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华
摘要:为分析林农间作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影响的情况,并制定相关的病虫害良好预防及控制的模式,针对油茶幼林当作所间作种植的大豆、金银花、花生3种作物不同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大豆及花生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控制均有一定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间作金银花达到的处理效果是最好的。3种间作模式均显著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间作大豆是调控病虫害发生最适用的一种间作模式,利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达到调控油茶幼林生态情况的目的,可促进种植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不同间作模式;油茶幼林;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185-02
1 引言
油茶是一种山茶科常绿灌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分布范围比较广,但是总体上管理水平粗放,影响了油茶产业的正常发展,由于在对油茶种植株进行种植时,其行距一般为2.0 m×2.5 m或2 m×3 m,有充足的空间可以用来进行农林间作。合理的农林间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率,为农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油茶幼林早期收益。研究主要间作金银花、花生及大豆与未实施间作的纯林,对比其病虫害发生情况。目前有关林间套作控制病虫害的研究不是很多,笔者主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展开分析。
2 试验情况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上游,东经117°56′~118°33′,北纬25°23′~26°57′。全县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为主,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5 ℃,年均无霜期260 d左右,年均降水量1800 mm左右,平均日照时数在1769.3 h左右。试验区域当地气候资源丰富,降水量充沛,霜期较短,对于农作物、林木生长非常有利。
2.1 样地设置
试验研究共设置了标准样地15个,每种间作处理方式分别设置了3个重复,油茶植株均为100株,每个样地的面积均为20 m×30 m。
2.2 试验设计
试验中分别进行金银花、大豆、花生三种间作模式和油茶纯林4种处理方式,株行距均为2 m×3 m,长势都比较好。每块样地的水肥管理等措施都相同。
2.3 研究方法
研究所進行的病虫害调查均在间作物花期后,所使用的主要采样方法为对角线五点采样法,在采样的过程之中以Z字型进行调查,针对叶面所出现的病斑大小、所占比例判断其将会对油茶出现的病害发生率以及病情指数等指标进行计算。最后使用SPSS18.0和Exe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体分析。
3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病虫害的影响
林间农作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种植模式,合理应用林间农作处理,可以显著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在保证林农作物能够顺利生长的同时,还能实现对林农间作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因而在国内的林农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实行林农间作可以对油茶幼林的林分结构进行良好调整,同时提高间作植物的病虫害预防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作物生物特性的改变还能对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产生影响。下面结合上述试验,针对3种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病虫害的影响展开分析。
3.1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害的影响
油茶的幼林容易出现的病害主要为油茶碳蛆病、油茶软腐病及油茶烟煤病等,不同间作模式对这些病害的病情指数、发病率及防治效果的影响都各不相同,通过林地试验可以发现,不同间作模式对病情指数、发病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间作油茶林主要病害发生率、病情指数都非常低,未实施间作的纯林其病情指数、病害发病率明显高于间作油茶林,由此可见,所采用的间作模式会对最终的病害控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间作模式对于油茶林炭蛆病发生率影响不同,与纯林相比其差异较为显著,但是所采用的间作处理模式不同,其所能够发生的软腐病病情指数及油茶烟煤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进行金银花的间作对于控制炭蛆病的效果是最好的。
3.2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虫害的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调查样地中发生虫害的油茶数量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虫害的不同影响,所有间作模式下油茶林虫害发生率均低于未实施间作的纯林,间作模式的采用对于控制油茶虫害有着明显的效果,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比较可看出,以金银花间作的油茶林与未实施间作的纯林相比而言,差异并不显著,但是间作大豆、花生的油茶林与未实施间作的纯林相比,虫害发生情况对比显著,其中间作花生可以获得较好的虫害控制效果。
3.3 回归分析
为不同间作模式的病虫害情况进行详细地研究,下面以3种间作模式为分析的指标,同时分别以油茶的病害发病率、虫害发生率及病情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式,统计分析3种间作模式的影响结果,检验间作模式控制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效果。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间作大豆对病害发病率的影响效果显著,间作花生、大豆对病害病情指数的效果显著,3种间作模式的对病虫害发生率的影响都非常显著。由此可见,间作大豆可以达到最显著的病虫害抑制效果,也可以得出大豆在3种间作之中是能够实现对油茶病虫害有效控制的最适用的生态种植模式。
4 间作影响油茶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本次研究分别在油茶幼林中间作种植花生、金银花及大豆,在作物与环境、作物与作物间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关系,同时也对油茶林的病虫害发生产生了改变,深入探究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环境变化
间作系统的形成,导致林间的光、热以及水等条件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林下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就环境角度而言,也对病虫害发生率产生影响。
4.2 肥力变化
当前一些人认为,林间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以及土壤的养分含量,李云等人已经通过研究证明,间作豆科植物确实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间作大豆有助于土壤中氮、钾等养分含量的提升,但是氮素水平提升以后病害的发生率也提升,钾肥的适当使用可以有效促进抗病能力的增强。
4.3 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金银花水的提液具有抑制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的功效,同时,由于金银花当中富含抗菌活性成分绿原酸,其可以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等病菌,此外,金银花的正丁醇提取物还可以抑制溃疡病菌菌丝生长。
4.4 其他因素
在整个间作系统当中,系统所产生的阻挡效应、稀释效应、天敌诱集等因素是间作调控生态的关键因素所在,姚凤岚等人认为,间作玉米可以有效实现控制稻田中稻飞虱的数量,而间作作物所产生的花蜜及花粉等则可以吸引天敌昆虫,提升害虫寄生能力。
5 结语
不同作物面临不同的病虫害,再加之不同作物所需要的生境以及生物學特性的不同,故而需要针对性地制定间作模式以适应不同间作物种的生产,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病虫害控制效果。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大豆、金银花、花生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病虫害的影响效果展开了研究,均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其他的间作模式展开研究,促进间作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郑 灏,杨志坚,冯金玲,等.不同林下套种模式对油茶幼林根区土壤化学特性及微生物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47~153.
[2]杜洋文,邓先珍,曾祥福.不同套种模式对油桐生长及其枝叶养分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5(3):255~260.
[3]陈隆升,杨小胡,李志刚,等.间种迷迭香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5):38~40,46.
[4]左 艳,杨先义,罗永猛,等.不同间作模式对早实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5(12):92~94.
[5]宋学哲,王小娜.油松种实、枝梢害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4(4):117~118.
[6]李 钱.施氮水平对松树幼苗生长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6(1):98~99.
[7]王高山.实生苗培育技术要点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