒介的多样化发展,选择观看电视节目的人更是不断减少。

3.2 信息传输载体多样化

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主要以反映生活的电视栏目、题材多样的电视剧以及播放时效新闻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接触到了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资讯,电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相比之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的观看效果更佳,也更加便捷。这些设备都可以随身携带,而且只要将信息下载下来,就算没有网络也能观看,而电视节目需要大屏的电视机以及广电网络传播,不能满足观众即时观看的需求。

3.3 多元化媒体发展使竞争更加激烈

以往电视媒体的两大竞争主要是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和电视栏目之间的竞争。以前的电视节目是中央电视台一枝独秀,但是现在各地方电视台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节目,新颖的节目形式分走了央视的收视率。各地方卫视之间存在竞争,电视台的内部节目之间也存在竞争,收视率就成为优胜劣汰的标准。

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电视节目还要面临与网络平台的竞争,这种竞争更加激烈复杂因为这是两种不同形式媒体之间的竞争。除了与各视频网站和直播平台竞争,还要面对微博、微信、QQ等这些社交平台的竞争。与电视节目流行的年代不同,现在的媒体环境竞争更加激烈。电视媒体多年来积累的用户基础对于发展电视媒体行业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现下许多新媒体在网络传播中呈现给观众的很多都是电视节目的内容,由此看来,电视媒体还是有生存发展的机会 。电视媒体也在借鉴新媒体的经验,把电视节目放到新媒体平台播放,与新媒体合作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电视节目信息,让观众更了解节目信息,随时随地观看节目。

4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创新

4.1 加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观众基础,新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盛行的环境下,电视节目想要谋求突破,可以考虑借鉴新媒体的发展方式,与新媒体合作,互利互惠。参考新媒体的播出方式、节目特点、时事新闻传播速率、与观众活动等这些传统电视节目的欠缺点,利用新颖的节目吸引观众的眼球。拿新闻节目来说,通过电视播放的新闻节目和新媒体播放的新闻节目就有很大不同,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在采访时有更多的优先权,有用更多的专业设备。尽管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加及时,但是由于新媒体势力较为分散且专业性不够强,在对新闻的采访和播报往往不够专业客观。所以电视媒体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增强电视新闻的节目的可观赏性。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在做节目时可以考虑与新媒体合作,将节目播出信息公布到直播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提高电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新媒体的观众拉回电视节目的阵营。除了利用新媒体宣传电视节目,还可以建立新媒体与电视节目的互动桥梁。以电视节目的名义在微信、微博上注册账号,在电视节目播出的同时,发布有关电视节目的讨论话题,让观众边看节目边讨论。还可以设置有奖竞猜环节,用奖品吸引更多观众,提升节目收视率。

4.2 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节目形式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的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依靠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网络的基本普及,新媒体成功地打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日常,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不断削弱传统媒体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以新兴的视频网站为例,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土豆视频、乐视TV等都是深受网民喜爱,使用量较高的的视频网站,他们拥有制作节目的专业团队,不但可以转播电视节目内容还拥有自己的独创节目,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给观众更多超越传统的体验。随着视频网站运作日趋成熟,他们的制作团队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且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的审核更为宽松,使得视频网站在制作节目时花费的资金更少工作效率更高。这也是网络视频节目能够快速传播、快速更新的原因。

电视台可以考虑引进网络剧或网络综艺节目,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省去创作和制作过程的费用,还可以提升电视台的关注度,通过引进的节目让观众也关注到电视台的其他节目。当然,也可以把一些电视台独有节目的播出版权卖给视频网站,多途径多渠道传播电视节目,提升电视节目在观众之间知名度和存在感。

4.3 对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创新

无論是电视节目还是新媒体信息,观众都希望这些媒体能够带来真实有趣的内容。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因此更加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要求。和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在长期的积累中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且长期以来电视媒体在观众心中树立了公正客观的权威形象,这就是电视媒体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电视节目在按照规定执行的条件下,对节目进行创新改变,

让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符合大众口味,根据时事变化调整节目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节目,提升节目收视率促进电视节目的改革发展。

4.4 电视节目多终端播放

传统的电视节目要在电视上播放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且对于节目的播出时间有严格控制。这样一来就会增加节目制作的成本,还会影响节目的时效性。对观众来说,节目播出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观众错过了当期的节目,想要回看就不太方便。电视与网络融合,让观众在新媒体平台上也能观看到电视节目的内容,而且可以重复看、随时看。拓宽播放渠道,让电视节目在手机、电脑等多终端播放,使节目价值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传统电视节目的转型与发展。

5 结论

新媒体的兴起,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使传统媒体遭受冲击,敲响传统媒体改革的警钟。特别是近年来视频网站运行趋于成熟,电视节目想要重获新生就必须适时调整,创新节目形式,丰富电视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网络和新媒体融合,多渠道多形式播放,相互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蕾娜.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02).

[2] 李景刚.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论《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的学术价值[J].南方电视学刊,2015(06).

[3] 乐雯.中外电视节目形态比较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4(10).

[4] 白嗣新.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的理论起源[J].新闻传播,2014(02).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新媒体创新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