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航
摘 要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正向国际化方向不断深入,体育教育的改革正不断地向纵深发展。随着体育俱乐部模式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它走出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成为一种综合的体育教学形式。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意义和可行性,对其的创建提出了相对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职 体育俱乐部 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144-02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意义
1.打破传统,激发高职学生的锻炼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辅助。比如早操和体育达标测试,这两种形式对高职学生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高职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学生间的交往友谊
高职学生在学校里渴望与人交往,渴望结交新朋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比如各种健美操班,武术散打班等,参与者把运动场变成了增进友谊的活动场所,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丰富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带动了校园体育热,提高了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提高高職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
学生通过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缓解了紧张的学习压力,参加如球类、武术等活动,增强了体质,提高了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课外体育俱乐部打破了原有系别班级建制,扩大了学生的横向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学生摆脱烦恼,消除孤独,对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课外体育俱乐部实行的是学生自主管理,俱乐部的各项活动计划、竞赛和裁判安排都由学生自己组织管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创建的建议和对策
1.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创建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
近几年来,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增多,体育场地紧缺,有些体育项目无法开展,如网球、跆拳道、游泳等,对教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结合我院实际,创建体育俱乐部可能在条件上暂时还不成熟,但这种形式是大势所趋,又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创建单项课外体育
俱乐部,满足多数学生的愿望。
2.增强体育俱乐部意识,适当进行资源共享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加入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很少。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有学生组织的各类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体育俱乐部意识尚未完全普及、渗透到全体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宣传。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配备了许多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有的高职院校还拥有综合体育馆,基本上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更具多样性,对学校体育设施有更多的要求,
而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就需要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或与当地的健身俱乐部积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3.更新俱乐部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部分学生对俱乐部的性质了解不多,缺乏安排学习的能力,经常会出现无缘无故缺课、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让考核评价变成学生的活动动力,有效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提高师资队伍力量,灵活引进指导教师
在俱乐部团队中,指导教师群体是重要的组成力量,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掌握广泛的体育技能。在各单项俱乐部指导教师聘任机制上,既可以是本院教师,也可以是社会专职体校教练等,无形中增强了辅导工作间的竞争力并采用不合格的指导员随时更换的办法,既增强了课外体育俱乐部院内无人组织的现实问题,又灵活激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满足了广大学生对体育日益增长的实际要求。
5.善俱乐部管理机制
为了促进我院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就得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组织机构,比如在选择项目方面,部分学生会盲目选择项目,常会出现热门项目学生过多和冷门项目报名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展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解决好俱乐部会员分配的工作,做好前期引导工作,包括后期的调配工作。在开设项目上,要考虑到体育课上的弱势群体,帮助与关心他们,比如多开展一些适合女生参加的项目,为她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月红,邱团,农贵,等.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调查与分析[J].运动,2011,(3).
[2]张原平.俱乐部教学在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