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及其研究方法

2017-05-12 08:24熊平彭重华
绿色科技 2017年7期

熊平+彭重华

摘要:分析了乡村景观格局的特征,对我国实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推本溯源,探讨了解决办法,总结了国外乡村景观规划优秀案例及其理论依据,引用并借鉴了理查德·福尔曼的由景观格局指数为出发点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提出了根植于实际调查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方法。

关键词: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当地实际调查;景观格局指数;乡村尺度特征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55-03

1 引言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和实践,但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难点和问题,通过对这些难点和问题的分析,学习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经验与理论,并从本土实际的角度,关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当地调查过程,力图达到因地制宜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 乡村景观格局的特色

联系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理学、景观建筑学的定义,乡村景观被表达为一种“格局”的状态,这种状态由其定义范围的内涵与特征来描述。所谓“乡村景观格局”即是人类经过长久而丰富的文化历史时期,对于自然形态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扰。这种“干扰”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的活动,是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剖析、改造、修饰和融合,从景观生态过程来看,除了人类的活动,同时还有各种自然因素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结果造就了具有的有历史感、厚重感的乡村景观。

根据科学的分类方法,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景观格局的特色。

(1)作为“乡村”的地域性特征,广义上将城市之外的景观空间称为乡村景观,诸如城市郊区景观、农村野地景观。

(2)外视清晰的景观构成,包括由人居环境、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内的景观环境整体。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经济景观。由于乡村景观要符合人居需求,散布的聚落布局和农业植物种植在乡村景观中占主体地位[1]。农田植物为乡村提供经济效益,农田植物的布局为乡村提供景观价值。合理规划和管理经济景观是乡村景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乡村景观形式的特征鲜明,它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景观格局,如城市景观格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景观的干扰要弱很多,非人类占主体地位,因此它的景观风貌相对粗放,生态更自然,例如乡村景观中丰富而独特的植物类别,它既包括完全自然、没有经过培养和组合种植设计的乡土植物,也包括农业耕种中用到的、大部分由人工選种种植、具有目的性和一定规模种植的农业经济作物,同时它还囊括了人居环境中的人工培育、设计规划、美化环境展现风貌的文化景观植物。因此,不能用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段做乡村景观规划[1]。

3 乡村生态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农业大国,拥有相当数量的特色不一、文化底蕴不同的乡村景观,中国的乡村景观成为一大笔国民财富,理应得到妥善的开发利用,然而,长久以来,中国的乡村景观规划一直处于得不到重视、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理论研究较为落后的局面。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规划法的影响下,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本土乡村景观规划。据2007年建设部统计公报显示,现已进行景观规划的乡、农场、行政村所占总体的比例分别是52.3%、51.9%、34%。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蓬勃发展,既为居民们提供了舒适的人居环境,也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出现了照搬城市规划模式的问题,盲目规划和拆建,为当地民居生活带来麻烦。比如湖南部分农村地区乡村景观规划拟定出的不适宜的蓝图,既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又不能为当地村民打造因地制宜的便利,形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画面;又如部分乡村实际规划中功能布置得不到完善考虑,一些基础设施的布置缺乏前瞻性,使得乡村景观规划丧失了其根本意义;再如有的政府部门在主导乡村景观规划的时候,罔顾本土需求,好高而骛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打造一些“高级”的景观效果,其中很大一部分项目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2]。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经验不足,为走出这个误区,最关键的是要注重对于当地的调查研究,扫除盲目的作风,从实际出发,透彻地分析现状特色,从而指导设计规划工作。

4 国外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经验

新世纪的到来,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地区完成了一定高度的城市化,在这些国家不断城市化的同时,它们的乡村规划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累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

1971年,韩国“新村运动”,旨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改善乡村环境、美化乡村景观;土改和土地利用管理;开发地块的农业经济特产扶持,“一村一品”运动;在农村地区广泛地进行乡村基础设施构建,改善农田经济生产的基础条件等。韩国政府同时把京瓷到高阳市的20个村划定为特别开发区,发展当地乡村的旅游业,使其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政府公布的“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对于“农用地所有权”进行了权限的划定。

2004年7月,西南英格兰区域协会打造了当地的乡村景观规划,该项目旨在构建乡村景观规划的同时,加强与周边的城市的联系,使得二者在构成、功能、风格面貌上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荷兰乡村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可谓风景如画,当地政府在进行乡村规划的时候强调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地位,除了必要的功能、构成方面的考虑,尤其在意美学艺术文化的内涵。

这些国外的规划实践一方面展现了其现代化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为我国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学习的经验,并为我国的乡村景观生态研究带来许多启示。

首先,应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关注的是农业经济的开展,要依据现有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土地的政策,引导居民人口的产业转型,如韩国的乡村规划提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必然趋势”。依据政策行事的同时,将实践的成果进行分析归类,同时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3]。其次,要保护乡村本土的景观资源,防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要依据当地经济实力、文化风貌来进行设计,如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既突出了乡村的独特风貌,有保证功能的完善和自然生态的保护。最后,要特别强调严格的土地管理,既要展现乡村因素,又要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机结合。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最重要的是多接受当地居民的意愿,从实际出发,深入当地,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样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成果优良。

5 根植于实际调查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分析方法

由景观格局指数为出发点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是一种在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对其生态进行保护、对其人居环境进行规划建设的方法理论。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于“Land Mosaics”中提出“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4]。其中,斑块作为景观空间比例尺中的最小匀质单元,斑块的形状一般用它的边缘长度或镶嵌体的内缘比来描绘;廊道是景观中的一些狭长地带,它具有通道或者屏障的作用;基质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相互间连接性达到最高的景观要素类型。从生态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以农田、树林、果园等为主体的斑块群体;以道路、水带、谷底、林带等形成的廊道体系;以当地不同的尺度形成不同的基质。

乡村规划的目的是建设更适宜优美的人居景观、更合理地规划和管理农业经济景观、更有效地利用与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以这个目标为指导,进行人居环境的建设引导控制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前者主要控制三个大方面,其一是乡村建设地块的布局,其二是乡村建设用地的界限,其三是乡村建设用地的面积。通过矢量参数达到目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后者主要定量定式地构筑经管生态格局。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得到融合景观生态学的乡村规划方法,从而达到乡村规划的目标。

根据当地现状,计算其景观指数,描绘该结果的特征与内涵,选择并统计其“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指数”、“边界密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指的是乡村建设地块斑块边界的总长度与村庄总面积的平方根的比值,它表达了乡村的整体生态格局上的特征与问题。“斑块密度指数”指的是单位面积之中的乡村建设地块的斑块数量,它表达了乡村建设地块的密集程度。“边界密度指数”指的是所有乡村建设地块斑块边界的总长度与村庄总面积的比值,它表达了乡村建设用地斑块对于乡村生态规划的干扰程度。根据这些参数,对本地当下乡村景观生态的整体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设计,诸如,由“景观形状指数”可以得出乡村的整体生态格局的内涵特征,从而描绘出村庄内的人居聚落的整体分布特征,由此可以对于人居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进行分析、评价,并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发扬优势、改善弊端。由“斑块密度指数”可以得出乡村建设地块的斑块密集程度。从而描绘出地块面积的利用状况,由此可以对于居民点的疏密情况、建设趋势和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且总结此间出现的问题,对于居民点的布置进行或拆迁、或合并的措施。由“边界密度指数”可以得出乡村建设地块的斑块对于乡村生态规划的干扰程度,从而分析干扰活动中的人工干扰過程和自然干扰过程,由此可以对于人居布局的居民聚落的地块边界进行划分,也可以对其地块边界进行形态特征的描绘,可以对于该类地块边界的合理性、生态性和历史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总结得出其中的规律,整理经验,预判可能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难题的方法。由此,从规划乡村景观生态格局入手,达到构建适宜人居环境的目的。

遵从景观生态学关于尺度的理论,总结乡村景观与其他地域景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得出乡村的特点与综合信息,这也是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方法。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不能够直接套用城市规划的模式,从尺度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城市与乡村各个方面的参数基点都是不一样的。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经济上看,乡村政府的财政收支大大少于城市,乡村居民的收入一般也少于城市居民,乡镇财政收入不高、当地农民的收入较低,这些情况说明了乡镇建设资金并不十分充沛,因此,这将直接影响到乡村规划的实施与否,从资金的角度,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量力而行,不可以大幅度盲目拆迁并造,在现有的景观状态基础上,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最好采用这样一个机动合理过程。从人力上看,乡村的居民人口密度相较于城市要小许多,居民点呈散点布置,在许多偏远的山区,甚至零星布置。虽然乡村人口密度较小,但是并不像城市有一定的人口压力,不需要建造高楼广厦,人居面积相比较大,适宜传统的一家一院的建筑模式尺度,这个尺度也符合乡村历史以来和当下存在的生产与生活习惯。从基础设施上看,一是乡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简单;二是乡村居民相较于城市居民往往受教育程度要低一些,乡村的经济生产方式,比如农田经济、乡村旅游经济等,与城市相比现代化程度较低。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乡村的文盲率高达11.55%,因而导致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于城市居民略低,居民对于现代化设施的了解和要求也较低,而乡村的基础设施诸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目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全国的范围,覆盖率尚为可观。但是乡村的固件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交流性愈加通畅,乡村居民收入慢慢得到提高,乡村居民对于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等方面的要求日加强烈,一方面需要解决这些诉求,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地规划乡村蓝图,使乡村的人居环境能够逐渐适应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满足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乡村的尺度定义是对其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地域利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控制等角度来选择和拟定方法、计划与设计的判断根据。

从实际出发,通过收集信息、分析对比、总结和归纳的步骤,既是科学理论的规划设计,更是踏实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它们对于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资源合理利用、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根基以及可持续性的需求具有相当有效的作用,可以用来发现并解决乡村生态规划设计中出现的千篇一律、不合适宜等问题。

6 结语

实行从实际出发的生态规划,一块田一方水,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注重根植于大地的生态条件和历史气息,绝不能生搬硬套,用固定模式规划。通过对当地的实际条件的调查,采用科学、高效的分析方法,总结该地地域特征,营造独一无二的、长久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达到美化乡村景观、丰富土地利用等目的的同时,可以保护当地风貌,发扬当地文化景观特色,优化居民的素质,提升人居的生活品质,改善和恢复或已经被人类行为所破坏的生态条件,最终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郭艳军,朱佳佳,伍世代.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J].乡镇经济,2009(5):57~61.

[2]王 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研究的空间尺度[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8:8.

[3]周 岚,于 春.乡村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江苏实践的专业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4(6):1~7.

[4]李 单.乡村生态规划设计前沿初探[J].江西建材,2015(4):38,41.